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5-17
□黃海蓉
最早進入記憶的應該是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吧。一個“怨”字,一個“度”字,寫盡了塞外的蒼涼、遙遠和孤寂,也寫出了詩人內心的情緒。當時,王之渙因被人誣陷而辭官賦閑在家,他不著一字征人,征人苦情卻可見。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雖是一篇怨詞,但畫面雄壯闊大,神氣不落凄切。《唐詩別裁》引王漁洋的話說:“必求壓卷,王維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齡之‘奉帚平明’、王之渙之‘黃河遠上’其庶幾乎!而終唐之世,絕句亦無出四章之右者矣。”
玉門關在詩人筆下,是可以以身相許的。戴叔倫的“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就表達了以身報國的精神。關外是異域,有未知的兇險,關內是家園,是男兒誓死守衛的故土。胡曾的《詠史詩·玉門關》中寫道“西戎不敢過天山,定遠功成白馬閑。半夜帳中停燭坐,唯思生入玉門關。”胡曾以關心民生疾苦、針砭時弊而著稱,他緬懷歷史,歌頌漢朝定遠侯班超的豐功偉績,正是他們的守衛才有了歲月靜好。也正是班超那句“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才引發了后世這么多對玉門關的慨嘆。
守關將士征戰衛國,從不后悔。“七絕圣手”王昌齡的《從軍行·其一》:“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讓我們深刻感受到長云、雪山、孤城是如此的荒涼,可那玉門關啊,是將士們誓死守護的邊防線,將士們不破樓蘭怎么可能歸家。為使邊境一片和平安寧,“虜箭如沙射金甲”也不退卻。
(《中國紀檢監察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