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1-05-29
□劉薇
面對教育中的種種,鮮有不焦慮的父母。可就在鋪天蓋地的討論里,恰恰少了最主要的聲音——我們聽不見孩子們怎么說。
近日,成都首檔少兒辯論微綜藝《我不同意》上線。首期節目主題“父母該不該雞娃”,3個不同年齡、不同原生家庭的孩子持反方觀點,對抗著一位二孩媽媽,交鋒之激烈,除去大量實例佐證,亦不乏頻出之金句。
將話語權交給孩子,讓他們為熱點、熱愛、平等……一切與他們自己有關的“不同意”而辯,這檔節目正試圖探索孩子與家長平等交流的可能。當然,這是辯論也是綜藝,錄制過程中允許家長們幫孩子一起找論點來支持“為什么不該雞娃”,這同樣是個反思的過程。節目播出后,參與辯論的那位二孩媽媽說:“我覺得我沒雞娃,娃說你雞了;我明明覺得我不啰唆,娃說你就是啰唆。所以,我們眼中的自己跟娃看到的我們不一樣。”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覺得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不夠耐心,也放不下身段去交流。這樣的反客為主式養育,只允許孩子在既定的跑道上向前沖。久而久之,家長的期望和孩子對自己的期望之間形成鴻溝。又因為各自的一意孤行,矛盾加劇,心理層面上彼此漸行漸遠。因此,哪怕是節目中口若懸河的3個孩子,家中面對父母,學校面對老師,也一樣有話不能說、不敢說,少說多做,是他們避免引火上身的不二法寶。
溝通之于教育,并不是新思路,卻總被無視,所以讓孩子說才成為一檔節目。看起來是讓娃說,其實更重要的,是讓家長聽。倘若每個家中,每天都有一場《我不同意》,孩子們的聲音才會被聽見,他們建立對這個世界認知的方式才會被看見,他們想釋放的情緒才有出口。
(《銀川晚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