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1-05-20
記者 杜磊 崔萌 廖旌汝
“舍家舍己河東無雙士,建黨建軍古絳第一人。”在革命老區絳縣安峪鎮郇王村的曹金海烈士紀念館,今年已經80歲的解說員、該村黨支部原書記馬奎,用一副對聯向到訪參觀、學習的人們描摹曹金海的一生。
郇王村歷史悠久,因春秋時期郇國國王出生于此而得名。村南山頭上留存至今的點將臺、古地道等遺跡更為這座村莊增添了幾分神秘和厚重。不過,最讓村民引以為傲的,是從這里走出的中共絳縣第一任縣委書記曹金海。他的英雄事跡和不朽精神,為這座古村注入了延續不斷的紅色血脈。
近日,記者一行來到郇王村曹金海烈士紀念館,瞻仰烈士塑像、聆聽英雄故事,感受當地村民對他的深切緬懷。

▲馬奎講解曹金海烈士的故事
八旬老翁甘當“金海精神”講解員
老支書馬奎被村里人稱為郇王村的“活字典”,尤其是關于曹金海的英雄事跡,他能倒背如流。只要有人來參觀學習,他就甘當講解員。他激動地告訴記者:“宣傳曹金海的事跡、弘揚曹金海的精神,我要講到100歲,這就是我的使命。”
站在40塊展板前,每幅圖畫講述一個故事……伴著馬奎老人細致的講解,記者仿佛已經隨之走進了血雨腥風的革命年代。
曹金海1908年出生在郇王村一個較殷實的家庭,早年就讀于私塾。目睹農民愚昧麻木、農村貧窮落后的慘狀,曹金海立志拯救國家民族,尋求強國富民的道路。18歲時,他赴河南洛陽投考由愛國將領馮玉祥創辦的陸軍士官學校,后在馮部任連長,在數次戰斗中身先士卒,深得戰士們信賴。后感到難以實現拯國救民的夙愿,便離開部隊返回家鄉,赴運城考入嘉康杰創建的中山中學,并加入河東黨的外圍組織“讀書會”,在嘉康杰、張稼夫等人的引導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
“曹金海是絳縣革命史上公開抗糧抗稅的第一人。”馬奎說,1930年,受嘉康杰指示,曹金海返回家鄉,對絳縣農村的政治、經濟、社會階級狀況進行調查,同時宣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當時,絳縣反動當局給農民下派了繁重的苛捐雜稅,多數百姓僅靠挖野菜充饑,大批村民被迫外出逃難。曹金海帶領曹鈺、雷剛、李鳳棣等進步青年公開找反動村長反復辯理、頑強斗爭,迫使縣上減免百分之四十的糧稅。同年,中原大戰后,閻軍幾個散兵游勇流竄至郇王村一帶,強取豪奪、欺男霸女,鬧得人心惶惶、雞犬不寧。曹金海見狀,義憤填膺地組織力量將其處決,此舉嚇得閻軍的兵痞再也不敢到絳縣地面胡鬧。從此,曹金海成了絳縣垣下人人敬仰的英雄。
1931年,曹金海經嘉康杰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冬天,河東特委派曹金海在絳縣籌建黨的組織。他以開設雜貨店為掩護,與貧苦農民交朋友,在郇王村一帶聯系進步青年,相繼介紹了6名革命青年入黨。1932年3月,中共絳縣支部在郇王村成立,曹金海任支部書記。同年9月,成立了擁有10余名黨員的中共絳縣縣委,曹金海任縣委書記。

河東第一支革命武裝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1934年春,曹金海得知里冊峪活躍著一伙出身窮苦、行俠仗義的河南攜槍藥商,他們有武器、槍法好。曹金海和縣委成員經過研究,決定和他們接觸,把他們改造成人民武裝。
曹金海只身化裝成客商,經紫家東峪開明藥商引見,結識了藥商首領王信,了解到這伙人是一些被“逼上梁山”的窮人。他們以販藥為名,搶奪地主惡霸,為窮苦兄弟申冤。雖然他們販賣煙土,但骨子里都有樸素的階級感情。為取得對方的信任,曹金海操著一口地道的豫西話,亮出身份與其“拜把子”,抓住時機向他們宣傳革命道理,堅定了他們跟共產黨走,參加革命武裝的決心。同年4月25日,趁東華山逢廟會之際,曹金海組織50余名藥商和當地熱血青年成立了絳縣紅軍游擊隊,自任指導員,申緒宏任隊長,王信任副隊長。
河東第一支革命武裝——絳縣紅軍游擊隊誕生的消息像插上了翅膀,迅速傳遍河東大地,極大地鼓舞了河東地下黨人的斗志,垣曲、夏縣、聞喜等地相繼出現了小股革命武裝力量,有力地震懾了地方反動勢力。
“為了維護這支革命武裝,曹金海將家中土地、老宅和5輛馬車變賣了2000塊大洋,全部作為游擊隊的活動經費。”馬奎說,按當時的物價水平,2000塊大洋可是一筆巨款,可購買500余畝土地,蓋10余座院子,或者娶10房媳婦。
1936年年初,為配合中央紅軍東征,河東特委加緊籌集武器彈藥。5月,河東特委在聞喜縣籌集了一批武器彈藥,由于閻軍層層封鎖,運往山區十分困難。為了保證武器彈藥能安全運往根據地,曹金海決定親自押運。不料,曹金海的行蹤被叛徒告密,行至夏縣大呂村時,遭到閻錫山憲兵特務的圍捕,曹金海不幸被捕,在途經襄汾史村時被秘密槍殺,年僅28歲。
村民自發捐資兩萬余元興建紀念館
“可以說,是曹金海點燃了絳縣的革命星火,我們郇王村就是絳縣的一只‘紅船’。”郇王村黨支部書記郭紅峰說。
如今,在位于郇王村黨群服務中心2樓的曹金海烈士紀念館內,高大的曹金海烈士塑像矗立在紀念館中央。曹金海的塑像及展板上的畫像,是郇王村“兩委”在2018年邀請臨猗農民畫家姚六豐,根據該村時年95歲的樊鐘靈老人的描述繪制出來的。
“曹金海沒有留下一張照片,這對于后人也是一種遺憾。”該村黨支部副書記徐良玉介紹,最后一位見過曹金海本人的樊鐘靈老人已于去年去世。
“建立曹金海烈士紀念館一直是郇王村老百姓和絳縣廣大黨員干部的心愿。”郇王村黨支部書記郭紅峰說,2018年7月,郇王村村民自發捐資兩萬余元,同時,在絳縣、安峪鎮兩級黨委、政府和絳縣老促會的大力支持下,曹金海烈士紀念館正式建成開放,2020年被確定為市級黨史教育基地。“展館用40塊板面將曹金海烈士的英雄事跡和該村11位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8名殘疾軍人的生平事跡,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
傳承是最好的紀念,發展是最深的告慰。近年來,郇王村不斷做大做強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山楂產業。目前,全村種植山楂林3500余畝,達到人均一畝山楂林,年產量達到550萬公斤,年產值實現1400余萬元,使“紅果果”變成村民發家致富的“金果果”。
自曹金海烈士紀念館建立以來,村“兩委”又將紅色文化融入美麗鄉村建設的規劃藍圖中,厚植鄉村振興新內涵。采訪當天,絳縣老促會會長魏守峰一行人,也來到郇王村調研曹金海烈士紀念館的發展,為紅色精神的傳揚出謀劃策。郭紅峰表示,下一步村“兩委”將逐步擴大紀念館的規模,完善和豐富展館內容,全力傳承英雄精神。
“承擔使命,郇王赤子譽河東;不忘初心,金海精神源古絳”,曹金海烈士紀念館門口的這副對聯,表達了村民對曹金海的緬懷之情。為紀念曹金海烈士,絳縣當地以“金海”命名了金海完小、金海中學、金海高級農業合作社、金海舞臺、金海廣場。
曹金海罹難已80余年,但他傳奇的革命事跡仍在故絳大地廣泛流傳。他那披肝瀝膽的忠誠品質和不懼生死的英勇獻身精神,永遠激勵著后人。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