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4-20
記者 張君蓉
以法治手段實現社會善治,是人類千百年來政治文明演進過程中經過反復淘漉留存的智慧結晶。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不僅事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宏大命題,也關乎每一個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感”。

運城市熱力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在宣傳國家憲法相關知識(資料圖) 記者 陳方斌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明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發展道路、工作布局、重點任務。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指導著運城全面依法治市的方方面面,融進群眾生活的點點滴滴。

民警在市區南風廣場向過往市民宣傳公安機關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平臺(資料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法治建設取得長足進步,法治運城建設水平全面提升,法治思維不斷創新,立法工作有序推進,執法過程更加規范,司法公正高效權威,法治環境更加優化,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全面依法治市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見效
近年來,市委把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全面依法治市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強化舉措,狠抓落實,切實將習近平法治思想貫徹落實到法治運城建設的生動實踐中。
黨對法治建設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全面依法治市的堅強后盾,有力保障了全面依法治市各項決策部署的落地見效。我市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市全過程和各方面。市委將法治建設列入全市發展總體規劃和常委會年度工作要點強力推進,把保障憲法實施、維護憲法權威作為全面依法治市的重中之重,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堅持依憲立法、依法立法,確保了每一項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都符合憲法精神。制定印發“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工作清單”,將黨政主要負責人依法履職情況列入年度目標責任專項考核項目,列入依法治市專項督察和領導干部年終述職內容,充分運用考核督察手段推動各級各部門黨政主要負責人切實履行好第一責任人職責,將本地本部門各項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強化制度保障,完善協調聯絡、工作報告、督察考核等系列制度辦法,建立每季度重點工作臺賬和反饋機制,統籌推進依法治市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強化科學立法,地方法規規章日趨完善
立法是法治的龍頭,質量是立法的關鍵。2015年11月26日,山西省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運城等設區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決定。這標志著,我市獲得了地方立法權。
經過幾年的努力探索,目前,我市形成了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托、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工作中充分發揮立法專家顧問和基層立法聯系點作用,有力地確保了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關圣文化建筑群是全國創建最早、面積最大、規制最高、保存最全的關帝廟建筑群,被譽為天下“武廟之祖”。為了加強對關圣文化建筑群的保護,我市把關圣文化建筑群的保護立法列入2016年立法計劃。2016年2月22日,市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運城市關圣文化建筑群保護條例》,經省人大常委會批準,自2016年7月1日起施行。該《條例》是我市獲得地方立法權后制定的首部地方性法規,它不僅標志著關圣文化建筑群保護工作從此走上了法律保護的軌道,同時也促使有關部門進一步提高對“關圣文化建筑群”的保護和管理水平,真正達到有效保護、永久傳承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它是我市行使地方立法權的一個重要起點,更是我市民主法治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標志性事件。為提高立法質量,我市創新立法體制機制,建立立法專家顧問制度。2019年4月,經過認真推薦、嚴格審查,我市首批聘任了10名立法專家顧問,為推進我市地方立法的規范化、精準化奠定了基礎。為及時了解基層的立法需求和意愿,充分發揮基層在立法中的積極作用。2019年7月,我市在臨猗縣人大常委會、稷山縣人大常委會、鹽湖區金井鄉政府、鹽湖區東城街道辦河東東街社區、萬榮縣解店鎮下義村等五個基層單位設立立法聯系點,覆蓋縣、鄉、村(社區)三個層次。這五個基層立法聯系點設立后,充分發揮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積極開展意見征求工作,為法規草案的修改完善提供了重要參考,為提高立法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市已經制定了《運城市關圣文化建筑群保護條例》《運城市農村環境治理辦法》《運城市禁放煙花爆竹管理規定》《運城市養犬管理規定》《運城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運城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運城市鹽湖保護條例》《運城市機動車停車管理條例》《運城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條例》《運城市伍姓湖保護條例》等十余部地方性法規;修訂《運城市實施〈山西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條例〉辦法》《運城市二次供水管理規定》等政府規章,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開展涉及行政處罰、計劃生育內容的政府規章和行政規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對現行有效的3部政府規章和576件規范性文件進行了全面梳理,依法廢止8件、修改11件規范性文件,維護了法制統一。
強化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設成效明顯
依法行政,核心是依法設定權力、行使權力、制約權力、監督權力,推進行政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實現政府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十三五”開局之年,我市從高等院校、律師事務所等單位遴選了8名法律專家、優秀律師擔任市政府法律顧問,2018年又遴選了11名法律專家、優秀律師擔任市政府法律顧問。近年來,市政府法律顧問緊緊圍繞中心工作,認真履行職責,積極參與重要合作協議審查、立法草案審核、行政復議案件研判、重大行政決策論證等事務,為推動市政府依法行政作出了積極貢獻。目前,市縣鄉三級法律顧問的全覆蓋,為政府依法行政、科學決策夯實了力量。我市嚴格遵循“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的原則,依法依規對政府重大決策、重要協議、涉法事務等事項進行合法性審核把關,凡未經合法性審核或審核未通過的,一律不予審議。在法治政府建設中,芮城縣、永濟市二縣(市)被命名為第一批全省“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地區”,河津市、夏縣二縣(市)被命名為第一批“全省法治政府建設示范項目”。我市還建立了市縣兩級政府部門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動態管理機制,推動政府高效履職盡責。推行工業項目服務“零距離、零收費、零延遲、零投訴”機制,開發區“承諾制+標準地+全代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推動政務服務事項“五統一”,市本級1114項政務服務事項三級以上網辦率達到86.3%,四級網辦率達到72%。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在全省首家為市直行政執法單位全部配備執法記錄儀。深化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率先開展十大領域綜合行政執法案件評查活動。全面細化量化行政執法裁量權,減少了執法尋租空間。切實加強行政權力運行監督。發揮人大、政協監督作用,開展執法檢查28次,征求意見建議80余條;設立“民呼我應”網絡平臺和“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著力打造陽光政府。與此同時,著力解決行政爭議糾紛。深入推進行政復議體制改革,整合行政職責,優化資源配置,充分發揮行政復議化解行政爭議主渠道作用。建立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備案、報告、考核機制,市政府行政應訴案件負責人出庭應訴率大大提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各級各部門領導干部法治意識進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行動自覺進一步增強;行政執法公示制度深入推行,社會監督更加有力,群眾辦事更加方便;行政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有效實施,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水平明顯提高;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機制普遍建立,行政違法行為大大減少;人民群眾獲得感普遍增強,公眾對行政執法的滿意度大幅提升;“放管服效”改革力度不斷加大,為我市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法治化營商環境。
強化公正司法,社會公平正義得到保障
公正是法治的靈魂,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防線。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持續深化司法體制改革,進一步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深化民事訴訟改革,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規范司法權力運行,不斷完善人權司法保障,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不斷增強,司法質量效率和公信力持續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是“十三五”期間,我市政法領域改革深入推進。公安改革進展順利,刑事案件“四統一”、行政案件“兩統一”兩項改革取得了較好成效。市法、檢兩院開展司法改革,司法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刑事訴訟制度改革使刑事辦案各階段的標準和辦案程序統一規范,網上立案、網上開庭、網上送達、裁判文書上網構建了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民事訴訟模式。2017年3月9日上午,市中級人民法院舉行首批入額法官宣誓儀式。法官入額不僅是身份的轉變,更是法官獨立人格與司法責任的彰顯。2020年,我市全面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政法工作條例》,以推進法治建設、促進政法機關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為目標,積極作為,強化舉措,狠抓落實,廣泛深入地開展了各項執法司法監督工作。我市建立實施黨委政法委“五查(察)聯動”機制,健全執法司法機關工作銜接機制,完善執法監督考評機制,加強現場執法監督管理,打造明責、履職、考責、追責的工作閉環。2021年,全市扎實開展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緊緊盯住打造政法鐵軍目標,圍繞“三個環節”、聚焦“四項任務”、突出“五個過硬”、堅持“六大舉措”,推動教育整頓取得明顯成效,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強化全民守法,法治社會建設縱深推進
推進依法治市,普法是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和效果導向,健全普法機制,突出普法重點,創新普法形式,培植普法亮點,營造了全市干部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發揮了法治宣傳教育的基礎性引導性作用。2019年,我市被全國普法辦評為“七五”普法中期先進城市。2016年,市委、市政府批轉《關于在全市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規劃》,明確將普法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綜治考核和文明創建考核內容。全面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誰管理誰普法”“誰服務誰普法”責任制。統籌制定年度《市級部門普法責任清單》,明晰部門普法主體責任。通過定任務、定節點、定責任,推動“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常態化、制度化落實。近年來,全市普法工作結合實際開展了“以案釋法”“法律九進”活動和“憲法宣傳周”等十大系列活動,發揮新媒體普法矩陣優勢廣泛宣傳,建成使用運城市法治文化公園及全市90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促進全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著力推進法治鄉村建設。全市累計創建16個國家級、135個省級、56個市級民主法治示范村,培養11400余名“法律明白人”,夯實了法治鄉村根基。特別是疫情防控期間,聚焦群眾需求,編制疫情防控電子讀本,采取線上線下多種方式,有針對性開展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法治宣傳,為我市依法開展疫情防控,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普法過程中,我市緊緊抓住“憲法宣誓這個關鍵制度、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青少年這個關鍵時期”三個關鍵,深入開展憲法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活動。市人大常委會制定并通過《運城市組織實施憲法宣誓辦法》,認真組織開展市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任免人員進行憲法宣誓,檢查督導其他單位和縣、鄉人大落實憲法宣誓制度;對經市、縣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或者決定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以及各級政府、監察委員會、法院、檢察院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在正式就職時公開向憲法宣誓。充分發揮全市中小學一千余名法治副校長、法治輔導員作用,將法治教育納入教學計劃、列入課程體系,結合青少年年齡特點,通過法治主題班會、憲法知識演講、競賽、模擬法庭等方式,培養青少年的法治意識和規則習慣。
全面依法治國與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息息相關,只有讓每個人都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人們才能獲得可預期的安全感,迎來社會善治的美好明天。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推動運城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年,希望法治繼續點亮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為我們的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