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娛>

67載“德藝雙馨”傳承路——萬榮縣蒲劇團歷史發(fā)展回眸

來源:運城晚報發(fā)布者:時間:2021-02-04

□姚俊虎

1954年,萬泉、榮河兩縣合并,“萬泉人民蒲劇團”與“榮河人民蒲劇團”聯(lián)合成為萬榮縣蒲劇團。該團著名老藝人賈悅發(fā)、解珍田、牛青芳、王元凱、郭銀娃等名噪一時,中生代演員丁桂蘭、程永奎、薛水泉、王引娥、王正斌、孫文兵、武香香、李百緒、張秀芳等叱咤風云。20世紀80年代,萬榮縣蒲劇團創(chuàng)造了年演出435場、觀眾超40萬人(次)、總收入達12.49萬元的優(yōu)異成績。該團深入農村,面向基層,注重吸收新鮮血液,大力提倡“從娃娃抓起”,先后培育了50余名青少年演員,被廣大群眾譽為招人待見的“zeng氣劇團”、人才輩出的“戲曲學校”。


元老名伶德藝雙馨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俗稱“亂彈”,因興起于永濟蒲州而得名,受晉南一帶鑼鼓雜戲和青陽腔、同州梆子影響,逐漸形成了獨立、完整的劇種。據史載,蒲劇在發(fā)展過程中,曾出現過兩個不同的藝術流派:一是以蒲州為中心的“南路戲”,二是以平陽(臨汾)為主導的“西路戲”。“南路戲”著重傳奇故事情節(jié),多演以愛情為主的典雅劇目;“西路戲”則以傳統(tǒng)的上、中、下24本為主,重做工,講技巧,唱腔高亢激越。萬榮縣蒲劇團巧妙地將南、西兩路融為一體,其中既有名師傳授的歷史因素,亦受時代發(fā)展潮流所致。

與萬榮縣蒲劇團有著歷史淵源的“榮河徐云生戲班”,成立于1945年,主要演員有須生張慶奎、正旦刁玉芳、小旦王秀蘭、小生原云龍、武生董銀午、武旦牛筱順。該班以演“西路戲”為主,主要劇目有《天河配》《鳳儀亭》《水淹七軍》《鳳臺關》《白玉樓》《送女》《汾河灣》等。該班陣容整齊,名角薈萃,在黃河金三角地帶享有盛譽。演員們的高超演技和良好口碑,為后來轉入萬榮縣蒲劇團的演員提供了順風揚帆、借力使力的廣闊空間。

給萬榮縣蒲劇團輸送過不少人才的“萬泉鹽店戲班”,成立于民國初期,掌門人賈悅發(fā)(1900年~1994年)工小生,運城常平村人。14歲時,他進入臨猗王川子的“明娃班”學藝。其音色圓潤、暢亮,動作瀟灑,尤以唱功見長,唱腔屬“南路戲”一派。賈悅發(fā)繼承了南路戲不用假音、全用真嗓的演唱方法,行腔自然大方,高低音運用自如,代表劇目有《坐窯》《和氏璧》《周仁獻嫂》《折桂斧》等。這位著名藝人的言傳身教,為萬榮縣蒲劇團創(chuàng)立了嚴絲合縫、自成體系的舞臺氛圍。

賈悅發(fā)先生不僅嗓音獨特,道白也高人一籌。如《火攻計》中“舌戰(zhàn)群儒”一場,洋洋數百句念白,他抑揚頓挫、一氣呵成,令人嘆為觀止。1957年,賈悅發(fā)在山西省第二屆戲曲觀摩大會上的精彩表演,獲得了墨遺萍、趙乙、閻逢春、張慶奎等專家名流的交口稱贊,他也因此被授予蒲劇老藝人榮譽獎狀。他在《激友》中飾演張儀,首創(chuàng)了文戲武演的“軟帽子功”。其特點是邊走邊唱,以相公帽陡上陡下的有序移動,表達角色心懷不平、怒不可遏的心態(tài),被譽為蒲劇表演的絕招之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活躍在萬榮一帶的有李季民(飛天紅)、楊青芳(紅菊花)、郭子云、李興盛(竹葉青),多以演“南路戲”為主,演出劇目有《火攻計》《瑞羅帳》《麟骨床》《和氏璧》等。還有“西路戲”中演《小宴》呂布的武生黃鴻才,飾演《如意鉤》《殺宮》出名的刀馬旦袁晉珠,飾演《贈綈袍》的二凈張悶呆(原籍永濟,后定居萬泉),以及演《光武興》《闖轅門》的二凈吳慶昌等,他們的優(yōu)秀品德與舞臺演技,也為萬榮縣蒲劇團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空間。

中堅力量叱咤風云

上世紀60年代后期,萬榮縣蒲劇團涌現出不少中生代演員,其中首推著名藝術家丁桂蘭。她生于1938年,萬榮光華鄉(xiāng)貴蘭村人,工小旦(兼青衣),國家二級演員,山西省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原運城地區(qū)戲劇家協(xié)會理事,曾連任五屆萬榮縣政協(xié)委員。她11歲開始登臺演出,13歲進入萬榮縣蒲劇團學藝,師從蒲劇老藝人魏影、李興盛、賈悅發(fā)、楊青芳等。她做戲認真,聲情并茂,唱腔圓潤悠揚。

1961年,丁桂蘭以劇目《彩樓記》參加山西省戲曲調演,贏得了滿堂彩。1979年,在運城地區(qū)慶祝新中國成立30周年獻禮演出中,她榮獲優(yōu)秀演員獎。1981年,她以《送女》一劇參加運城地區(qū)優(yōu)秀中青年演員評比演出,獲優(yōu)秀中年演員獎。1982年,她以《坐窯》折子戲參加山西省優(yōu)秀中青年演員評比演出,獲省一級優(yōu)秀演員獎。丁桂蘭憑著蒲劇傳統(tǒng)劇《雙麟鎖》《秦香蓮》《竇娥冤》《蝴蝶杯》《明月珠》,以及《祝福》《紅嫂》《酷情》等現代劇目走紅,成為萬榮縣蒲劇團不可多得的“臺柱子”。

孫文兵,1944年生人,工小生,國家二級演員,山西省劇協(xié)會員,1959年進入萬榮縣蒲劇團學戲,師承賈悅發(fā),先后主演《彩樓記》《焦裕祿》《逼上梁山》《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折桂斧》《激友》《忠義俠》《春秋配》等劇目,在觀眾中頗有影響。1982年,孫文兵以《坐窯》劇目,榮獲山西省優(yōu)秀中青年演員評比演出二級優(yōu)秀演員獎。他的唱腔音域寬廣、收放自如,高可攀、低可就,動作大方且委婉抒情,真假嗓結合有素,為蒲劇小生行內公認的優(yōu)秀演員之一。

程樹華,1937年生,女,主工小生,師承蒲劇老藝人賈悅發(fā),曾獻藝于萬榮縣蒲劇團、晉南青年蒲劇團,后調萬榮縣文化館,主演劇目有《激友》《彩樓記》《茶瓶計》《趙五娘》《白溝河》等。她是萬榮縣蒲劇團《彩樓記》中呂蒙正最早飾演者,與丁桂蘭合作較多,被戲曲評論家任國成先生譽為“女扮男裝的佼佼者”。

程永奎,1937年生,工須生,國家二級演員,省劇協(xié)會員,新絳澤掌鎮(zhèn)程官莊村人。他師承靳古雷、袁效瑜,文武皆通,善于刻畫人物性格,除主工須生之外,還兼演二凈、小生、老生、小丑等,代表戲有《出棠邑》《觀陣》《吳漢殺妻》《煤山》《薛剛反唐》《十五貫》等。他還在現代戲《社長的女兒》《一顆紅心》《智取威虎山》《平原游擊隊》中飾演男主角。程永奎做戲認真,沉穩(wěn)老練,道白中充滿了韻味。

王引娥,國家二級演員,工小旦,1947年生,曾任萬榮縣蒲劇團副團長,1982年獲“山西省優(yōu)秀中青年演員獎”。王引娥13歲入團,15歲就在《藏舟》中飾演胡鳳蓮。她扮相俊美,沉穩(wěn)機智,能將故鄉(xiāng)陜西秦腔的音韻揉入蒲劇高昂的旋律之中,巧妙地運用鼻音特長,使唱腔更加柔美婉約、動聽感人,有“韓城秀女”“齉鼻子小旦”之美稱。

王引娥先后演出了《藏舟》《打金枝》《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等30多個優(yōu)秀劇目,塑造出現代舞臺人物和古代女性端莊清麗的多姿風采。由她主演的劇目《血手印》,聲情并茂,扣人心弦,曾在臨汾劇院創(chuàng)出連演25場的最高紀錄。王引娥為人誠篤、勤學好問,毫無保留地向青年演員傳授技藝,如劉秀華、張秀芳等人,后來均成為兄弟劇團領導和主要演員。

張秀芳,1957年生,國家一級演員,工青衣。她“半道出家”,從學校教師轉行到萬榮縣蒲劇團,認真學習丁桂蘭、王引娥的表演套路與演藝風格,在《鍘美案》《秦雪梅吊孝》《王寶釧》《三娘教子》《罵殿》等劇中飾演主角。1979年,她榮獲運城地區(qū)慶祝新中國成立30周年獻禮演出優(yōu)秀演員獎;1981年獲運城地區(qū)優(yōu)秀青年演員一等獎;1986年獲山西省蒲劇青年演員杏花獎。她音域寬廣、音色醇厚、動作規(guī)范,很好地繼承了蒲劇著名青衣“堯廟紅”的演唱技巧,曾長期擔任芮城縣蒲劇團團長。

上下一心團結奮進

上世紀70年代中期,萬榮縣蒲劇團組成了包括著名二凈薛水泉、小旦武香香、武生郭克儉、小生李百緒、丑角王正斌,以及古水潮、程艷麗等陣容強大的演出群體,為觀眾奉獻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劇目。

在長期的舞臺實踐中,萬榮縣蒲劇團要求全體成員必須具備堅韌不拔的毅力、善于思考的活力與克己奉公的定力,將“以德取人,以情感人”“要想演好戲,必先做好人”作為一切活動的出發(fā)點。當時,萬榮縣委、縣政府不斷為劇團加力,引導大家堅持黨的文藝政策,把劇團辦成了精神文明的堅強陣地。縣委宣傳部、縣文化局還舉辦了“堅持改革,無私奉獻”專題研討會。有了正確的政治方向,嚴謹的工作作風,才會涌現出不避風雨、不畏嚴寒、刻苦學習、任勞任怨的優(yōu)秀演職人員。

1984年7月,萬榮縣蒲劇團奉調到運城演出。時逢酷暑,面對聚光燈的強烈照射,舞臺上的溫度可想而知。在《徐九經升官記》中飾演主角的薛水泉,很快就被汗水濕透了衣衫。為確保演出效果,他內穿一件塑料雨衣,每轉到后臺,汗水就會順衣而下。演員們按規(guī)定化妝,照劇情做戲,盡管汗流浹背,但無一人叫苦叫累。

萬榮縣蒲劇團有個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每離開一地,團領導都要將舞臺、住地打掃干凈;每進入劇院,都會幫著打掃場內衛(wèi)生。楊文池、杜云祥、王天藝、暢俊杰、馬天文、李孝仁、李百緒等團領導帶頭參加義務勞動,有的甚至住到后臺,特意把宿舍讓給主要演員。

1988年,年富力強的李春堂團長上任伊始,跑前跑后,費盡心力地為演職人員修宿舍、配床板,幫臨時工轉正,救濟老弱病殘,有效地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歷任領導懷著對黨的文藝事業(yè)的無限忠誠,對人民群眾的無比真誠,帶領大家披星戴月,夜以繼日地拼搏,為劇團的發(fā)展壯大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2002年,蒲壇新秀王紅妮擔任萬榮縣蒲劇團團長。在各級領導的關懷與支持下,他們更新了音響設備,添置了服裝道具、布景及現代化字幕機。該團不拘一格招攬人才,積極培訓青年演員,使全團業(yè)務水平穩(wěn)步提高,社會影響不斷擴大。根據當今文化市場特點,該團總結出“傳統(tǒng)劇”與“現代劇”相結合、“大戲”和“小戲”相襯托、“文唱”與“武打”相扶持的演出模式。他們心系民眾,關注扶貧,每逢下鄉(xiāng)演出,總忘不了給村里的老弱病殘、鰥寡孤獨送溫暖。這些年來,該團為弱勢群體演出達200多場(次),取得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建設的雙豐收。

進入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萬榮縣蒲劇團先后涌現出一大批優(yōu)秀青年演員。在近年來舉辦的一系列戲劇評比競賽活動中,他們憑借敏銳的靈氣與堅實的底氣,獲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實至名歸地延續(xù)了“zeng氣劇團”的殊榮!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