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1-05-12
記者 張萌芝/文 記者 衛行智/圖

閑暇時,張玉伶喜歡抱一本書。
張玉伶,市中心醫院燒傷手足護理站的一名護士,2013年參加工作。經歷了3個科室的輪轉之后,她于2014年正式定崗在燒傷手足護理站。
這一干,就是7年。
5月11日早8時,記者聯系到張玉伶的時候,她說她正在坐診。

門診接診患者
護士也要坐診嗎?帶著這個疑問,記者來到市中心醫院外科二診區的傷口護理門診。
見到張玉伶時,她正準備給一名孩子的傷口拆線。她先是給手充分消毒,然后從治療柜里拿出一整套拆線工具,對傷口進行全面評估、消毒、拆線……整個過程絲毫不拖泥帶水,非常利落。
短短兩分鐘,整個拆線工作就完成了。

每天上班,準備好患者的基本用藥,是張玉伶的“必修課”。
“小朋友,回家后記得進行腕部和手指功能的鍛煉,肘部關節也要適當活動,定期來院拍片復查……”張玉伶一邊處理醫療垃圾,一邊叮囑小朋友和他媽媽。
談及為什么護士也會坐診,張玉伶說:“現在,燒傷科處于轉型期。近幾年,由于各項安全措施的落實,普通的燒傷患者已大幅減少。于是,我們開始關注老年人的一些慢性傷口,有些傷口可能不需要手術,但需要長時間換藥,我們護士就承擔了這份工作。另外,近年來,大量高精尖技術被用于臨床診斷、治療和護理,這就要求護理人員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國家大力提倡專科護士,我們偶爾也是要坐診的。”

張玉伶與醫生一起為患者換藥
她表示,在燒傷科接觸到越來越多的帶有慢性傷口的病人,像一些老年人的壓力性損傷(褥瘡)、糖尿病足、動靜脈性潰瘍、體表膿腫等,這些傷口往往都伴隨著膿血、惡臭、潰爛,有的甚至在身上形成難以修復的“窟窿”。每當看到這些,她就特別心疼,希望盡己所能幫助他們。

下班后,張玉伶還要花費大量時間與患者交流。
談及為什么會選擇這份工作,她笑著說道,“一開始只是我媽媽的選擇,我們家里,哥哥嫂子都是從事醫護行業的,媽媽也希望我從事這個工作。不過,自從開始做護士,我就想著,既然選擇了,就要好好干,對得起自己身上這身護士服。另外,這份工作也帶給我很多成就感,就越干越喜歡了。”
慢性傷口的治療依靠醫生是遠遠不夠的,醫護合作是大勢所趨,家屬的配合也非常關鍵。但是,因為大多數家屬缺乏專業醫療知識,護理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所以,張玉伶添加了每一位患者或其家屬的微信,實時了解傷口的變化,并回答他們的每一個問題。

“有時候,一位患者的護理就是一兩年。”從接手患者的那天開始,到患者的完全康復,張玉伶都要參與其中。“白天比較忙,通常都是到了晚上,才會回復患者或其家屬的問題,有時候回完消息,一看表,竟然已經晚上11點多了。”
5月11日8時到11時,記者采訪的3個小時內,她就接收了8個患者,消毒、換藥、消毒、拆線、消毒、拔管……張玉伶坐下來休息的時間加起來甚至不超過10分鐘。
“工作這么忙,家里人有過怨言嗎?”記者問。
“這就是我比較幸運的地方了,家里人都特別支持我的工作,孩子是婆婆在帶,我幾乎一點兒都不用操心,可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她滿臉幸福地回答道。
工作7年來,張玉伶曾多次被市中心醫院評為“先進工作者”。工作之余,她也不斷提高自己,2019年5月,她去北京積水潭醫院護理部進修,并且拿到了專業的傷口治療師的證書。今年,她打算報考在職研究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工作投入越多,她就越喜歡這份工作。坐診、拆線、換藥、查房……這些常規的工作被她干得越來越得心應手。2020年11月,張玉伶和同事在“全省第二屆傷口造口護理案例大賽”中獲得二等獎,這一成績更堅定了她要將熱愛的工作永遠堅守下去的信心。
借著“互聯網+”的浪潮,醫療行業也在積極轉型,市中心醫院開展了上門服務這一舉措。這對于燒傷患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而對于張玉伶和同事來說,卻增加了許多工作量。
外科不同于別的科室,病人受傷的時候經常會有一些難以移動的情況,一些老年人甚至連門都出不了。于是,張玉伶和同事便經常給一些患者上門服務,并在治療的過程中,積極向患者家屬普及一些健康教育的知識。
“其實,這些還遠遠不夠,健康教育最終還是要下垂到社區、村鎮。”張玉伶始終保持著對自己所從事行業的思考和期待。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