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4-18
記者 劉曉瑞

山西北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建高性能壓延銅帶箔和覆銅板項目施工現場
2022年,運城市列入省級重點工程項目71項,全省排名第一。其中,涉及產業領域的項目有53個,共分13個類別。
那么,哪些產業在運城的產業發展布局中比重較高?經過梳理,記者發現在這53個產業類項目中,涉及新材料類別的項目就有16個,占全省52個新材料項目個數的30%。無論是項目個數,還是資金規模,所占比重都很有分量。
可以說,今年運城產業布局的重中之重就在這些有關新材料的項目上。這些新材料項目具體有哪些?在13個縣(市、區)及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之間又如何落子?目前進展如何?對此,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新”數增多
發展路徑日漸清晰

山西梅山湖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生產超高功率石墨電極
何為新材料?“像碳納米管、鈦合金、氣凝膠這些新出現的具有優異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以及傳統材料改進后性能明顯提高或產生新功能的材料,目前都被稱為新材料?!睍r任省工信廳新材料處處長閆林(現任省工信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曾在我市召開的新材料與裝備制造企業家圓桌會議上如此闡釋新材料的定義。
新材料產業因技術密集、研發投入高、產品附加值高、應用范圍廣等特點,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國力和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近年來,我省也將“新材料”擺在重要位置,且已初具規模,部分行業領域居全國甚至全球領先地位。
“目前,按照新材料國家標準分類,運城市涉及21個大類、31種小類,擁有74家新材料企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產業科科長李云介紹說,總體看,運城新材料產業發展具備一定基礎,具有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和一批一定影響力的新材料企業,在山西省新材料產業格局中已成為重要一極。
這個“重要一極”還來自于我市新材料產業規模的逐步擴大。據統計,我市鎂合金材料及制品的產量排在全國前列;釹鐵硼永磁材料的產量占全國產能4%,目前生產規模排在全國前列,山西第一。
基于此,我市聚焦“六新”突破,大力發展新材料產業,加快提升新材料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為運城工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搶占未來新一輪高技術和經濟發展的制高點。
未來幾年,運城如何規劃發展新材料產業?在《運城市“十四五”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中,明確了我市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定位,即立足全市新材料產業的原材料供應和較完整的產業體系優勢,加快構建特色優勢明顯、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產業布局更加合理的新材料產業體系。
“目前,運城市新材料產業圍繞新型金屬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前沿新材料五個方向進行布局,其布局產品多處于成長期,潛力巨大?!崩钤普f。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一種更為專業的產業選擇理論模型。這種模型為我市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出了更為精準的發展方向,即根據“產業定位理論+產業集群理論+勞動地域分工理論+比較優勢理論+主導產業理論+點軸開發理論”等產業選擇的理論模型,我市應高質量發展先進基礎材料,包括新型鋼鐵材料、新型鋁鎂合金材料、新型有色金屬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做大做強關鍵戰略材料,包括釹鐵硼永磁材料、碳基新材料、半導體材料;加速發展前沿新材料,包括新型顯示材料、新能源材料、節能環保材料。
“在著手謀劃2022年省級重點工程項目盤子時,我們把全市有關新材料領域的項目進行了摸底。重點圍繞有關金屬新材料、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材料、半導體新材料、纖維新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的項目進行了收集資料、實地調研等多種調研,最終全市成功入列16項有關新材料領域的項目?!笔许椖客七M中心重點項目部部長王興超說。
從我市今年入選新材料的省級重點項目名單中不難看出,所有入選項目都在我市新材料產業發展布局之中,精準符合我市新材料產業發展方向,是我市形成新材料產業發展格局的強有力支撐。
“新”支撐“舊”
傳統產業多輪升級
“項目投產后,我們生產的帶鋼產品實現了板厚從1.5mm到14mm,板寬從420mm到850mm不同規格的全覆蓋,有效提升了公司產品差異化競爭的能力?!鄙轿鞲吡x鋼鐵年產150萬噸熱軋優特帶鋼項目負責人王守忠介紹說,同時,公司帶鋼產品的生產能力將從現在的年產200萬噸,提升到350萬噸,成為晉南地區比較大的帶鋼生產基地,輻射周邊的省市。
新絳縣高義鋼鐵年產150萬噸熱軋優特帶鋼項目于2021年8月開工建設,今年3月建成投產。項目總投資5.5億元,主要建設內容包括一臺五機五流矩形坯連鑄機及配套的水電氣公輔系統,一條熱軋優特帶鋼生產線及配套磨床、水電氣公輔系統。
同時入列省級重點項目的還有該公司的年產200萬噸高速棒材生產線項目,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配套八機八流轉鑄、水處理、旋流井、雙高棒生產線及其他附屬設備??偼顿Y7億元,2021年11月開工,計劃于2023年12月竣工。該項目建成投產后,預計增加銷售收入10億元,能有效升級企業產品結構,增強企業差異化競爭能力。
山西高義鋼鐵有限公司的這兩個項目以產品專精升級、結構優化升級、裝備水平提升為我市正在積極打造成為山西省規模較大、特色鮮明、競爭力較強新型鋼鐵材料產業基地又添新動能。
為“鋼”節能的還有垣曲縣華創舜耕年產1萬噸超細高純鐵量產基地項目。該項目生產的超細高純鐵粉在各項關鍵指標上能夠實現與同類產品相同水平,碳含量等指標優于行業領先水平,且生產成本僅為同類產品生產成本的1/3—1/4。尤其是在節能方面,國內主要鋼廠,能耗為1噸鋼570公斤標準煤,而該公司將1噸鋼的能耗降低到380公斤標準煤。同時,在生產中無煤、無焦炭、無天然氣,相比傳統鋼鐵行業無“雙高”,既節能又環保。
“成套機械設備預計5月底全部安裝完成。這個設備可生產6微米厚的銅箔,比太鋼20微米‘手撕鋼’還要薄,與更低端的銅帶產品相比,其附加值至少增加一倍。”北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寶寧告訴記者,銅箔可逆精軋機“身價過億”,全國擁有這類設備的同行也僅有5家。
在位于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山西北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建高性能壓延銅帶箔和覆銅板項目施工現場,施工人員堅守工程一線,搶抓工期,確保重點工程建設有序推進。
“該項目建成后,我們生產的先進集成電路銅帶、高性能壓延銅箔和雙面撓性覆銅板等產品,可以替代進口,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5G產業、新能源、智能制造、大規模集成電路等領域,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同時,還將大大提高銅的附加值,有效帶動周邊有色金屬產業發展及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促進區域轉型升級。”張寶寧說。
從“石頭”到“插頭”、從“銅礦”到“銅粉”、從“板材”到“線材”的完整產業鏈,山西運威新材料有限公司也在“銅”上做文章,其新建銅基新材料基地銅線桿生產線項目依托運城現有銅粗加工產業基礎,延伸布局、串鏈補鏈,補短做強,全面推動運城現有銅基材料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我們公司引進世界先進的連鑄連軋生產設備,把液態銅倒入連鑄機中鑄造出鑄坯,然后直接進入熱連軋機組中軋制成型,這種銅軋制工藝巧妙地把鑄造和軋制兩種工藝結合起來,便于實現機械化和自動化。”該公司項目負責人介紹說。
隨著這兩個有關銅業深加工項目的推進和投產,我市在新型有色金屬材料加工產業的轉型升級發展中,毫無疑問又踏出了堅實的一步。未來,我市將有更多的高性能銅合金材料生產出來,力求在電子電力、汽車、高鐵、船舶、軍工、航天等關鍵領域替代進口。
近年來,我市一直致力于打造國內一流的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集群,重點發展新型建筑材料和新型陶瓷材料。而今年被列入省級重點工程項目的山西鑫隆植物纖維科技有限公司新建植物纖維復合新材料項目,正是我市特色無機非金屬材料轉型升級的積極實踐。
山西鑫隆植物纖維科技有限公司引進國外先進的工藝和技術設備,利用可再生植物纖維制造的天然環保、低碳可靠的新型植物纖維復合材料,是石油高分子發泡海綿的優良替代品,屬于國家戰略新興行業和重點鼓勵投資的產業范疇。
目前,該項目的1、2號廠房鋼結構主體已經完成。整個項目建成后,擬使用由山西農林業廢棄物進行精深加工后的材料,這樣不僅有利于進一步促進華北農業提高附加值,還能帶動相關林業經濟及農業增收。
從我市這些入列“省重點”有關新材料的項目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出這樣一條目標明確、思路清晰的產業發展路徑,即我市這些以支撐傳統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攻方向的新材料項目,大都以“精品制造”為切入點,開展材料升級換代,拓展高端應用領域,不斷從中低端產品制造向中高端產品制造、從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方向升級。
“新”領“前沿”
新興產業奮楫揚帆
“就是這一張厚度不到頭發絲的十分之一、像白紙一樣不起眼的鋰電池隔膜,制作的核心技術曾長期被日本、美國等國家的企業所壟斷……”山西藍科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管理者代表杜躍剛向記者詳細介紹著鋰電池隔膜。
鋰電池隔膜是鋰電池的四大關鍵材料之一,隔膜的主要作用是使電池的正、負極分隔開來,防止兩極接觸而發生短路,此外還具有能使電解質離子通過的功能,其性能直接影響電池的容量、循環以及安全性等特性。性能優異的隔膜對提高電池的綜合性能具有重要作用,被業界稱為電池的“第三電極”。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是,我們突破了‘卡脖子’技術的關鍵點?!倍跑S剛自豪地說,“我們公司的母公司是中科華聯,它是目前國內唯一可以提供濕法鋰電池隔膜生產線整線解決方案的廠家,藍科途使用的生產線就是中科華聯自主研發的設備?!?/p>
此次入列省重點項目的山西藍科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產5億平方米鋰電池隔膜項目,預計2023年年底建成,投產達效后年產值18億元,利稅3億元,可解決600人就業。
而在芮城,另一有關“鋰電池”的山西證道新能源年產10萬噸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項目正在緊張施工中。
“經過一個多月的加班加點,目前一期工程的石墨化生產線已經全部建設完成,生產車間正在進行用水、用電的調節以及設備調試。預計4月20日能順利達到試生產試運行條件,并逐步釋放產能?!鄙轿髯C道新能源年產10萬噸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項目施工現場負責人陳奔陽介紹說。
山西證道新能源年產10萬噸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項目位于風陵渡經濟開發區新材料特色產業集聚區,總投資20億元,分兩期建設完成,建設內容包括原材料加工、石墨化、成品加工、包裝、倉儲、檢測等全流程負極生產線。目前,一期工程石墨化生產線已全部建設完成。
“4月下旬還將陸續開始建設生料及成品生產線,項目建成達產后,企業產品將主要銷往寧德時代、比亞迪、松下、力神等國內主流電池廠,年產值可達20億元,解決就業崗位800余人。”陳奔陽說。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該項目是芮城縣積極引進的清潔能源產業項目,對該縣發展壯大清潔能源產業集群,創建全國能源革命和碳中和示范縣具有重大意義。
同樣跟“鋰電池”有關的項目還有山西梅山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產3萬噸鋰電池石墨負極材料項目,以及山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產3萬噸鋰電碳基新材料擴建項目。
位于稷山縣的山西梅山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產3萬噸鋰電池石墨負極材料項目采用國內外先進成熟的炭素生產新技術,在產品結構、工藝技術、環保節能等方面將實現全方位的提升。項目投產后,年產值可達到7.8億元,實現銷售收入7億元,實現利稅1億元。
位于垣曲縣的山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產3萬噸鋰電碳基新材料擴建項目采用多項行業首創的新技術、新工藝,可大幅降低負極材料、石墨化及坩堝生產成本。目前,該公司采取“生產基地+研發中心+科研成果轉化”的經營理念,將組建一支300余人的教授、博士生高科技研發團隊,從整形、包覆、碳化、石墨化和混配五個環節開展碳基產業鏈深度研發,以垣曲基地為支撐,打造山西乃至中西部地區碳基新材料科研成果轉化中心和碳基產業集聚地。
“鋰電池”項目數量之多,正是全市上下傾力將運城打造成國家級新能源材料生產基地的一次超前部署,更是我市重點發展包括太陽能轉換材料、鋰電池材料、儲氫材料及超導材料等支撐新能源發展的,具有能量儲存和轉換功能的一體化材料的主動實踐。
經過梳理,還有一些新材料領域的項目成功入列2022年“省重點”:河津華輝杰年產6萬噸高效活性炭項目、絳縣博翔匯良年產3萬噸碳基新材料(特種石墨)項目、絳縣博翔匯良年產3萬噸碳基新材料(特種石墨)項目、稷山縣永東化工煤焦油精細加工及特種炭黑綜合利用項目、運城經開區其龍高端包裝新材料研發及生產項目、新絳同華年產5000噸LED封裝用環氧樹脂項目。
這些新材料項目或在碳基新材料、半導體材料等關鍵戰略材料領域奮楫揚帆,或在新型顯示材料、節能環保等前沿性新材料領域破浪前行……
攝影記者 金玉敏
聲 音
項目建設,發展硬抓手
劉曉瑞
新材料產業是當今科技發展最為活躍的產業領域之一。按照新材料國家標準分類,我市涉及21個大類、31種小類,擁有74家新材料企業。其中,在新型鋼鐵材料、新型鋁鎂合金、新型有色金屬材料、新型稀土功能材料、前沿新材料等5個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十四五”時期,我市搶抓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機遇,聚焦“六新”突破,按照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和工作矩陣,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為總牽引,持續用好“五抓一優一促”經濟工作主抓手,把新材料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和核心抓手,著力攻關一批新材料尖端技術和產品、搶占國際領先地位,突破一批關鍵工藝和專用裝備、增強自主可控能力,實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項目、打造大規模產業化基地,堅持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構建一流創新生態,全面推進新材料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將新材料產業打造成為運城市工業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重要支撐。
一是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相結合。加強政府統籌與指導,充分發揮政府規劃引導和政策激勵作用,通過建立產業投融資體系、“政產學研金介用”協同創新體系和產業發展服務體系,營造產業發展環境,提升產業薄弱環節,加快產業集聚。同時,充分依靠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的市場主體定位,始終把企業作為產業發展的立足點。
二是堅持項目帶動和創新驅動相結合。把項目建設作為推動新材料產業發展的硬抓手,加強新材料產業項目的謀劃、建設和儲備,聚焦產業集群領軍企業、產業鏈薄弱環節、公共服務薄弱環節,推進建設一批重大示范項目,全過程做好要素配套、服務保障等,加快項目落地開工建設,形成“簽約一批、開工一批、投產一批”的發展格局。統籌企業創新、區域創新、協同創新,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管理創新和模式創新,發揮企業家、科學家創新精神,著力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綜合能力,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戰略支撐的產業體系和發展模式,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三是堅持規模擴大與層次提升相結合。處理好產業發展中“立足現實”和“著眼長遠”的關系。運城當前的首要工作是在量上做文章,迅速擴大產業規模,加快產業集群產值規模提高速度,為產業相關資源的累積和擴張打好基礎。同時,立足長遠,在質上做文章,通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現有產業的升級改造,激發企業活力,引導企業走“專精特新”的發展道路,提高產業集群的附加值和競爭力。
四是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加大資源要素投入力度,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圍繞新型金屬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前沿新材料等五個方向,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突破發展,大力培育和發展新材料產業,加快構建特色優勢明顯、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產業布局更加合理的新材料產業體系。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