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社會>

“把紅色精神永遠傳下去”

——記第十三屆全國五好家庭、永濟市城西街道張思學家庭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5-27

記者 裴旭薇

在原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會委員李雪峰的故鄉——永濟市城西街道任陽村,有這樣一個家庭,他們老少三代和睦相處,長者言傳身教,傳承著當地的紅色文化,少者崇學向善,他們就是先后榮獲運城市“最美庭院”“三晉最美家庭”稱號的張思學家庭。不久前,張思學家庭又被評為第十三屆全國五好家庭。

多年來,張思學將自家房屋無償用于“李雪峰鄭林生平展覽館”建設。作為永濟市愛國主義紅色教育基地,這里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干部、學生參觀學習,接受愛國主義和紅色革命傳統教育。在這樣一座小小庭院中,張思學身體力行,傳承紅色精神,為紅色文化注入新時代的血液,為永濟紅色教育發展筑實根基。

一顆紅心建場館

2014年,永濟市關工委主任葉國恩到任陽村考察,希望依托李雪峰同志的紅色經歷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但經多次實地調查、與村民溝通協調,始終無法確定適合的場地,紅色教育基地建設陷入停滯階段。這時,張思學主動提出,愿意無償提供自家房屋用于場館建設,并先后為“李雪峰生平展覽館”和“鄭林生平展覽館”各提供四間房屋約180平方米,會議室3間約80平方米,提供場地約230平方米建設“鄭林書法展館”,并為任陽村關工委提供兩間辦公室約40平方米。

就這樣,張思學家的庭院基本都用作了紀念館,雖然大量的游客參觀給他家里的生產、生活帶來一些不便,但為了宣傳紅色文化、讓李雪峰同志的紅色精神代代相傳,張思學義無反顧、堅定地投入紀念館建設中。

建館過程中,為了盡可能地減少經費支出,張思學把自家原有的桌椅板凳等辦公物品全部拿出來供場館使用,大大小小有近百余件,價值數萬元。從2014年建館到2019年,紀念館的水電費用也全部由他個人承擔。別人說他傻,他卻笑著說:“能讓更多人了解李雪峰的事跡,知道我黨成立以來的艱難歷程,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花這點錢,值!”

張思學家里的平房年久失修,但為了保證紀念館不漏水,幾年前他又自己花2萬余元重修了房頂,其余的院落修理等費用均由他個人主動負擔。盡管從2020年開始,永濟市政府撥付經費,用以解決展館的水電及其他辦公開支,可張思學還是一如既往地為紀念館節約經費,竭盡所能減少開支。

用心用情做管理

場館建成后,管理工作由張思學及關工委幾位老同志承擔。為了使展館內容豐富、環境優美,這些老同志身兼數職,既是講解員,又是環衛工人,還是接待員。張思學同家人積極配合關工委的老同志打掃衛生、完善展館資料、接待訪客,常常顧不上吃飯、休息。

展館沒有固定的開放時間,只要有人來參觀,隨到隨開。經常到晚上張思學已經關門休息了,還有人敲門,但只要敲門,他就一定會開門熱情迎接,不讓遠道而來的客人跑空。多年來,張思學用自己熱情、樸實的一言一行向前來參觀的游人講述著多年前的紅色故事。在張思學的言傳身教下,他的兒子、孫子對李雪峰、鄭林的生平故事也耳熟能詳,在空余時間他們也會幫忙接待前來參觀的游客,去分享紅色教育帶給他們的真實感受。

幾年來,張思學與關工委的老同志認真學習各類黨史文件、資料,認真研究李雪峰、鄭林同志的生平經歷和革命思想,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中體悟當年革命先輩為了人民甘于奉獻和犧牲的精神,用更加準確、生動的語言講好李雪峰、鄭林的革命故事,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精神永遠傳下去!”這是張思學內心的一個信念。

優良家風美名揚

張思學、齊白潔夫婦幾十年來相濡以沫,在生活中相互照顧、相互信任。張思學老先生常說,只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那就沒有什么事情是解決不了的。

在剛開始籌辦“李雪峰鄭林生平展覽館”時,老伴兒對把家里的院子無償提供出來建設展館很不情愿,后來通過張思學耐心細致做思想工作,看到四面八方的訪客對深入了解老一輩革命家紅色故事的期盼,老伴兒從“不干涉”到義務打掃衛生、熱情招待,也逐漸加入了傳承紅色革命精神的隊伍。

現年76歲的張思學退休后就與老伴兒齊白潔生活在一個葡萄藤纏繞且充滿書香氣息的庭院。兒子張正奎今年50歲,在中車永濟電機有限公司從事技術管理工作,工作26年來,兢兢業業、腳踏實地、敢于創新,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成為永濟機電加工行業的“追夢人”。兒子、兒媳平日里盡管工作繁忙,卻不忘主動關心父母。2016年,張思學在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做了個微創手術,手術后有老伴兒和護工的照顧,兒子張正奎還是經常往返于公司和醫院之間,看望、照顧自己的父親。自從老兩口查出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兒媳一有空就包攬所有家務,婆婆齊白潔有眼疾,兒媳主動聯系醫院給婆婆做白內障手術,并請假調休照顧住院的婆婆。通過她的言傳身教,孩子從小就耳濡目染,受到尊老、敬老、孝老的傳統教育,養成孝老愛親的美好品格。

在這樣一個大家庭里,雖然各自文化志趣不同,但是家庭中大家互相體諒、寬容謙讓,形成了互相理解、關心關愛的文明家風,在張思學的帶動和影響下,全體家庭成員各司其職,共同努力,精心營造出一個充滿紅色文化、洋溢著濃濃愛意的文明和諧家庭。受他們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志愿投入到李雪峰紀念館的建設和管理中,當地的紅色教育發展因此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