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寒冬”不寒
——我市汾河沿線受災群眾災后重建探訪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1-21

記者 裴旭薇

新絳縣受災群眾在為房屋修建做準備。  (資料圖片)

2021年10月,汾河遭遇40年來最大洪峰,我市新絳、稷山、河津等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強降雨和洪澇災害,房屋損毀、農田被淹,一時間各地救援力量和救災物資涌向防汛一線,經過各方力量的搶險和支援幫助,我市終于成功阻擊了洪峰。

在災后重建工作中,市委、市政府以及新絳、稷山、河津的領導班子迅速行動,從公共基礎設施、群眾安全住房、農業生產自救等方面著手,全面部署安排,房屋盡快修繕重建,農業加快“雙減雙搶”,救災資金及各項救災措施迅速落實到位,確保在最短的時間幫助受災群眾減少損失、重建家園。眼下,農歷春節即將來到,我市受災群眾生活、居住環境如何?農業生產恢復情況怎么樣?群眾能否度過一個溫暖的春節?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和了解。

新年住上新房子

河津市受災群眾在整理新建的房屋。(資料圖片)

1月8日對新絳縣順城街社區居民牛貴平來說是難忘的一天。去年10月以來,他經歷了自家房子泡水、修繕改造和重新裝修,終于在這一天重新搬了回去。“今年過年能在自己家里過了,而且家具都是全新的,就像住新房一樣!”今年快60歲的牛貴平在新絳縣城生活了幾十年,去年那場洪水后,他家的房屋被鑒定為C級危房,家具全部損毀,盡管有些心痛,但他選擇了積極面對。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他對自家房屋進行了改造和加固。“政府還給了3000元過渡性補貼和8000元房屋修繕費,幫我們減輕了很大的負擔。”牛貴平說。

順城街社區位于新絳縣城最南邊,靠近汾河河壩,是縣城受災最嚴重的區域。“整個社區70%的區域都被淹了,屋子里的水近3米深,居民家里的東西基本都泡水了。”回憶起當時的場景,順城街社區主任楊海玲至今仍難以忘懷。

“好在各方力量迅速搶險救災,各級政府也加大政策和資金幫扶力度,竭盡全力幫助居民渡過難關。”楊海玲告訴記者,經過第三方機構鑒定,該社區公示了C類、D類住房127戶。目前,除了個別新建房需要晾曬外,其余居民均已回遷完畢,社區公共設施也進行了維修,基本恢復了正常的生活秩序。

新絳縣澤掌鎮范莊村地處馬首山下,村干部梁黑女還清楚地記得去年10月的那場特大山洪,洪水從山頂一瀉而下,好像奔雷一樣呼嘯著撲向村莊,村民不同程度受災,群眾住房、基礎設施損毀嚴重。“村里上了年紀的老人都沒見過這么大的洪水,一直流了一個多月,要不是我們村在汛期前,修建了2100米的泄洪渠,村里肯定要被水淹了。”

強降雨天氣后,澤掌鎮黨委書記劉磊、鎮長孫洪濤就住到了村里,他們挽著褲腿打著傘,一家一家地查看村民的受災情況,組織危房戶進行轉移。志愿者服務團隊也不斷地送去生活物資,使得受災群眾得到妥善安置。

“澤掌鎮有41戶房屋被鑒定為危房,目前已全部修復完,受災群眾能溫暖地度過這個春節了。”劉磊說。

新絳縣是汾河洪峰進入運城的第一站,也是我市受災最嚴重的縣。為確保受災群眾春節前搬進新居、在家過年,該縣實行縣領導包村、鄉鎮干部包戶制度,包聯干部深入受災村“一對一”開展幫扶工作,協調解決難點問題,做好幫扶工作;縣住建局及時跟進督促工作進展,一戶一檔,做好政策解讀和技術服務。目前,該縣組織三方機構精準摸排、核實,共確定因災受損房屋1976戶,其中一般維修149戶,加固修繕1342戶,重建485戶。目前,1976戶受損房屋已全部竣工,共發放群眾過渡性救助補貼3953000元。

為了讓受災群眾早日回歸家園,河津市加快推進受災房屋重建修繕工作,每日召開例會,掛圖作戰,對標推進,用足用好各項優惠政策。目前,該市鑒定并公示的356戶住房修繕重建房屋已全部竣工并完成驗收,確保受災群眾春節前入住;稷山縣共確定修繕重建房屋1098戶,目前,所有工程全部竣工,轉移群眾陸續回遷,道路交通全部暢通,受損河堤全面加固,全縣城鄉已然恢復正常秩序。

危中求機增效益

“我們已經和農業農村部門專家對接了,在下費村建造高標準蔬菜大棚,目前正在平整土地,準備搭棚,過了正月就能種菜了。”連日來,稷山縣稷峰鎮鎮長馬鴻忙著查看下費村的堤壩修建情況。

那場連續降雨和洪澇災害,讓下費村的3500余畝蔬菜遭受重創。但這也讓當地政府和菜農下定決心對蔬菜產業進行提升改造。“我們為農戶發放蔬菜良種,開展蔬菜種植技術培訓,鼓勵農戶建設高標準鋼架大棚,并給予50%的資金扶持,目的就是進一步提高防災能力,帶動產業整體效益的增加。”馬鴻說。

除了蔬菜產業,稷峰鎮荊平村和苑曲村的3500余畝葡萄也受災嚴重。由于這兩個村的葡萄種植區域位于汾河大壩南部,地勢較低,村民的葡萄在秋汛中幾乎全部淹沒。對此,該鎮按照專家團隊指導意見,動員村民進行田地排水作業,并根據葡萄受災情況采取相應措施。

“受損不嚴重的繼續保留下來;受損嚴重的,我們聯系農業專家,借此機會幫助農民進行品種更新換代,全部使用新技術、新品種,葡萄產業發展將得到提檔升級!”馬鴻表示,“除了上級救災資金,我們也帶領農民積極自救,危中求機,實現產業整體提質增效。”

據統計,稷山縣農作物受災面積約21.8萬畝,絕收面積9.3萬畝。自抗洪救災工作開展以來,該縣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恢復,組織廣大農民進行生產自救,排除田間積水,維修損壞設施。同時,該縣組織大批農業技術專家深入田間地頭,先后為農民開展農業技術指導110余次,向受災地區1500余名農民開展搶種搶收專題培訓。指導搶收搶種、研究2022年春播方案、制定農業防災措施……專家的指導幫助受災群眾找到方向,也堅定了群眾開展自救以及推進產業轉型的決心和信心。

近日,新絳縣澤掌鎮小聶村的菜農茹全勝忙著與愛人一起修筑被雨水泡塌的蔬菜溫室大棚。坍塌的20米的大棚后墻,已基本被他們重新砌了起來。“這茬菜是沒希望了,我爭取盡快把大棚重新修好,春節后就能栽新苗了。”茹全勝表示。

蔬菜作為新絳縣的主導產業,也遭受了嚴重損失。據統計,該縣蔬菜受災面積15680.82畝,主要集中在古交、橫橋、泉掌、三泉、龍興、北張等鎮。救災工作中,該縣農業專家深入受災鎮、村、戶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針對不同的情況提出不同的修復方案,積極指導農民修復受損溫室,恢復生產。

該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全縣已經投用的溫室蔬菜大棚中,一些使用時間比較長的老棚大量進水,普遍比新建的大棚受災嚴重。“按照最新標準,溫室大棚需要用無紡布和棚膜把后墻覆蓋住,增強防災能力。秋汛之后,很多菜農也轉變了觀念,紛紛表示要建設高標準溫室大棚,實現提質增效。”

救災補貼降損失


稷山縣加快推進田間道路等基礎設施重建工作。(資料圖片)

在去年秋汛中,新絳縣澤掌鎮小聶村村民孔建民家的大棚也未能幸免于難,就在他著急上火的時候,鎮干部吳清元主動上門告訴他,縣上給受損嚴重的大棚每畝補貼1000元,中等受損的大棚每畝補貼500元,補貼款很快就能下來。這個消息讓孔建民喜出望外。“政府替我們著想,幫助我們減少損失,我們打心眼里感到溫暖和感激。”孔建民說。

據悉,新絳縣去年收到中央、省、市救災資金共計1449萬元。在認真核實受災情況的基礎上,新絳縣研究制訂方案,緊急撥付雨澇災害農業救災資金,用于農田排水降漬、農田水利設施損毀修復、農業生產恢復所需的物資材料等。同時,該縣還制訂了2021年農業生產救災資金補助辦法,明確了救災資金使用和管理的責任主體,重點補助全縣2021年小麥實際種植主體、受損水果大棚設施和畜牧養殖圈舍農戶及作業服務組織,確保救災資金切實發揮效益,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全力推進災后重建工作。目前,該縣部分救災資金已經發放到位,其余款項正在加緊發放,確保農業生產救災資金效益最大化。

對受災設施大棚恢復每畝救助1000元;對受災生鮮冷庫每立方米救助100元;對受災的雞舍,優先入駐政府養殖小區,減少災情損失;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及種糧大戶,給予每畝10元的農機收割補貼;對損毀的農田設施積極開展搶修,已修復農田水利設施300余處,田間道路8000余米……稷山縣一系列的惠農政策讓受災群眾倍感溫暖。

自抗洪救災工作開展以來,稷山縣收到了社會各界的愛心捐贈,為農民災后恢復生產生活提供了大量的農業物資。同時,上級部門也積極展開援助。截至目前,該縣共計收到省政府下撥的90萬元農業災后重建資金,已根據下撥資金與鄉鎮人民政府共同協商確定發放方案,確保資金能送到受災群眾手中;收到市政府下撥的145萬元小麥種子救災款,購買種子27萬余公斤,已分發到各鄉鎮,用于晚播小麥播量增加的補助。

從2021年11月下旬開始,中央、省、市先后撥付給河津市各種救災資金1381萬余元。為了把資金落到實處,河津市農業農村局先后兩次召開專題會議,制訂了《關于農業搶收搶種救災資金發放工作的實施方案》,并劃定補貼范圍,重點補貼城區、柴家、陽村和小梁4個受災嚴重的地區,重點支持“雙減雙搶”、農田排澇、小麥冬前管理和早春田間管理等所需物資材料和服務補助,統籌用于受損棚圈等農業設施災后恢復。同時,該市嚴格核查面積,確保各種補貼面積真實準確。

截至今年1月5日,河津市共撥付補貼資金454萬余元。下一步,該市將加快各種補貼面積核實、匯總和其他鄉鎮養殖戶受災情況核查統計工作,爭取盡快將所有補貼資金發放到位。

采訪中記者感受到,在開展災后重建工作中,各級政府及時撥付救災資金,職能部門迅速行動,提供技術支持,社會各方面也給予物質幫助,為受災群眾帶來了溫暖和鼓勵。更重要的是,面對災害,他們依然有卷土重來的堅韌和勇氣,依然有對幸福生活的執著和期待,家園必須重建,幸福也必將到來,如此,則“寒冬”不寒。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