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1-11-24
記者 董戰軒
西風響,蟹腳癢。寒冬時節,位于臨猗縣孫吉鎮薛公村的黃河大閘蟹養殖基地熱鬧非常。
背青腹白、爪金毛黃……11月14日,走進薛公灘阡陌縱橫的蟹塘,明媚的陽光將水草和螃蟹映得一清二楚。微風拂過,伴著陣陣漣漪,橫行的黃河大閘蟹紛紛沿著水邊的攔網,奮力向上。
地處黃河岸邊的薛公村,昔日灘涂地滿目蕭涼,大面積荒溝閑置撂荒。近年來,當地通過招商引資,動員本村在外成功人士回村辦企業,開發荒溝、灘涂資源,把5000畝灘涂地統一規劃,在大力發展水產養殖、生態種植的同時,積極拓展鄉村觀光旅游產業,逐步形成了以薛公灘生態為核心,以水產養殖、生態種植、黃河文旅為特色的發展新格局。
“目前,我們薛公灘的黃河大閘蟹養殖規模已達1000畝,并且注冊了‘薛公黃河大閘蟹’品牌,產業發展態勢良好。”薛公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程俊懷告訴記者,“經過近幾年的摸索和發展,‘薛公黃河大閘蟹’已經在全國市場越走越俏,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可。”
蟹塘邊,山西鑫盈水產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楠正小心翼翼地把爬滿螃蟹的籠網從塘內提到岸邊。拎起沉甸甸的籠網,李楠的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他告訴記者,目前,正是黃河大閘蟹成熟上市的最好時節,這兩天進入籠網的螃蟹也越來越多,據初步目測,今年螃蟹長勢好于往年。
“想要出好蟹,必須有一汪好水。”李楠告訴記者,“大閘蟹品質首先取決于養殖環境,咱們薛公灘水質優良、水草豐茂、餌料豐富、氣溫適宜,黃河大閘蟹的生長條件得天獨厚。”2019年,從事漁業水質調節多年的李楠通過實地考察,發現薛公灘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在現有技術和薛公村“兩委”的支持下,他開啟了依托黃河灘涂資源規模化養殖中華絨螯蟹(俗稱“大閘蟹”)之路。
今年是李楠在薛公灘“種螃蟹”的第三個年頭。經過不斷發展,養殖基地的螃蟹產業已形成規模,生產實現標準化,管理日趨智能化,營銷呈現品牌化。“二月放苗,中秋前后開始捕撈,現在一天可以捕撈上千斤,每斤的均價達到了60元。”李楠說。
“依臨黃河活水,池底沒有什么淤泥,薛公灘的地理條件從水質上就決定了黃河大閘蟹的品質。”蟹池邊,李楠指著水中漂浮的水草說,“光有好水是遠遠不夠的,使用生物制劑、肥水下塘、定時清塘……樣樣都不能馬虎。不僅如此,我們還嚴格按照‘無公害’‘零添加’的規范進行科學喂養,以確保每只黃河大閘蟹都美味營養且安全健康。”
李楠和他所經營的大閘蟹養殖基地,是薛公村立足荒溝和灘涂地資源進行規模化和特色化開發思路的一個縮影。程俊懷坦言,產業的興旺,帶動了薛公灘有效、健康、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也為薛公村帶來了可觀的集體收入。下一步,薛公村“兩委”將帶領全村干部群眾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及省、市黨代會精神,持續加大對特色產業資源的現代化運作力度,守住灘涂促振興,讓更多優秀的產業在青山綠水之間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以實際行動助力運城創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