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3-15
李春明
吃苦是人生的財富
農村孩子不怕苦,是習以為常的事。我家住在呂梁山南、汾河北岸一個叫南古交的村子里。這里古稱絳州,清末改為新絳縣。
山西南部雖是棉麥產區,但普通農家的日子還是十分簡樸的,吃的主要是玉米面發糕,喝的是小米粥,逢年過節和串親戚時才能吃到白面饅頭;穿的衣服和鞋也大都是家里母親做的,到上中學時才請裁縫做新衣服;上學的學費和書本費是家里賣糧換錢交的。那時候,我們夏天買點桃子、杏子,也要用小麥去換,因為家里現金來源極少。小學就在本村一座關帝廟里,廟堂也是課堂。我上中學時,來回走四五里路到鄰村去上,宿舍是一處廢棄的窯洞,連房門也是樹枝條編的,十幾個小伙伴要在地上打通鋪。農村學生大多很窮,吃不起食堂,學校允許學生自帶干糧,辣子咸菜是家常標配菜,伙房幫助學生在蒸籠上熱飯菜。我那會想買點圖書和學習用品,又不好意思問家里張口要錢,就利用星期天揀廢銅爛鐵賣廢品換錢,就這樣完成了初中學業。
農家出身的孩子,從小就要幫家里干活,割草、打柴、挖野菜,稍大點就幫助大人摘棉花、拾麥穗,再大點還要鋤地、割麥子,幫大人往地里送飯。十五六歲上初中時,我們還參加過修“躍進渠”,并在老師的帶領下“大煉鋼鐵”,上了趟呂梁山,干的活是背鐵礦石、運焦炭。雖然比較累,但大家還是情緒飽滿,感到自己為國家盡了一份力。1958年,我們學校還深挖地、多施肥,種了兩畝小麥高產田,比大田小麥平均畝產翻了一番,勞動的收獲使大家有了一種創造成就感。
農村孩子用以娛樂的玩具很少,小時候打過冰猴、踢過毽子、滾過鐵環。幸好村口有一口大水塘,塘邊上還有兩棵百年老柳樹,春天我們折柳枝、吹柳笛,夏天我們在池塘玩水、游泳,沒人教,只會“狗刨”;冬天,池塘里結了冰,孩子們也喜歡溜冰玩耍,只是沒見過滑冰鞋。
我們家在南川有幾畝“古堆泉”渠水能澆灌的水田,渠岸上有幾棵高高的白楊樹,樹上有鳥窩,小小的我也學會爬上十多米高的樹杈掏鳥蛋。山西雖“十年九旱”,但也有面積不大的蘆葦蕩和小塊蓮藕地,我和小伙伴在河水里還捉過魚,只是不知道該怎么吃,也就是清水煮魚撒把鹽,魚腥味太大,魚刺兒又扎嘴,一點也不合村里人口味,只好倒掉了。
農村生活的鍛煉為我以后從事的工作打了基礎。1961年,剛滿十七歲初中畢業的我,竟被海軍航空學校招收為飛行學員,體檢、政審一次通過。就在八一建軍節這一天,我的班主任李文生老師把我帶到侯馬人武部報到。這是我第一次乘火車遠行,望著西山火燒云似的晚霞出門,經過一晚上行車到了太原,住的是山西省軍區老營盤招待所。省軍區一位“四個豆”肩章的軍官,接見了我們50個剛從山西招飛入伍的學生,發表了鼓舞人心的講話:“咱們山西人自古愛國,古時候出過關公、薛仁貴和楊家將等很多英雄。當代革命英雄有彭真、徐向前等,還有女英雄劉胡蘭。你們走出娘子關,到了部隊要好好干,為咱們山西家鄉爭光。”這短短幾句鼓動性話語,成了我一輩子難忘的記憶。我們在太原住了三天又起程前往北京,帶隊干部領我們看了向往已久的天安門,可惜沒有條件照相留念,只在腦海中留下長久記憶。我們在北京沒有住宿過夜,只在部隊招待所吃了一頓飯,又趕火車出了山海關,目的地是葫蘆島市(原來叫錦西市)海軍第一航空學校。在新兵營換發了新軍裝,我成為一名精神煥發的軍校學員。當海軍,不會游泳可不行。在山西小水塘里只會“狗刨”的旱鴨子,連續三年在山海關老龍頭大海中訓練游泳,并參加了五公里長距離游泳比賽,被戰友們戲稱為“魚雷快艇”。原來只會在黃土高原上爬樹掏鳥窩的村里娃,卻在東北的黑土地上,在沈陽鐵西區滑翔俱樂部的東北寒風中,第一次飛上了祖國的藍天。經過六年軍校的嚴格學習鍛煉,我終于畢業,成為一名合格的戰斗機飛行員。爾后從大連到青島,從常州到上海,從湖南到海南,成為一名作戰部隊的飛行指揮員,連續從事軍事飛行工作達二十年之久。同期選飛入伍的飛行員中,來自全國十多個省市的北方農村孩子居多,大概與北方農村生活的土氣、大氣、浩氣有點關系。農村生活的“艱苦”,也成為他們人生的財富,成為在軍旅生涯中建功立業的基礎和保證。
學習是人生的階梯
古人云,“嚼得菜根,百事可做”。生活上不怕苦,才能適應艱苦環境。學習上不怕苦,才能不斷積累知識。學習是農家孩子成長進步的階梯。
過去的農村沒有幼兒園,沒有學前班,學習認字是上學以后才開始的。由于刻苦學習、勤奮努力,我順利完成了四年的初小學業,還看了不少當時農村能找到的小人書。到高小五六年級時,我的學習成績加速提升,逐漸進入了班級和年級前三名。
1958年,古交村作為鄉政府所在地,新成立了一所“古交中學”,招收了兩個班,我就成為二班的一名新生。學校初建,條件很差,學生也是一邊學習,一邊進行建校勞動。學校也按公社的要求,參加了當地“新農村”建設。由于我小學美術課成績較好,小學畢業時美術課考試成績是滿分一百,被村里安排在石灰粉刷過的臨街白墻上畫壁畫、寫大標語?!皯鹑摹睍r,學校還組織學生幫助生產隊夏收割麥子。火熱的勞動場面感染了我,我豪情滿懷寫了一首歌頌豐收的詩歌,向當時的《侯馬日報》投了稿,沒想到被報社采用發表了,并收到了人生的第一筆稿費——5元錢。這個小小的成功,大大地激發了我的學習熱情,我舍不得買一點好吃的,而是徒步十多里到新絳縣城新華書店買回了一堆自己喜歡的書籍,內容大都是古人勵志成才的故事書,特別是還買到了幾本毛主席著作單行本小冊子,讀后對我教育極大,開闊了視野,學會了思考,提高了寫作能力。我的作文常常被語文老師在班里朗讀,或貼在墻報上展示。不久,我即被選為班上學習委員和校少先隊大隊宣傳委員,還經常幫助學校出墻報,成為古交中學的“文化小名人”。
1959年,侯馬市召開了第一屆少先隊代表大會,我代表古交中學參加了大會,并被選為市少年先鋒隊領導成員,同時大會還安排我們參觀了空軍在侯馬的飛機場。雖然參觀的是教練機,我們感覺也十分新奇。這也算是一種“命中注定”吧,想不到此后,我真的被選拔為海軍的一名飛行學員。
1960年,我被古交中學團委會發展為本班第一批團員,并被選為團支部宣傳委員。由于參加社會活動的需要,我也更多地學習了政治理論書籍和歷史人文書籍,特別是學習研讀了當時縣里所能買到的三十多本毛主席著作單行本,對自己的思想走向成熟和進步,幫助甚大。語言寫作能力也有了相應的提高。
1961年參軍入伍以后,我在學員隊也一直是文化骨干,出黑板墻報,寫廣播稿,畫幻燈片,并被評為單位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五好學員。入伍第二年,我第一個在學員隊加入黨組織,成為一名十九歲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我參軍入伍61年,入黨58年,之所以能在部隊干出點成績來,主要是部隊的培養和環境的影響,與刻苦學習、不懈努力也有關系。在擔任飛行團政委期間,我每年在軍內外報刊發表文章二三十篇,其中,《國權高于人權》一文被解放軍報社評為年度政治論文一等獎。我寫的《青年修養不字歌》也在1983年全國青年報刊年會上,獲評年度一等獎。1984年,經海軍政治部推薦,我被解放軍總政治部評為“全軍優秀政治教員標兵”,受到了總政首長的親切接見。我深切體會到,讀書是苦差事也是樂事,讀書學習真正是人生進步的階梯。
愛國是人生的膽魄
如果說吃苦是人生的財富,學習是人生的階梯,那么,愛國則是人生的膽識和魄力。
古河東人杰地靈,雖然農村孩子沒有條件走訪參觀,但是在口口相傳之中,河東厚重的愛國歷史文化,滲透河東古老大地,成為河東人精神骨髓當中的強大基因。
我讀小學的學校就是一座香火很旺的關帝廟,門前有戲臺旗桿和牌樓,大殿有紅臉關公神像,他的忠義仁勇精神,就是給我上的第一堂愛國主義教育課。我們縣的西邊,緊靠稷山、河津,蒲劇戲班子常演“征東元帥薛仁貴汾河灣射雁”的故事,我打小就常看,深信“人窮志不窮,寒窯出英雄”。唐太宗李世民打天下時,在我們絳州龍興寺居住過。小時候每次進城,老遠就能看見高高的龍興塔尖,聽到能傳十里遠的“絳州三樓”古鐘聲。絳州鼓樂曾亮相北京亞運會開幕式,名揚海外。最有名的一個曲子是震撼人心的“秦王點兵”,以致從軍數十年來,絳州鼓樂每每成為回響耳畔的夢境、念念難忘的壯懷。由此,在后來應邀在深圳出席“關山月美術館”開館儀式時,我即當面懇請關老為我的家鄉題寫了“龍興塔”和“絳州澄泥硯”兩幅題詞,后來轉贈給了新絳縣相關部門刻匾留念,用以報答故鄉對我的養育教育深恩。
漢武帝泛舟汾河的《秋風辭》,我在家鄉上中學時也曾誦讀過,令人心潮澎湃、斗志倍增。只是學生時代條件有限,家里連臺破自行車也沒有,更沒有條件坐汽車去參觀,無緣到距離不遠的萬榮縣參觀紀念漢武帝的“秋風樓”。直到后來回鄉探親時,才得以了卻親臨拜謁的心愿。
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的鸛雀樓,也是在后來回鄉去運城參加“關公文化節”時,才得以登臨。但王之煥壯志凌云的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早已銘刻在兒時的記憶里,成為一代又一代河東人襟懷河山、報效祖國的原動力。
初唐四杰之一的河東人王勃的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家喻戶曉,親切感人。我在海南島工作的六年時間里,多次到天涯海角體味其中的詩意,成為我“尚文習武”、從軍報國的永久情愫。我在西沙將軍林中種植的一棵椰子樹,至今也已茂林當風,儼若排排挺立的西沙綠色衛士。2018年再訪西沙時,以此句題贈西沙的戰友,守衛好南海每一座島礁、每一寸海疆。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柳宗元,也是我們河東人。我在湖南永州下部隊時,多次在當地拜謁千古流芳的“柳子廟”。后來到廣西公干時,又專程去柳州參觀了“柳侯祠”,從中學習河東古人的愛國愛民情懷,汲取忠黨報國的精神動力。
人常說,只有愛家鄉的人才愛國家,這也就是讓人難舍的一種“家國情懷”吧!正是在這種文化傳承的教育鼓舞下,我從軍、入黨半個多世紀,心甘情愿獻身國防事業,退休以后還繼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文化活動,為青少年寫了《多彩中國》《三晉游子愛國情》等十多本“愛國勵志”圖書,贈送給各地學校和部隊,還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裴懷亮校長等部隊老領導一起,幫助山西家鄉在太行山、五臺山、呂梁山革命老區,援建了四所“將軍希望小學”,運城市新絳縣長青將軍希望小學就是其中的一所。我還受邀到國防大學、清華大學、山西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及各地中小學,作過許多場次的愛國主義教育報告,還和紀東將軍等老同志一起,為保護修復“沈陽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山西忻州“徐向前元帥紀念館”、“衡山抗日游擊干部訓練班紀念館”,延安清涼山“女紅軍紀念園”及深圳“東江縱隊紀念園”等,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作為長期在軍隊工作的一名老同志,能在北京天安門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和“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盛典,是我終生的榮幸。我最大的希望是,在有生之年,能為黨和國家再做一些力所能及、弘揚正能量的事。
(作者曾任海軍航空兵副政治委員,授少將軍銜,我市新絳籍人)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