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猗氏大唐名將封常清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4-01

□黃建強

唐朝是個十分強盛的朝代,這一時期的一篇案牘公文文采飛揚,具有盛唐氣象,這就是20世紀初人們從敦煌莫高窟發現的敦煌文書《封常清謝死表聞》。

法國博物館里的一份遺書

20世紀初,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里發現一批珍貴的文書。由于當時正值晚清,清政府完全意識不到這些文書的價值,導致大量國寶級的文字資料流失海外。其中有一大批流入法國,藏于巴黎國立圖書館之中。這其中就有一份早已失傳的遺書,它便是《封常清謝死表聞》,在巴黎國立圖書館,它的編號是敦煌文書P.3620。

這是大唐名將封常清寫給大唐皇帝唐玄宗的一份遺書。

封常清為什么要給唐玄宗寫這份遺書呢?因為安史之亂,《封常清謝死表聞》是封常清寫給唐玄宗李隆基的臨終表章。

公元755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突然發動叛變。20萬河北鐵騎橫掃中原,攻克洛陽,威逼長安。唐玄宗急忙調兵遣將意圖消滅叛軍。封常清和他的老上司高仙芝就是皇帝調遣來的大將。

天寶十四年,封常清兵敗洛陽,后與高仙芝一道堅守潼關,因宦官邊令誠進讒,玄宗下令處斬兩位久經戰陣的大將。封常清臨死前獻上表章,表達自己對帝國的忠誠和兵敗的不甘,全篇字字滴血,催人淚下。事后證明玄宗誅殺二將的行為是自毀長城,而封常清在表章中所表達的擔憂最終也一語成讖。

給皇帝的表章不應該在長安嗎?這份遺書為什么會跑到敦煌莫高窟藏經洞里呢?原來,這份在敦煌莫高窟發現的遺書,是一份《封常清謝死表聞》抄本。而抄寫這份遺書的人,也是大名鼎鼎。在巴黎國立圖書館保存的敦煌文書P.3620《封常清謝死表聞》尾題有“未年三月廿五日學生張議潮寫”。

張議潮是誰呢?張議潮是唐代后期名將,領導沙州等地人民起義,收復河西11州,擺脫吐蕃貴族統治,沙州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從小就胸懷大志,對著名的愛國將領、偶像封常清十分敬佩。17歲時,張議潮親手抄寫了封常清死前上書給皇帝的最后一篇諫言《封常清謝死表聞》。張議潮抄寫這份遺書的時候,封常清已離世60多年了。

這份表章在安史之亂后,在歷史上遺失了千年之久,后來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人們發現了它的抄本,最后流落海外。



大唐名將忠諫催人淚下

一千多年前到底發生了什么事?這就得說說封常清的故事。

唐朝名將封常清是一個很有傳奇色彩的人。他是蒲州猗氏(今臨猗縣)人,自幼家貧,父母早亡,因外祖父犯罪,隨外祖父流放安西。30歲時,他還是一名普通士兵,后來因為文案寫得好,軍事才能卓越,受到高仙芝的賞識,任為判官。天寶六年,封常清隨高仙芝擊敗小勃律國。天寶十一年,唐玄宗任命封常清為安西副都護,后接替高仙芝為安西節度使,并率軍攻破大勃律國。天寶十三年,封常清入朝,封御史大夫。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边@是邊塞詩人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里的詩句,寫得正是封常清??上?,安史之亂時,封常清被唐玄宗下令處斬。

安史之亂爆發,封常清自愿請求鎮守洛陽,他臨時在當地招募的幾萬士兵沒什么戰斗力,叛軍卻全部是精兵,所以洛陽沒有守住,封常清只好放棄洛陽,和高仙芝一起退守潼關。誰知遭到宦官邊令誠的誣陷。

唐玄宗這個時候昏頭了,聽說封常清和高仙芝克扣軍隊糧餉,直接就下令將兩人殺死。封常清其實早就料到了會有這么一天的,所以提前寫好了一份表章,也就是《封常清謝死表聞》。在表中他首先是描述了自己當時和安祿山一戰斗就輸掉的原因,后面又分析了據守潼關的重要性,最后還提醒唐玄宗不要輕視安祿山,并且告訴唐玄宗應該怎樣防御。

《封常清謝死表聞》寫道:“中使駱奉仙至,奉宣口敕,恕臣萬死之罪,收臣一朝之效,令臣卻赴陜州,隨高仙芝行營,負斧縲囚,忽焉解縛,敗軍之將,更許增修。臣常清誠歡誠喜,頓首頓首。臣自城陷已來,前后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對。臣之此來,非求茍活,實欲陳社稷之計,破虎狼之謀。冀拜首闕庭,吐心陛下,論逆胡之兵勢,陳討捍之別謀。酬萬死之恩,以報一生之寵。豈料長安日遠,謁見無由;函谷關遙,陳情不暇!臣讀《春秋》,見狼瞫稱未獲死所,臣今獲矣。

昨者與羯胡接戰,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將之兵,皆是烏合之徒,素未訓習。率周南市人之眾,當漁陽突騎之師,尚猶殺敵塞路,血流滿野。臣欲挺身刃下,死節軍前,恐長逆胡之威,以挫王師之勢。是以馳御就日,將命歸天。一期陛下斬臣于都市之下,以誡諸將;二期陛下問臣以逆賊之勢,將誡諸軍;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許臣竭露。臣今將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誑妄為辭;陛下或以臣欲盡所忠,肝膽見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輕此賊,無忘臣言,則冀社稷復安,逆胡敗覆,臣之所愿畢矣。仰天飲鴆,向日封章,即為尸諫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歿而有知,必結草軍前,回風陣上,引王師之旗鼓,平寇賊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無任永辭圣代悲戀之至?!?/p>

這篇《封常清謝死表聞》,千載之下,讀到這樣字字泣血、披肝瀝膽的文字,仍然令人震撼不已。可惜,唐玄宗是一句話都沒有聽進去。

千古悲情

唐玄宗開啟了盛唐之門,也親手關閉了它。聽信讒言,誅殺大將,封常清和高仙芝一死,全軍將士都十分悲傷。當初封常清率殘軍與高仙芝部會師后退保潼關本是上上之策,潼關堅固利于防守,利用潼關天險拖延叛軍,郭子儀、李光弼二人就能直取叛軍老巢范陽。失去后方支援的安祿山,將不攻自破。

對于這一點,高仙芝、封常清明白,郭子儀、李光弼明白,臥病在家的老將哥舒翰明白,甚至連敵對一方的安祿山、史思明也明白。然而,可惜的是,唐玄宗卻不明白!他命令高仙芝、封常清率軍殺出潼關,與叛軍決戰。

在打仗這事上,封常清與高仙芝心里門清,為了不被打敗,只能抗旨不遵,拒出潼關,這讓唐玄宗怒不可遏,不尊皇命,這還了得?于是他立即聽信了邊令誠的一面之詞,誅殺了封常清和高仙芝。

臨陣處死大將,乃是兵家大忌。無奈之下,唐玄宗被迫起用在家中養病的哥舒翰。然而,一意孤行的唐玄宗,仍不顧哥舒翰堅守潼關的建議,催促哥舒翰迅速出關迎敵。天寶十五年陰歷六月初四,哥舒翰“慟哭出關”,率軍與叛軍決戰,結果一敗涂地,安祿山帶兵殺入關中,唐玄宗被迫逃亡蜀地。輝煌的盛唐就此一去不復返。 (《蘭州晨報》)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