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今日運城>

《尋親記》三問(中)|問啟示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1-11-25

□文/張宏展 圖/記者 衛行智

連日來,運城市農村信用社退休職工杜貴海跨越36年、行程2800公里,終于接回埋骨他鄉70年的烈士叔父英靈回家的感人事跡,在媒體刊發后引起各界廣泛關注。杜貴海那牽掛半輩的尋親情懷、坎坷曲折的尋親經歷、鍥而不舍的尋親精神、忠孝兩全的尋親哲學,讀來讓人欽敬不已、感慨萬端。

令人肅然起敬的尋親行為

尋親,是致敬昨天的苦難輝煌。杜貴海的父輩生活在苦難深重的舊中國。養父杜興旺12歲就開始給財主家挑水、拾柴、割草喂牲口;16歲翻山越嶺給地主扛長工,一扛就是23年,34歲了還是一個光棍漢。四叔杜小旺17歲被國民黨軍隊抓壯丁,走時連個招呼也沒有和家里人打。這樣的家庭是舊中國千千萬萬普通家庭的一個縮影。好在,杜小旺參加了人民解放軍,投身為窮苦百姓翻身解放的偉大事業。雖然年僅20歲便犧牲在解放蘭州的戰場上,犧牲在新中國成立的黎明前,但是他的死是為人民利益而死,是重于泰山的壯烈犧牲。尋找杜小旺烈士的英靈,從小處講,是杜貴海為了完成養父生前的囑托和遺愿,從大處講,又何嘗不是今天的我們為了致敬先輩們昨天的苦難和輝煌!

尋親,是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作為兒子,杜貴海數十年來一直牢記著父親臨終前“一子頂兩門”的家族重托,這是他千里尋親的家庭情感支撐。作為農村信用社的一名文化干部,杜貴海數十年來一直利用手中的筆為群眾鼓與呼。屬于信用社業務范圍的,他寫,而且一寫就是39年,鍥而不舍、筆耕不輟,寫出信合崗位“三字經”15篇,寫出信合調研24篇,寫出信合視窗、信合感懷、信合綜藝上百篇;不屬于信用社業務范圍,但是和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他也寫,寫出《田野吹笙》200余篇,退休后還寫出《杜家營村志》35萬字。這看起來和尋親關系不大,實際上是他作為信合之子對于信合事業、作為黨的兒子對于黨的事業的使命擔當。對于千千萬萬個像杜小旺一樣的烈士而言,他們的英靈一定希望后來的我們,永遠不要忘記他們當年為什么而出發,永遠不要忘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和擔當。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杜貴海尋親,是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39年奉獻信合事業、傳承信合文化,更是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

尋親,是不負明天的執著追求。當杜貴海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在興隆山革命烈士陵園看到刻有叔父杜小旺名字的墓碑時,他情不自禁地跪在墓碑前。這一刻,他百感交集,有許多話想對叔父講,更有悲喜交加的淚要在叔父面前淌。這一刻,對他而言,不僅意味著穿越36年的承諾得到了兌現,而且意味著漂泊在外70年的叔父英靈可以魂歸故里。這一刻,意味著杜貴海完成了家族史上三代人的一個共同夢想,開啟了一個朝著新夢想繼續奮進的時代。看到這里,讀者無不動容。由家及國,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又何嘗不是如此!現在,我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完成了中華民族多少年、多少代人的夢想;我們又開啟了一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時代!而要實現偉大夢想,不負偉大夢想,對于每個人來說,就是要大力弘揚杜貴海身上的那種尋親勁頭、尋親精神,以百折不撓、永不言棄的干勁投入到具體工作和實踐中去。

讓人勇毅前行的尋親文化

尋親,是時隔再久也不能丟棄的一縷牽掛。從兒時印象中家門口的“光榮烈士”木牌,到政府每月給奶奶發放的3元撫恤金;從每年“八一”建軍節村干部敲鑼打鼓到家里的慰問,到父親臨終前讓他有條件了去蘭州祭奠叔父的最后囑托;從參加信用社工作,到自己光榮退休……光陰荏苒、歲月如梭,數十年光陰一晃而過,然而,叔父“杜小旺”這個名字,始終是杜貴海的一縷牽掛,時隔再久也不能丟棄。相反,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牽掛是越來越強烈。正是這種強烈的情感牽掛,才讓年已64歲的杜貴海克服重重困難,孤身一人向著從未去過也不知道結果如何的陌生城市勇毅出發。

尋親,是前路再難也不能放棄的一種責任。在家千般好,出門萬般難。杜貴海的尋親之旅是極為坎坷的。他無法像年輕人一樣提前查閱電子地圖,提前網上預訂車輛酒店,甚至不知道目的地到底離蘭州有多遠。他能做的,就是只管前行。不成想,一出站先把手機弄丟了。無法聯系、無法支付、無法看時間……一連串的問題讓他瞬間頭大。最讓他著急的,是尋親之旅該如何繼續進行。乘班車、住旅店,一大早去陵園門口守候,這些說起來容易的事,對于一個老人來說,其實都極為不易。特別是3月的蘭州還很寒冷,山上積雪未化。面對偌大的烈士陵園,杜貴海選擇一行一行地逐個尋找。在他的心里,無疑懷著一份希冀,但更多的是懷著一份責任。路再難,希望再渺茫,也絕不能放棄。也正是這種責任感,感動了烈士陵園的管理人員,愿意幫著他一起尋找。

尋親,是自己再苦也不能背棄的一生承諾。杜貴海是有兒有女的,而且兒女都事業有成。他如果愿意,也是可以把尋親這份差事交給兒女代勞的。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寧愿自己再苦再累再危險,也決不背棄自己的承諾。在他的心里,父親臨終前的囑托,“一子頂兩門”的使命,是自己義不容辭、責無旁貸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能取代自己。如果委托給他人,即使完成了,也對不起自己的內心,對不起在天的父親和叔父。這是杜貴海令人欽敬的地方。試想,如果對待父親的遺囑都不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那么對待他人托付的事情、對待組織交代的工作,又怎么能盡心盡力全力以赴呢?

教人處世為人的尋親哲學

尋親,“親”是什么在乎于心。杜貴海的尋親事跡,折射著教人為人處世的尋親哲學。他所尋的,是養父的弟弟,嚴格來說和自己是沒有血緣關系的。但是他做到了比有血緣關系還親。這就啟示我們,親是什么?關鍵在乎于內心。內心里覺得親的,有沒有血緣關系都不重要,即使歷經千山萬水、千難萬阻也要把他尋到。相反,內心覺得不親的,即使唾手可得也不愿意花費那工夫。工作中,常常有這樣的情景:很多順手而為、順手可為的事情,卻沒有人管。如,單位樓道的燈,下班時順手可關卻不關;水房的龍頭明明擰小一點就可以洗手,卻非要開得很大,浪費也不覺得心疼。這就是不親的表現。正因為和單位不親,所以才沒有把單位的事當一回事。如果每個人都能認識到單位就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是自己生存發展的依托和后盾,那么對待單位的親近程度就會改變,愿意為單位的奉獻程度也會改變。

尋親,如何找“尋”在乎于人。尋,具有探究、搜求、查找之意。需要“尋”的,都是答案未知的、成敗難料的。能不能“尋”到,關鍵在于人。杜貴海在去蘭州之前,心里是沒有底的,但是他采取了一些科學有效的尋找辦法。比如聯系蘭州方面的烈士陵園幫忙查找,首先排除了蘭州七里河革命烈士陵園,接著又基本確定了榆中縣興隆山革命烈士陵園。到了興隆山革命烈士陵園,他又先向管理人員索要烈士花名冊。沒有花名冊的情況下,才和管理人員分頭現場查找。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找到。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也會面臨“尋”的問題,沒有方向、不知結果。這時候就需要開動腦筋條分縷析、抽絲剝繭,從一些細微的頭緒里找到線索,并順著線索執著求索,最終才可能成功。比如大學里有甲乙兩個剃須刀營銷員,甲總是到男生生活區找市場,認為那里才有需求,對于女生生活區,則想也不去想。而乙則不同。乙認為男生生活區是成熟市場,競爭已經白熱化,而女生生活區還是一片空白,大有可為。于是,乙每天探究大學女生對于剃須刀的需求。最終,他發現很多女生樂意把將剃須刀作為物美價廉的小禮物送給男朋友或者父親這一需求,從而迅速打開女生市場,業績反而遠遠超過了甲。

尋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傳說中,孟姜女為了找到丈夫萬喜良遺骸,“痛哭失聲,只哭得日月無光、天昏地暗,只哭得秋風悲號,海水蕩波,長城一段段倒塌,足有八百里,一堆堆死人骨露出來”。為了辨認出丈夫的骨骸,孟姜女又“咬破中指,把血滴在一堆堆白骨上,滴到萬喜良的骨頭之上時,血珠凝住不動”。此舉可謂驚天地泣鬼神了。也正是這種“精誠所至”,才有了傳說中的“金石為開”。杜貴海尋親的經歷,雖然沒有孟姜女那種傳說和神話色彩,但是他的精誠是不容置疑的。這從他一大早就頂著寒風守候在陵園門口,一不小心把杯子打碎。那時那刻的他,由于內心的期盼和緊張,對于杯子破碎的意外,也寧愿相信這是叔父在天有靈,想喝一口親人帶來的“家鄉水”了。這種至精至誠,才是他尋親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給我們的啟示則是,想辦成一件事,必須有足夠的精誠、足夠的執著、足夠的毅力,否則只能是空談。

相關鏈接:

《尋親記》三問(上)|問韌勁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