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3-17
■張冰梅
三月的天氣像娃娃的臉說變就變,白天還風和日麗,傍晚一陣疾風呼嘯而來,歇斯底里狂吼了一夜,天明時分,一場被這感性的風召喚的春雨便沙沙而至,叮叮咚咚敲開了三月的門扉,闖入了人們的夢鄉。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三月的春雨的確貴如油!你看,那田野里,蘇醒的青苗正舒展筋骨,張開大嘴,盡情享受春雨的滋潤,它們要把一冬的寂寞枯燥統統拋掉。青青的麥苗通體掛著明晃晃的雨露,欣欣然歡笑著,與春天深情相擁。那一片片柔軟起來的褐色泥土,張開全身的毛孔,讓這如瓊漿般的甘霖滲透進自己的肌膚、胸膛,膨脹起渾身的血脈,給周身注入生命的活力,醞釀一個又一個蓬勃的希望。
那一樹一樹的杏花也在春雨中酣暢地快活著,她要抖落一肩風塵,裁出細葉,孕育一個甜蜜而實在的夢。“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細密的春雨在春風中斜織著,歡唱著,惹得太陽也忍不住撩開雨簾,鉆出云層,看燕雀們在這濕漉漉的春天里亮開嗓子,旁若無人地尖叫著、互相應和著,忙碌地追逐著,在樹枝間跳躍,在湖面上飛躥,偶爾一兩只調皮的小鳥倒掛在垂柳梢頭,一邊蕩著秋千,一邊于湖面攬鏡自照。一池煙柳籠翠,不知是翠染綠了雨,還是雨打濕了翠,都是這春天美好的詩意所在。好多不知名的小草努力地拱破地皮,爭先恐后地向春天報到,急吼吼地要占據這春天畫面之一角。
薺菜、蒿苗、蒲公英等嫩苗在一場春雨中茁壯起來了,它們豐滿的腰身一嘟嚕一嘟嚕地擁擠著,在麥壟間、田埂上排著隊,或捉迷藏似的躲在枯枝敗葉底下,等待著與有緣的人在春光里邂逅,成為他們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春雨,也喚醒了我兒時的記憶:雨天里炊煙是貼著地面走的,焦黃的煙霧在細雨迷蒙的院子里四散游走,母親奔忙其間,被嗆得直咳嗽,卻像個被生活的鞭子抽打著的陀螺停不下來,屋里屋外為一家人的一日三餐操勞著。我拿本小人書坐在廚房的灶鍋前,呼啦呼啦拉著風箱,有時還會大聲地唱幾句蒲劇或剛學的新歌解解悶,灶膛里的火苗被我鼓動著殷勤地舔著鍋底傳遞熱量,直到飯菜的香味替代滿院憂郁的濃煙,彌漫在散發著泥土氣息的小院子里。一家人一邊在房檐下支開小桌吃飯,一邊賞雨。院子里的泥土地被小雨淋得發亮,有的地方積了小水塘,三兩只雞會踱過去喝水,一低頭一抬頭間喝得很是優雅。父親擦拭好的農具整齊地擺放在小柴房下,一場足夠的春雨后,他會扛去翻地或鋤地保墑。“清明前后,栽瓜種豆。”母親的菜畦里,土地已翻好,單等這場及時雨惠顧后著手點豆種瓜、培苗蒔秧。我吃過飯,嘴一抹,拿出前兩天泡好的葵花子,戴上草帽,拎起父親專門為我們小孩子打造的小鋤頭,在院子里各畦菜地的埝畔上,每間隔一尺刨開一個小坑,點上水,然后把已撐破殼努出芽的葵花子放進去,再用土輕輕掩埋好,然后美滋滋地等待它們從一兩片葉的小苗,到抽桿開花,長出一個個金燦燦的“大臉盤”,微笑著朝迎旭日升,晚送夕陽歸,最后獎勵給我一個個沉甸甸的可以抱在懷里啃好久的“獎章”。我從這個過程里品味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快樂與期待。
每年的春天里,都有一場接一場的春雨,來潤澤這扎根于春天的希望,講述一個個春天的故事。人勤地不懶,只要懷揣夢想,腳踏實地去耕耘播種,經過一季的孕育成長,定會收獲一個繁花似錦的秋。
如今,父親已離世好幾年,母親已搬到縣城的商品房居住,哥嫂也隨同前往,家里的地便交由別人去種。老家的房門緊鎖著,院子里的菜地荒蕪著,一畦韭菜地與緊鄰的草莓地草盛苗稀各自隨意生長著。那些農具依然閑置在柴房一角,還有媽媽那兩輛由舅姥爺親手制作的純木工紡車,高高掛在門房的墻壁上好多年了,想必已蒙上了厚厚的灰塵。在流淌的歲月中,它們靜默地等待著有朝一日被送進歷史博物館,等待著即將被化為一股文化傳承的春風,喚來一場催促發展但不忘弘揚勤勞儉樸傳統的春雨,來滋養浸潤我們心靈的家園。
春天里,雨是趕著場落的,花是趕趟兒開的。一場及時雨過后,梨花白,桃花紅,菜花黃,田野里群芳爭艷,競相媲美,一片生機盎然。踏青的人群陸續走入春的長鏡頭里,留下春風般最美的笑容,留住青春最靚麗的倩影,留住一個又一個別樣的景象。
三月春雨貴如油,點亮一朵又一朵花開的聲音,催促我們珍惜春天這大好時光,邁開勇毅的腳步,篤行致遠,蘊力前行,去迎接前方全新的、可期的未來!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