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1-06-18

小麥豐收
運城,古稱河東,位于黃河金三角的腹地,通華北、聯西北、接中原,是晉南門戶、山西糧倉、關公故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脈。

運城南風廣場
百年過往,滄海桑田。多年來,運城市委、市政府帶領廣大干部群眾團結拼搏、砥礪奮進,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架梁立柱、拔節起勢,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從1949年的1.4億元到2020年的1643.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4年的467元增長到2020年的32728元。尤其是2019年全市5個貧困縣如期摘帽,34.1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回眸過去的篤力前行,穿溝越坎,披荊斬棘,一個個亮眼吸睛的發展數據,化作一個個百姓笑顏。
初夏時節,風吹麥浪,河東大地處處聞麥香。收割機的轟隆聲、老百姓的歡笑聲,共同奏響了一曲豐收的樂章。如今,現代農業設施裝備成為糧食增收“利器”。智能氣象監測預警防控系統,苗情、墑情、蟲情實時監測,收割、青貯、深松、播種流水作業,生產全程機械化,高標準農田用上“云”科技。
一項項迭代更新的技術應用,推動農業生產效率不斷提高。藏糧于地,藏糧于技,2020年糧食種植面積803.6萬畝,總產量28.2億公斤,糧食單產創歷史新高,超額完成年度目標,農民豐收底氣更足了。
聚力“特”“優”,實施“南果”戰略,“運城蘋果”“運城面粉”“運城蔬菜”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有效提升。農特產品精深加工五大產業集群扎實推進,銷售收入完成372.2億元、增長12.1%。
夯基壘臺積厚成勢,現代產業體系邁出新步伐。圍繞“六新”率先突破,實施工業“十大產業集群”培育工程;建立項目謀劃、儲備、建設、達產達效“四庫”管理模式,滾動實施“1311”重大工程項目,大運年產2萬輛純電動商用車、山西建龍年產130萬噸棒材等項目投產。
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市場主體干事創業更活躍。實施“企業孵化”、“小升規”企業培育、“雙創”基地建設、“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和股份制改造等專項行動,推動個轉企、小升規、規升巨。新增市場主體6.7萬戶、增長20.6%,“小升規”企業150家,規上企業達到611家。“放管服效”改革持續深化,企業開辦實現“一天辦、零成本”,全程電子化登記比例達95%。運城以改革激發活力,以開放塑造優勢,以創新驅動轉型,讓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打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高速鐵路一日千里。大西高鐵全線貫通,運三客專項目列入國家“十四五”鐵路網規劃,芮城通用機場開工建設,總投資32億元的運城機場改擴建工程主體工程基本竣工,運城機場飛行區改擴建工程進展順利。
高鐵列車呼嘯駛過,一條條產業聚集帶、沿黃旅游帶在黃河沿線逐步形成,“流動的運城”活力四射!
全民受益、全面推進,民生保障水平不斷提升。“十三五”時期,運城市各項民生事業不斷發展,民生指標不斷改善:財政用于民生支出348.2億元,增長13.6%。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95%、98%以上。新(改、擴)建公辦幼兒園21所,認定普惠性幼兒園71所,高標準完成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改造123所……從鄉村到城市,“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畫卷溫暖動人。
白云深處,聞喜縣石門鄉后川村坐落在半山腰。沿水泥路盤山而上,推門而入,四方庭院,利落整齊。“擰開水龍頭,清水嘩嘩流,洗衣做飯方便多了。”一口蓄水池,一條輸水管,讓村民張升全告別爬山挑水的日子。
同后川村一樣,運城市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全面解決,新改建“四好農村路”2466.5公里,建成29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清理垃圾94.8萬噸,改廁4.5萬座,越來越多的村子面貌煥然一新……
“舉全市之力創建黃河流域(運城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展現運城擔當、作出運城貢獻。”在新時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呼喚中,運城市置身新格局發出時代強音。
耕耘的六月,火紅的運城,激情在燃燒,希望在沸騰。展望未來,運城已經站在一個新的發展起點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477萬河東兒女正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立足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運城篇章。
文字據《山西日報》
攝影 高志勇 薛 俊 金玉敏 肖永杰 王英杰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