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1-04-28
□記者 馮楊婕
在萬榮縣榮河鎮鄭村,曾“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紅色四合院,就如它曾經的主人一樣,“潛伏”多年,身份一直不為人知,直到他去世35年后,真實身份才被公之于世。
這座紅色四合院是閻又文的故居,閻又文在新中國成立前,曾在國民黨高級將領傅作義部隊擔任要職,實為隱蔽戰線上的中共黨員;新中國成立后,他任國家部委司局級干部,是黨的統戰工作者。
隨著當地政府和鄭村村“兩委”對閻又文故居的修繕,閻又文的事跡在周邊村廣泛傳播,越來越多的人為這位“白皮紅心”的共產黨員的精神品質所折服,這里也發展成為新的黨史學習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近日,記者一行前往閻又文故居,穿越歷史云煙,尋訪閻又文的革命事跡,感受其偉大的精神品質,見證鄭村的變遷。

▲閻又文的書房 記者 張國平 攝
修繕故居傳承革命精神
跨過古樸氣派的大門,右側的墻壁上展示著閻又文的生前事跡,字里行間,你會因院落主人的革命情結而動容,穿過新修的影壁,就到了閻又文參加革命前居住的場所。
這是座典型的晉南四合院,為磚瓦木結構,由閻又文祖父始建。整個院落內設一正房、一廳、兩廂房、一閣樓,整體干凈整潔、質樸典雅。每個房間的桌椅、書架和柜子,都是院落主人當時使用并遺留下來的,古樸中透著歲月留下的痕跡。
在閻又文出生和娶妻的那間小屋里,窗前的書桌上還擺放著他使用過的筆架和硯臺,案頭靜放著一本《蘇聯國內戰爭史》,仿佛在訴說著閻又文當時為革命道路潛心研究的拳拳之心。
“這個院子里的舊家具都是閻又文家原有的,我們在院子的房梁上和他侄子的家中發現并修復。”指著屋子里的舊家具,鄭村村黨委書記趙文濤說。
看到眼前這個整潔精致的小院,你很難想象它曾經的破敗。
“當時這個院子就進不來,部分墻壁已經倒塌了,我們就翻墻進來。”趙文濤回憶著修復前的景象。
2019年,在萬榮縣政府和榮河鎮政府的關注支持下,鄭村黨支部、村委會主導,對故居進行了修繕。
鄭村村“兩委”自籌資金100余萬元,新建了大門、影壁,改造了后院,在保留院子整體結構的情況下,修復了墻壁和家具。同時,鄭村村“兩委”也與閻又文的子女取得聯系,由他們提供其父生前的事跡材料,共同進行文化布展,把這里建設成新的黨史學習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鄭村的文化發展展覽室
一片丹心甘愿至死“潛伏”
縣、鎮兩級政府和鄭村村“兩委”之所以費盡心力修繕這座院落,與對閻又文這位革命者的崇敬和感激不無關系。
“當時我們修繕這里,就是想把它打造成名副其實的黨史學習教育基地,讓更多人學習閻又文為革命、為國家犧牲奉獻的精神。”趙文濤說。
對閻又文的事跡十分熟悉的趙文濤,每到院子的一個角落,看到一景一物,就能隨口說出他的故事。
1933年,閻又文就讀于山西大學法學院。1937年畢業后,閻又文投筆從戎,參加了傅作義部隊。1938年,經榮河老鄉、中共黨員潘紀文長時間考察后,將其秘密發展為中共地下黨員。閻又文與傅作義是榮河同鄉,在傅作義處曾擔任文書、秘書,后升任少將新聞處長、奮斗日報社長、華北“剿匪”總司令部政工處副處長、新聞處處長等職。
閻又文在抗日戰爭期間輔佐愛國將領傅作義組織并實施了襲擊包頭、綏西會戰、五原大捷等重要戰役。在國共關系惡化期間,與黨組織七年間失去聯系,依然按照黨的抗日原則,為鞏固黨的民族統一戰線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45年8月,中共中央與閻又文取得聯系,他的關系轉入中央社會部,由部長李克農和一室主任羅青長直接領導。在此之后,閻又文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全身心投入北平和平解放的工作,他及時向中央匯報了南京國民黨當局和傅作義的戰略動態,成為和杜任之、劉厚同、傅冬菊齊名的北平解放功臣。隨后,閻又文作為三方代表之一,為“綏遠和平協議”的達成作出了重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閻又文的特殊身份和特殊地位,他的真實身份一直沒有公開。
1951年,綏遠軍區組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3兵團,閻又文擔任司令部辦公室主任,赴朝作戰。1961年,臨危受命,擔任農業部糧食及油料生產局局長。1962年,積勞成疾,病逝于北京,安葬于八寶山革命公墓。
因為閻又文秘級太高,當時僅有極少數人知道他的真正身份。閻又文去世時,他也沒有對妻子兒女吐露自己的真正身份。
“正是一般基層組織和部門無法知曉閻又文的革命經歷,他的子女在求學和就業時受到了影響。”趙文濤感慨地說。
直到1997年,中共中央原調查部部長羅青長同志發表了長篇紀念文章《丹心一片照后人——懷念戰友閻又文同志》,閻又文的真實身份和有關歷史才第一次公之于世。
從趙文濤的講述中,我們能感受到,閻又文無論在哪個工作崗位,他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赤誠之心都拳拳可見,聆聽他任勞任怨的一生,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也讓我們倍感和平與發展時機的不易。
小花椒讓發展“鄭”當時
歲月輾轉,閻又文所播撒的為民、忠黨、為國情懷,在鄭村這一方水土上生根發芽。近年來,鄭村村“兩委”帶領這里的群眾,以踏實苦干的精神,蹚出了一條發展花椒產業的嶄新路子。
在鄭村村史館,趙文濤向我們講述了該村發展花椒產業的艱辛歷程。
其實,早在30年前,鄭村已經引入花椒種植,但由于缺乏經驗和管理技術,并沒有大規模發展起來。2010年,鄭村村“兩委”總結經驗,研究發展花椒的地理條件,在坡溝地帶重新鼓勵引導村民發展花椒產業,通過合作社輻射帶動,歷經10余年時間,如今,鄭村發展起1500余畝的花椒產業,平均畝產值在5000元左右;在平坦地帶,鄭村又發展藥材種植,畝產值達到近4000元。
提起自家地里種的花椒樹,村民閆繼斌豎起大拇指:“以前種地也就收入和投入持平,種花椒可是讓咱腰包鼓起來了。”
腰包鼓起來的鄭村,精神生活上也更加富足。
站在村廣場上,閻又文故居、村史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老年活動中心、綜合治理中心和便民服務中心呈四面環形分布。
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里,筆精墨妙的書法作品掛滿了墻壁;桌上的花饃鮮艷紛繁;精巧的剪紙栩栩如生,這些均出自鄭村村民之手,他們閑暇之余在這里切磋技藝。
老年活動中心里擺放著兩張棋牌桌,供老人休閑娛樂、諞閑嘮家常。便民服務中心里,村民可以進行政策咨詢和事務辦理,遇到問題在家門口當天就可辦結。綜合治理中心里,鄰里矛盾、家庭糾紛得到及時化解。而村“兩委”成員也多了個身份——保安員,他們定期在村中巡邏,保障村民人身財產安全。
說起這些年村中的變化,村民趙國良連連稱贊:“這些年村里變化太大了,村容村貌大改善,吃住行也更加方便,我們也更有安全感了,這都是因為村里黨支部的風氣好,肯為百姓辦實事。”
“下一步,我們鄭村將大力發展花椒產業,打造3000畝溝坡地花椒種植基地,在村西建設花椒交易中心,發展花椒深加工產業。積極申請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真正將鄭村建成一個生態宜居、產業興旺、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新鄭村。”說起鄭村的發展前景,趙文濤中氣十足。
從趙文濤描繪的發展藍圖里,我們可以感受到,閻又文故居所承載的精神動力,不僅是對閻又文顧全大局、為民奉獻、忠黨愛國精神的傳承,更是激勵黨員干部正衣冠、干實事的一面鏡子。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