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當年萬馬鳴秋風

——踏訪八路軍東渡黃河足跡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1-04-29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我的家鄉山西省萬榮縣籌辦八路軍東渡黃河抗日紀念館——

1937年8月,八路軍從陜西韓城芝川鎮渡口過河,在山西省榮河縣(1954年與萬泉縣合為萬榮縣)廟前渡口一帶上岸,由此北上抗日。

萬榮縣籌辦紀念館,就是要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段歷史,銘記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奮起抗戰的艱難歷程,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欣聞此事,我回到家鄉,踏訪當年八路軍東渡黃河足跡,尋訪黃河沿岸的父老鄉親,走訪黨史研究部門和專家,拜訪當年目睹八路軍東渡黃河的耄耋老人,倍感此項工程的意義,也倍感此項工程的刻不容緩。

奔騰咆哮的黃河,一出龍門,澎湃而前,被秦嶺山脈阻攔,掉頭向東,浩浩蕩蕩,穿中原……地處黃河三角洲的河東廟前渡口,自古至今,為晉陜交通要沖和軍事重地。

84年前,八路軍三大主力于陜西三原誓師,從韓城縣芝川鎮渡口登船,東渡黃河,在這里上岸,沿張儀古道穿過后土祠正殿后的秋風樓,北上太行創建根據地,掀開了中華民族奮起抗戰的恢宏篇章。

3月份,我循當年八路軍東渡足跡,尋訪廟前渡口及附近沿岸村莊的鄉親們,聆聽他們講述這里曾經發生的事情,回望當年“萬馬鳴秋風”的情形,思緒仿佛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

■卜金寶

東渡黃河(油畫) 高 泉 1995年 作

沒見過這么好的軍隊

3月27日,我在黃河岸邊的劉村見到抗日烈士薛維奇的兒子薛來源,他今年83歲。1939年,薛維奇受黨組織派遣,任榮河縣犧盟會鋤奸團團長,在參加圍剿地方反動武裝蔡慶山部和對日斗爭中,有勇有謀,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次執行任務中,與日寇狹路相逢,他不畏強敵,英勇抵抗,為掩護戰友光榮犧牲,年僅23歲。

薛來源說,當年父親奉命到廟前渡口迎接八路軍先遣部隊,將部隊接到劉村。八路軍指戰員士氣高昂,陣容嚴整,來到村里后,立即幫老鄉挑水掃院,見到老鄉說話和氣。他們規定生小孩的人家不能住,有年輕婦女的人家不能住,借東西要還。當時部隊借了一位大娘的一把勺子,特意在門外的墻上畫了一把勺子,以作記錄。待部隊離開時,將勺子還給主人,才將墻上畫的勺子擦掉。

3月29日,我再次來到劉村,與眾多上了年紀的鄉親們交談。他們聽老人們口口相傳:沒見過這么好的軍隊。

薛來源還告訴我,八路軍的部隊離開劉村時,帶隊的指揮員贈送給他父親一把軍刀。父親帶著這把軍刀發動群眾,與日寇進行斗爭。父親犧牲后,母親含淚將這把刀藏了起來。這把刀被他家視為傳家寶,珍藏了72年。

4月10日下午,我和家鄉一群志愿者赴河津市拜訪95歲的離休干部牛青彥。牛老說,1937年秋,他親眼看到東渡黃河的八路軍部隊1000余人從黃河對岸芝川鎮渡河,在廟前渡口一帶上岸,來到寶鼎老城南門外(后來叫金井村),四位指揮員分別住在潘家璽、潘家榮、潘溫侯、潘良亭幾個大戶家里,部隊住在街道兩旁。那時他在寶鼎小學讀書,他和其他同學到城外目睹八路軍部隊的風采。八路軍紀律嚴明,離開時把街道打掃得干干凈凈。

那位長者就是朱德

1937年10月7日,陰雨方霽,朱德、鄧小平等從韓城芝川鎮東渡黃河。一個半小時后,到達黃河東岸。部隊夜宿金井村,朱德總司令住在潘家璽家的東房。

3月27日,我見到潘家璽的兒子潘安元。他告訴我,聽父親說,朱德總司令平易近人,還在院中與部屬下棋。官兵們見了年齡大的叫“大爺”“大娘”。借用誰家的房子,當面給房主錢;所用的家具、物品擺放得整整齊齊。

4月5日,我慕名拜訪榮河村98歲的老人潘明德,他當時是學生,親眼看到從城外通過的八路軍部隊。他們身穿灰布衣,腳穿布鞋,背著槍,行軍的隊伍整齊。他說,那天,街上有商人、老百姓、學生,路比較窄,人們聽說朱德要過來,都想去看看。但部隊都過去了,也沒有見到朱德。后來才知道,走在隊伍前面的那位長者就是朱德。

這天,我第二次拜訪榮河村99歲的老人柴養元。第一次見到他是2017年8月22日,他對當時的情形記憶猶新。榮河小學組織學生列隊歡迎八路軍。韓城的芝川至廟前是一個大渡口,從河津至榮河的邱家村沿岸都有船只。有一支小部隊在此先行渡河,他們挑著鍋碗、灶具,大部隊隨后到達。那天,一支宣傳隊進村,立即拿著松墨桶、刷子,在他家門口對面的墻上刷寫抗日標語。他還聽說渡河時,有一名戰士落水,被附近的水手救起。

給賀龍送條幅

3月29日,我在榮河鎮周王村采訪謝紀成。他今年79歲,祖父謝竣是清末舉人,早年考入山西太原優級師范學校,赴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回國后在故鄉創辦蒲坂中學,并任校長,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有李雪峰、姬鵬飛等風云人物。抗日名將傅作義報考保定軍官學校前,也曾在家長帶領下請謝竣幫助“惡補”功課。

1937年9月的一天,賀龍率120師東渡黃河,于廟前渡口登岸,攀上曉月坡頭,傍晚駐扎周王村。賀龍住在村長張嗣謙家的后院。謝竣代表縣政府致歡迎詞,向賀龍送去他親筆書寫的“精誠團結”四個大字。

賀龍了解到榮河縣正處于建黨階段,人民武裝自衛隊剛剛成立,隊員思想不穩,便勉勵大家,并發表熱情洋溢的演講。他剖析“亡國論”“速勝論”兩種論調,指出它于國于民沒有一點好處,萬萬要不得。談到自衛隊的困難,他說,人多槍少是個不利因素,但也有好處,比如轉移就比較方便,打了勝仗也有人背槍,護送傷員,也有掩護。賀龍富有哲理、饒有風趣的一席話說得隊員們茅塞頓開,信心倍增。

部隊離開周王村時,賀龍叮囑勤務員到炊事員處拿了一個淘米的大篦勺,贈送給謝竣以表謝意。這個大篦勺被全巷道的人借用達50余年,全村人都知道這是“賀龍送的大篦勺”。

那次賀龍率120師駐扎周王村,《王恩茂日記》這本書里有記載。王恩茂在戰爭年代堅持記日記,留下許多十分珍貴的史料。

劉伯承的部隊不擾民

1937年9月下旬,劉伯承師長率領129師渡河后,前行至周王村外大路旁,宿營休息。

4月11日下午,我隨榮河村一群老黨員來到周王村,重走當年129師從廟前渡口上來的小道,實地察看當年部隊休息的地方。

老黨員謝紀成說,劉伯承率部來的時候,沒有公開身份,部隊從廟前進至周王村西北關門外。此處有一個大的土堆,形狀似牛,鄉親們稱那個地方叫土牛禾。劉伯承的部隊不擾民,就在土牛禾旁休息。

得知有部隊到來,村長張嗣謙立即帶人送去開水、綠豆湯,并請部隊進村休息。劉伯承說,不進去了。部隊開拔后,人們才知道那個長官是劉伯承。

做人民利益的維護者

3月20日,我在榮河村老黨員樊晉寶處得到一本《陳賡日記》。此書1982年由戰士出版社出版,鄧小平題寫書名。書中詳細記錄了當年陳賡率部在榮河上岸的時間、地點,以及上岸后開赴抗日前線的路線等。

1937年10月8日拂曉,八路軍386旅陳賡旅長率部上岸后步行16里趕到廟前。在前往榮河縣城的路上,他突然停下腳步,在路旁的麥田里察看。原來,部隊行軍急促,踩踏了沿途麥田。

為此,陳賡召集營以上干部開會,嚴肅地對大家說:我們的軍隊來自人民,為了人民。保護群眾的利益,是我軍的宗旨。人民群眾的擁戴,是我們戰勝敵人的根本保證。要想取勝于敵,首先要取信于民。他語重心長地告誡大家:“我們要時刻做人民利益的維護者?!?/p>

會后,全旅各團、營立即傳達會議精神,重申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嚴格檢查糾正違反群眾紀律的行為。如此,部隊的紀律更加嚴明,從榮河趕至通化鎮,天已經完全黑了下來。為了不驚動老鄉,指戰員睡在街口巷道上,第二天清早還把巷道打掃得干干凈凈。當地群眾為之感動,抬著豬肉,挑著紅棗,紛紛走上街頭,慰勞部隊。

對此,陳賡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晨霧。五時三十分出發,經榮河鎮,通化鎮到孝原宿營……沿途麥田踐踏不堪,察其足跡多系騎兵,今晚令各團、營嚴格糾正此事?!?/p>

有了這支隊伍中國就有希望

在劉村采訪鄉親們,右一為薛來源,右二為本文作者。

1937年9月16日,朱德、賀龍、劉伯承、任弼時、羅瑞卿等到達里望。79歲的鄉村教師杜夢熊曾寫過一篇文章,詳細記錄了當時的一些細節,摘錄如下:

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位身材高大的軍官,十分威武英俊。后面的幾位穿著都很儉樸,一律是淡灰色軍服,有的已洗得發白,打著裹腿,和普通戰士一樣,很難區別誰是長官,誰是士兵。他們雖經長途跋涉,但精神抖擻,意氣風發。

八路軍部隊在里望停留期間,愛護群眾,不拿一針一線,做到了秋毫無犯。部隊開拔時,有關人員還挨家挨戶登門征求意見。他們的一舉一動,使群眾明白了一個道理,八路軍是人民的軍隊,是真正的抗日隊伍。有了這支隊伍中國就有希望,抗日就一定能夠勝利。鄉村許多熱血青年紛紛要求參軍參戰,或跟著隊伍北上抗日,或參加犧盟會、山西新軍,有的為抗戰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結語:4月8日上午,萬榮縣老干部局組織老干部重走八路軍東渡黃河經過的張儀古道。時值正午,太陽照在寬闊的河面,曾經咆哮渾濁的黃河清澈平靜。站在廟前渡口向西眺望,芝川鎮及聞名中外的司馬遷祠依稀可見,河面上有許多鳥兒盤旋,附近岸邊的村民或垂釣散步、或游覽譽滿華夏的神祇后土祠。此情此景,讓我浮想聯翩。老干部局賈副局長要我給大家講講八路軍東渡黃河的事跡。我滿懷深情介紹了連日來采訪的所思所想。我說:我們腳下的廟前渡口,84年前發生了一件劃時代的事情,八路軍東渡黃河,從這里上岸,開赴抗日前線。我們把這段歷史留住,讓更多的人了解八路軍艱苦卓絕的抗戰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就是用行動紀念建黨100周年。

(本文承蒙薛勇勤、王世紅、李顏峰、丁軍、樊晉寶、謝繼宗、王志虎、薛德朱、潘振宏、薛德林等同志協助采訪或提供幫助)

作者簡介:卜金寶,萬榮縣榮河鎮榮河村人,曾擔任解放軍報社高級編輯。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