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法制>

一棵棗樹一片天

——看臨猗縣廟上鄉怎樣為群眾辦實事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1-04-21

●記者 蘇黎原 南 遼

墻上噴涂仿古的漆面,樹周圍起保護的圍欄,路邊修建逶迤的柵欄,群眾露出燦爛的笑臉……

人間最美四月天。沿著臨猗縣廟上鄉的鄉間公路去往赫赫有名的觀棗臺,復興莊內,視線以內皆春光明媚、古色古香,初步散發出一個古鎮的味道。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今年,廟上鄉黨委政府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把打造特色鮮棗小鎮當作“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最大實踐,正在擼起袖子加油干。

一張藍圖畫到底

提到廟上,無人不知棗。

春天,桃紅李白之后,棗樹方才花開,不知不覺中結出一串串小棗;金秋,這里的梨棗、冬棗相繼成熟,金黃的、淺綠的、橙紅的……如一盞盞小燈籠,一簇簇擁著,一串串掛著,扮靚了田野,點亮了心田。

一顆小棗成就了廟上,讓群眾賺得盆滿缽滿,去年全鄉年棗業總收入超過10億元;一顆小棗也“引導”著干部,歷任黨政主官誰要是游離了棗業,群眾就說他“失職”。

話說30年前,山東莊部分黨員群眾首次“吃螃蟹”,在鹽堿地里栽下第一批棗樹。30年來,棗業逐漸成為廟上鄉的主業,梨棗不行了換冬棗,冬棗減收了蓋大棚,品種越來越多,銷售期越拉越長,群眾富甲一方。觀棗臺上,外省、外市的考察團絡繹不絕。群眾幾乎摸到傳統農業的天花板。

怎么捅破這層天花板,本屆鄉黨委政府學史明理,堅定發展就是硬道理,一任接著一任干;學史增信,堅定對棗業發展道路的信心;學史崇德,崇尚對黨忠誠、為民服務的公德;學史力行,農文旅結合畫出一幅棗業發展新藍圖。

在這張藍圖上,棗業是不變的主業。

過去30年,廟上鄉黨委推動全鄉棗業從無到有、品種從一到多、設施大棚從無到有的3次“革命”,率先實現了產業強起來、農民富起來這一目標藍圖。截至2020年,全鄉9.7萬畝耕地,栽植棗樹8.8萬畝,搭建設施大棚6萬余畝,年產鮮棗3億斤,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4萬元,實現全鄉90%的耕地種植棗樹,90%的農民從事棗業,農民收入90%來自棗業。但是,缺少產品加工企業、銷售服務鏈條和品牌推廣,成為棗業提檔升級的最大難題。

展望未來,要建設集觀光旅游、采摘品嘗、游學體驗等項目為一體的廟上特色鮮棗小鎮,生態農業、鮮棗文化、鄉村旅游相互交融,以棗文化為魂,以棗采摘為形,以棗種植為基,實現棗農變棗種植技術人才、棗鄉變旅游鄉的飛躍。

“來了就是弄棗,就是心無旁騖做強棗產業,在從無到有、從有到優、設施農業的基礎上,打響發展農文旅結合特色農業第四次產業革命。”縣委常委、廟上鄉黨委書記段存乾說。

一個“棗”字建小鎮

小鎮之美,有的在于水,有的在于樓,有的在于食……正在建設的廟上特色小鎮美在哪?在于以棗為特色的鄉土氣息。

今春,鄉黨委政府仍然堅持圍繞一個“棗”字大做文章,通過向上爭取、企業捐贈、政府自籌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2000余萬元,率先啟動廟上鄉特色小鎮建設,多個施工隊同時作業,預計今年8月底,在臨猗縣第三屆鮮棗文化節來臨之前,特色小鎮將建成使用。

一條古道,烘托氣氛。目前,從鄉黨委政府所在地廟上村到觀景臺,沿線6公里已打造城西村復興莊小游園一個,完成道路綠化美化4公里,改造升級下水道100多米,修繕農戶墻面1000余平方米。工程仍在緊張施工中。

一片棗林,打造核心。今春,廟上鄉在觀棗臺四邊嫁接500多種棗苗,讓廟上成為全國棗品種集大成者,引導全鄉棗農繼續改良品種。如今,棗林已枝葉健壯、綠意蔥蘢,掃掃二維碼就知品種、特性。棗林邊,廟上鄉計劃重建觀棗臺,打造棗業博覽館這個核心。

一軸兩翼,三產融合。運城人民的母親河——涑水河橫穿廟上13公里,流經10個村,形成濱水觀光資源。鄉規劃是“以河為軸、兩翼齊飛”:一翼集齊現代農業生產和吃住行游購娛全要素,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區和農文旅綜合體驗區,供您“聽音,游園,看景,品食”;另一翼引進冬棗深加工企業,打造涵蓋冬棗生產、加工、倉儲、物流、電商、研發等全鏈條產業基地,努力打造品質果業、品牌果業、誠信果業。

一個市場,提檔升級。今春,廟上鄉還重點推動了馬路交易市場整頓、西街交易市場提升、區域性綠色鮮棗品質認證和基礎硬件設施提升等工作。目前,西街交易市場提升工程已進入實施階段,龍頭合作社引領的廟上鮮棗綠色認證、“圳品”認證等工作正在穩步開展。

圍繞“棗”字,下一步,廟上鄉將著力在鮮棗加工業、上下游鏈條業態、冬棗技術職業培訓、鄉村旅游上下功夫。重點培育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3家至5家;創新發展包裝、運輸、飲食等上下游業態;培育500名新型職業農民,引導大家外出指導棗業發展創收;創新農業經營模式,培育果品采摘、土地認養、家庭果園、民宿經濟等新型農業業態;黨建引領,示范帶動,培育壯大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等經營主體。

一壇好酒說古今

鄉村旅游不缺生態,缺文化。

廟上鄉提煉出山東移民、古驛站、司空圖墓、跑馬場、古墓群、美食城、王傳河精神等文化元素,努力打好“文化”牌,牽“農”連“旅”,構建“冬棗+休閑娛樂+農耕體驗+觀光旅游+研學旅行”的發展新模式。

移民文化。1916年,山東魯西南一帶發生嚴重災荒,部分災民被迫左手一根棗木棍,右手一只黑漆碗,身背一個酒葫蘆,拖家帶口沿黃河一路乞討。有的災民落戶廟上,沿涑水河組建山東莊、西北莊。他們粗獷豪放,面對困難與挑戰勇于斗爭、敢于勝利;勤勞節儉,不斷積累財富、發家致富;尚義好客、與人為善,逐漸與崇文尚禮的晉南人融為一體,兩種文化交融生輝。

酸棗文化。山東人頑強的生命力就像黃土高原上的酸棗樹一樣,在貧瘠艱苦的環境中依然能夠頑強生長。山東人與棗自古有緣,家戶庭院中普遍栽種,流離失所也不忘帶上棗木“打狗棍”。山東移民在鹽堿地里首創棗樹種植,讓鮮棗產業在廟上繁榮興旺。

飲酒文化。廟上是遠近聞名的古郇酒鄉。在山東移民的帶動下,這里的鄉民刮風下雨要喝天陰酒,親朋好友常喝交情酒,媳婦懷孕要喝肚圓酒,棗兒成熟要喝棗兒酒,喜慶場合要喝擂臺酒,猜拳行令千變萬化、十分有趣。再加上富有山東特色的飲食,開發價值很大。

遺址文化。全鄉有29處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國家級1處(程村東周古墓群),省級1處(城西村王卓墓遺址),另有城西村的北解梁古城遺址和桑泉古井、程村的孟母廟和葫蘆塘、好義村的八卦池塘、牌首村的古地道等縣級文物古跡。

目前,鄉黨委政府正利用這些寶貴文化資源,大力發展采摘旅游、全域旅游,打造廟上農文旅綜合體,帶動發展周末游、自駕游、過夜游。

一顆紅心永向黨

上世紀60年代,廟上鄉出了個全省勞模叫王傳河,群眾心服口服、拍手稱贊。

自1955年至1982年,他為集體當了27年飼養員,把一顆紅心和畢生精力獻給了黨。

27年,為了把集體的牲口喂好,他在自家地基上為集體蓋了3間新飼養室,在板凳上睡了十幾年,睡覺從未脫過衣服,還讓老伴幫槽20年,讓兒子幫槽16年。他曾為集體獻出100多斤油、2000多斤糧食,家具、錢、房屋難以折計。

27年,他手下從未非正常死過一頭牲口,反而奇跡般救活不少牲口。在他飼養下,母畜從無空懷過胎,總共為集體繁殖了40多條騾馬、100多頭牛,節支和創造了十幾萬元財富。

他入黨后,親手培養發展了10名黨員,并曾任大隊支委、副書記,公社常委、副主任,縣革委會常委、地區畜牧局副主任,省政協委員、省委委員,全國畜牧理事會成員。

他一生嘔心瀝血,曾多次獲得省、地、縣殊榮,獲獎狀、鏡框二三百個,卻把獎勵物品絕大部分送給了五保戶。1965年,以王傳河為原型的《一顆紅心》眉戶劇被搬上銀幕。1966年10月1日,他應邀赴京參加國慶觀禮,并在天安門城樓上受到毛澤東主席及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會見。

在王傳河家中,他兒子王銀虎小心翼翼地拿出珍藏的榮譽證書、照片、相關報道及文章等,為我們講述一個老勞模的豐功偉績。

如何打造王傳河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廟上鄉及好義村正在搜集資料、多方籌資,相信他們一定會講好這段紅色故事。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