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1-05-27
記者 楊紅義 張曉麗
萬榮縣西村鄉永利村的東橋,曾是稷山縣通往運城的交通要道。穿過蓋滿迎春花藤條的橋洞,橋東頭有兩座土坯房四合院??箲饡r期,孫定國率晉綏新軍212旅在此駐扎。盡管年代久遠,但是門楣匾額“裕德”二字仍然清晰可見。
“院子里的3孔窯洞,過去是全村唯一的私塾。解放前夕,先后有3名地下黨員在這里教書,向學生宣傳革命思想。”年過八旬的退休教師王文堂介紹說,“當時,稷王山一帶的黨組織經常在這里接頭、開會,私塾就成了一個紅色聯絡站,發生過不少革命英雄的傳奇故事……”
紅色引擎,動力澎湃。如今的永利村,在市縣兩級老促會及各級黨委、政府支持下,早已是今非昔比:
2016年,投資24.8萬元硬化田間道路,投資12萬元修建日間照料中心;2017年,投入9萬元,完成多功能培訓大廳主體建設;2018年,投資27.7萬元完成文化大禮堂配套工程,購置了電子屏、音響、桌椅等設備……2016年年底,全村實現整體脫貧。2017年,永利村成為萬榮縣首批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也是全縣唯一一個由貧困村打造的美麗鄉村示范村。
步入永利村,平坦水泥路面干凈整潔,一座座農家宅院整齊排列,主街道兩側巷道口,“池岸巷”“祈福巷”等精心設計的標識牌錯落有致。
東南巷對面的仿古文化亭古色古香,引人駐足。亭柱上,楹聯“自萬歷而來和風縷縷十族聚;因一山以惠富路條條百業興”,將歷史積淀深厚的村史及發展成就表現得淋漓盡致。亭子下的“白衣母坡”共有37個臺階,寓意全村37個姓氏的鄉親們血濃于水桑梓情深。
文化亭南邊是永利村的“侃臺”。村民們農閑時三五成群,圍坐在石磨旁“侃大山”,用風趣幽默的語言侃家庭、侃村史、侃未來。“侃大山”侃得最好的,被推選為“臺長”。侃臺西邊從高到低依次排列著木椽,最高的木椽代表臺長的最高榮譽。
晴天時在侃臺侃,雨天就聚在“侃吧”侃。永利村的農家書屋,是一所農民夜校,也是村民們的“侃吧”。這間農家書屋集藏書和農耕文化展示于一體,目前有文學類、工業農業類、醫療衛生類等各類書籍2000余冊,是村民名副其實的精神家園。
在永利村和諧廣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鄉村文化禮堂,左邊墻壁上懸掛的是“銅鏡”造型,右邊懸掛的是“篩子”造型,寓意著以優良傳統為鏡,篩除糟粕存精華;以核心價值為鏡,篩除陋習存文明。這個禮堂是永利村集“一堂一館兩中心”為一體的文化新高地。走進禮堂,環顧四周,既有村情概況、村史鉤沉、村子歷年大事記、族規、村訓及全村54戶家訓,又有社火、家戲、臺閣、侃話、勺文化、書畫等八大文化展示,還有村民的書畫、手工藝品等才藝展示作,令人目不暇接。
禮堂大廳整齊擺放的20張餐桌椅,是永利村鄉風文明的真實寫照。全村紅白喜事的舉辦做到統一管理,為事主免費提供餐具、桌椅和巨幕電子屏?!熬湍萌⑾眿D來說,村里免費為群眾提供電子屏,這項就能省4000元;不用在自家院里搭彩棚,能省1200元;廚具、桌椅、餐具的租賃費用,也能節省1000元,這幾項加起來就省了6000多元!”李景福說,“上菜也有標準:便餐6個菜以內,每桌標準不得超過100元;正餐12個菜以內,每桌標準不得超過150元;飯桌上不散擺盒煙,用煙標準不得超過10元……”
沿著主街道往村黨群服務中心走,鐫刻著“永利老百姓,永遠跟黨走”的石碾比比皆是,寓意廣大村民對黨的無限熱愛堅如磐石、堅不可摧。村里投入20萬元打造的全縣首個村級水沖式公廁以及供全村75歲以上老人免費使用的高標準村級洗澡堂,令人耳目一新。
“擼起袖子,加油干!”永利村扶貧車間里,村民戴春菊在平縫機前正忙著壓鞋縫。她說:“大家拿的是計件工資,我每天能壓800多個,收入100元左右?!?/p>
據永利村黨支部書記李景福介紹,2019年村里投資95萬元建設扶貧車間,主要用于老布鞋加工,采用“黨支部+扶貧車間+貧困戶”模式,由新絳縣凱興鞋業有限公司提供技術和銷售服務,組織帶領貧困戶就業,實現貧困戶和村集體“雙增收”,可解決永利村及周邊村貧困勞動力120人,實現人均月收入2000余元?!霸谶@里上班的大多是本村村民,他們平時接送孩子上下學,空閑之余過來上班。”李景福說,“走幾步路就能上班,看娃、掙錢兩不誤,鄉親們都高興著哩?!?/p>
永利村現有8個居民組453戶1622人,耕地3433畝,發展種植柴胡、黃芩等藥材2000余畝,是全鄉萬畝中藥材的發展中心和示范區?!跋乱徊?,我們計劃采用‘公司+農戶’模式,把藥材種植加工業做優做大,帶動藥農增收致富?!崩罹案Uf。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