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1-06-07
記者 崔萌

靳雙院 作
◆核心導讀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面對工作、生活和學習上的壓力也越來越多,產生了煩躁、焦慮等情緒。為了幫助轄區居民解決這些問題,鹽湖區東城辦學苑社區開辦了家長學校。
在這里,居民的情緒得以平撫、壓力得以緩解、心靈得以棲息……
釋放壓力的公益課堂
幾日前的一個晚上,學苑社區家長學校按時開課了。30多位居民圍坐一圈,認真聆聽心理咨詢師、婚姻家庭咨詢師李江娟的講座。
這是一堂關于壓力管理的講座,題目叫《讓心靈學會舉重若輕》。這次講座以行為體驗為主,通過放松身體、管理情緒、改變認知,讓大家掌握壓力管理的有效方法。“跟著我跳肩膀舞吧。”在李江娟的帶動下,大家抖動肩膀,放松身體,氣氛輕松而活躍。
課堂上,兒女雙全的陳慧是一個溫柔漂亮、注重事業的學習型媽媽。34歲的她,在相夫教子之余,開了一間健康管理工作室。初為人母,陳慧通過各種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極力用科學的教育方式培養孩子,盡力做一個好媽媽,為此她關注了許多關于育兒的、健康的、心理的線上APP課程。
不過,來自生活、事業、家庭等各方面的壓力,有時也會讓她情緒失控。“能量每天都在輸出,不能及時得到補給,精神上就會有一種被掏空的感覺。”她說。
今年4月,陳慧在居民微信群里看到社區家長學校開課的消息,她嘗試著走進課堂。這一進來,她便愛上了家長學校。
陳慧說,在家長學校,她可以面對面提問,學習起來更加直接,大家也可以暢所欲言分享生活的經驗、智慧,實用性更強。通過及時補給能量,她感到內心更加豐盈,人也更加自信。“寫心情日記、聽冥想音樂,效果都很好,往往前一秒還在為一些事而焦慮,下一秒就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通過李江娟的分享,陳慧找到了自我減壓的有效方法。
以社會力量服務社會
“什么是家長學校?我認為,居民的普遍需求是什么,就辦什么。”社區主任王麗君說,社區就是一個小社會,每個人在社會中扮演著不同的身份,面臨著家庭、夫妻、婆媳、親子、鄰里等各種矛盾。尤其是近年來,人們對心理問題關注度越來越高,社區有責任開設心理公益課堂,讓居民在這里得到提升。
2018年9月,學苑社區聯合運城市北斗星心理咨詢服務中心,開設由心理咨詢師鄭權典主講的家長學校。每周五晚7時,學苑社區服務中心的家長學校準時開課,居民在這里學習、成長、蛻變。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家長學校“斷檔”一年。
今年4月,家長學校重新開課,得到許多居民的歡迎。此次主講換成了鄭權典的學生李江娟。李江娟從事社會公益服務,還是一名全國24小時生命危急干預熱線接線員。她挽救了瀕臨破碎的家庭,幫助迷茫的生命尋找方向……在公益服務中,她找到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我就是學苑社區居民,和大家住在一起、學在一起,既親切又有意義。”李江娟笑著說,她還為居民免費進行個案輔導。“居民有需求,社區就搭建平臺,讓社會力量在這個平臺上釋放,讓居民享受這個福利。”王麗君說。
打造多元化家長學校
在家長學校的課堂上,有相當一部分是中年人。他們的孩子正上初中或高中,處于青春期,學習壓力大、和父母關系緊張,為了引導孩子平衡度過這個階段,這些家長選擇走進家長課堂、重新學習,尋求破解親子矛盾的“鑰匙”。
此外,夫妻共同走進家長學校的也不少,楊娜夫婦就是其中一對。面對生活、工作、孩子等壓力,他們從課堂上互相指責到互相理解,離不開心理咨詢師的指導、點撥。在這里,他們學習如何解壓,如何處理夫妻矛盾、親子矛盾,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
為了打造更加多元化的家長學校,李江娟還邀請了10多個同行一起,不斷完善和豐富課程內容、課程形式,不僅創新了游戲互動,還增加了傳統文化課程,如說文解字等,以滿足不同居民需求。
“看到需求,就要滿足需求。老年群體的需求,也是需要考慮的。”王麗君說,爺爺奶奶帶孫子已成為當下社會一大現象,很多人認為爺爺奶奶退休后帶孫子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因而爺爺奶奶的精神需求往往被家人忽視。但事實上,勞累半輩子的老人也需要自己獨立的生活,他們的需求也應該被看見、被關注。為此,家長學校還將增加老年人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的課程,讓社區學校也成為老年人心靈的棲息地,讓老年人在這里也能得到理解、安慰和提升。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