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1-04-28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講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其實,這一偉大的歷史使命中,為中國人民謀求幸福的涵義也包括精神文化層面的幸福,為中華民族謀求復興也包括民族文化復興。任何一個民族的興盛強大,必定表現在文化層面的強盛。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必然肩負著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實現著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振,鑄就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找到了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的科學方法,為堅定文化自信,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提供了理論依據
中國共產黨在承擔文化使命、領導文化建設的百年歷程中,始終把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指南,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觀,運用科學的方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根據時代主題和中國國情,對文化的性質、地位、功能以及文化、經濟、政治之間的關系問題等作出全面的分析和判斷。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通過文化批判來反封建、反傳統,到強調文化對政治、經濟的輔助作用,再到重視文化建設的獨立性,認識到綜合國力中文化的獨特作用,把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納入黨的戰略任務之中。時至今日,中國文化未來向什么方向發展、中國精神在實踐中怎樣傳承、對傳統文化怎么看、怎么對待西方文化等,我黨對此作出了回答: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為指導,用科學的態度審視中華傳統文化,辨別精華與糟粕,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傳統與現代的關系。
首先是提出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這12個字充滿著辯證法思想。其次是強調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三大“堅持”原則,“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強調的是文化發展的方向,從作為文化主體的“人民”角度出發,堅持人民立場,明確了文化的性質、服務對象,深化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確定了文化發展的方針,是毛澤東同志在1956年提出的,后來我們黨不斷完善貫徹,它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靈活運用,揭示了意識形態特殊的發展規律,深化了我們對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的認識;“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體現了文化發展方法的創新,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為基礎,結合新時代我國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靈活吸收了我黨歷史上歷代領導人關于傳統文化的主要觀點,并進行了創新。這些都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發展的大政方針和方法途徑。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來領導文化建設、指導文化工作,獲得理論支持和方法指導,這也是我們黨能夠擔當文化使命的指導思想優勢。
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社會革命成就,為重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奠定了實踐基礎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如果一個國家不獨立,或獨立之后國力不強盛,全體國民就不可能有文化自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尤其是抗美援朝的勝利,真正使中華民族站起來。我們實現了中華民族站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中華民族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些都極大地增強了文化自信的底氣。顯然,要說自信的話,中華民族最有理由自信。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強盛,是增強文化自信的堅實支撐,這就是我們自信的“硬核”底氣。而這些成就的取得,最根本的是中國有了中國共產黨。否則,我們不可能找到文化自信的正確道路。文化自信的重振,民族精神的重塑,黨的領導是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不僅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領導者,而且是文化建設的領導者,是文化自信底氣的中流砥柱。
中國共產黨帶頭實踐先進文化、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先鋒模范作用,為重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現實依據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先進文化的引領者和踐行者。馬克思主義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先進文化,它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它與時俱進的品格。所以,在我黨的百年歷程中,始終把握先進文化的特點、發展趨勢和要求,以實踐為基礎,積極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先后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它們都代表了百年來不同階段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除此之外,中國共產黨還始終堅持文化創新和思想解放的主旋律,創造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如今,在建黨百年的重要歷史時刻,我黨在統籌“兩個大局”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中,依然保持文化自信,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進步,給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文明作出創造性貢獻。
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黨先進文化的根基,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黨的根本指針。中國共產黨不管是在革命、建設時期,還是在改革開放時期,總能根據時代的要求,汲取馬克思主義科學文化精髓,創新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毛澤東同志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華文化有機結合,分析當時中國社會的具體問題,并使中華文化重新煥發生機,這也是毛澤東思想的關鍵一環。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走上執政的位置,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化精華的完美融合,用馬克思主義揚棄傳統文化,用傳統文化滋養馬克思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首先從中華民族“根”和“魂”的高度認識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在其他場合多次強調它的“精神標識”“精神印記”“精神基因”作用。最關鍵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工作實踐中自覺地把中華文化精髓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密切結合,不僅對優秀傳統文化充滿敬意,而且對于怎樣才能做到“古為今用”“以史為鑒”,概括了一套方法論。
中國共產黨是文化自信的樹立者。從百年歷史看,中國共產黨人對中華文化一直充滿著自信,是當之無愧的文化自信樹立者。如,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不僅注重恢復經濟,搞建設,強國富民,還在實踐上重建民族文化自信。毛澤東同志曾預言:“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我們黨執政的角度、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高度、民族復興的維度出發,創造性地提出文化自信的時代命題,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并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文化自信和文化繁榮提升到關乎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高度。這是自從我們黨建立以來,把文化自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期的重大戰略定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到2035年我們要建成文化強國。這些都標志著我們黨對文化建設重要地位及其規律認識的深化,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堅定文化自信、推動建成文化強國提供了行動指南,為我們深刻認識新時代文化建設新使命、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明確了前進方向。(作者單位:市委黨校)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