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1-05-12
今年5月12日是第13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為“防范化解災害風險 筑牢安全發展基礎”。地震發生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作為中心城區唯一的省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如何向市民科普相關知識?近日,記者走進市防震減災科普館進行探訪。
□記者 李婷 文/圖

市民在進行地震VR情景體驗
為了提高全市防震減災意識,提升城市地震災害防御能力,2017年5月,市防震減災科普館建設完成,通過省地震局驗收并投入使用,總投資199萬元。
市防震減災科普館坐落于康杰中學校園內,展館面積400平方米,分為“地震成因及危害區”“逃生技能訓練區”“抗震設防互動區”“應急救援展示區”和“尾廳”5個展區,并設有25個展項。
針對市民日益增長的防震減災知識需求,突出視覺創新、聽覺創新、感受創新、理念創新,注重互動性體驗,2020年1月,市防震減災中心對該館進行了升級改造,新增地震VR情景體驗和AR虛擬營救展項;同年8月,省地震局對該館進行全景數據采集拍攝,融入了省防震減災科普館全景瀏覽平臺。2020年11月,該館被認定為省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

地震體驗屋
據工作人員介紹,該館通過實物模型、互動體驗、圖文解說等方式,帶領參觀者了解地震,增強防震減災意識,提高應急避險能力。同時,館內還設置了多種科普展品,如地震災害體驗式互動訓練設備、自救互救體驗展品、地震模擬體驗等。其中,最吸引參觀者的是地震體驗屋。
在抗震設防互動區,講解員帶記者體驗了地震體驗屋。地震體驗屋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地震體驗小屋、震后場景復原小屋和傾斜小屋。在地震體驗小屋里,身處4級至7級的地震模擬情景下,人的身體立刻失去平衡,頭暈目眩,需要扶墻才能勉強站立。在震后場景復原小屋里,講解員介紹了在地震發生后,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最安全的黃金三角區域,以及在地震發生后被埋壓,如何自救互救。在傾斜小屋里,參觀者可以感受到地震發生后感知和視覺上的差異,以及出逃的困難。

在應急救援展示區,參觀者可以學習到心肺復蘇的急救方法和結繩訓練。在工程抗震和斷層演示區,參觀者可以了解到普通房屋、圈梁結構、框架結構3種不同的房屋和地震來臨時的不同抗震效果,還可直觀地看到地震來臨時的房屋坍塌情景,從而明白施工質量和建筑物建設對抗震的重要性。
據了解,該館從2018年7月28日開始免費對外開放,建成至今,已累計接待學校、企事業單位、社區和社會公眾等參觀人數1萬余人。該館工作人員說,市民如果有到科普館參觀學習的需求,可以撥打電話0359-2025012提前預約,屆時工作人員將做好接待工作。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下一步,市防震減災中心將發揮科普館先進的知識系統及寓教于樂等優勢,不斷提升防震減災科普水平,傳播地震知識和避險逃生技能,大力營造“寧可有備無震、不可震而無備”的防震減災社會氛圍。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