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根本遵循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1-01-04

黃解宇

【核心閱讀】

教育是涉及千家萬戶、惠及子孫萬代、人民群眾高度關心關注的民生大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為了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教育的期待,保障人民有更多教育獲得感,我們要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堅持依靠人民的工作方法、堅持人民共享的根本追求。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并明確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矢志不渝堅持奮斗的目標。教育作為民生之基,是人民群眾最為關注的民生問題,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建議》要求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并將“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作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之一。這就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事業,使教育成為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的可靠途徑,切實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的大會講話中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人民立場體現了人民創造歷史的唯物史觀,貫徹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人民立場就是要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自覺踐行黨的初心和使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

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問題涉及千家萬戶,關乎群眾切身利益。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是教育戰線的根本立場,是教育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就是要堅守中國共產黨的人民立場。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高等教育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重要論斷,第一個就是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鮮明表達了共產黨發展教育的人民立場。

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必須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十三五”以來,在黨和政府不懈努力下,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成就顯著: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新提升、教育公平發展邁上新臺階、教育服務國家發展取得新突破、教育綜合改革激發新活力,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持續提升。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要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教育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美好需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在教育領域,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最主要的矛盾就是人民群眾對優質公平教育的期盼與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發展之間的矛盾。一方面,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呈現多層次多樣化態勢;另一方面,教育公平和質量同人民群眾的期待還有一定差距。《建議》提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明確要求,聚焦突出問題,多措并舉回應民生關切,努力讓全體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使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教育獲得感。

堅持依靠人民的工作方法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堅持依靠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偉業,將人民視為無窮智慧和偉大創造力的源泉。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斗,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偉大成就。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挑戰,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去的坎,就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不斷前進,正是因為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歷史和現實一再表明,人民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是我們共和國的堅實根基,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根本所在。這就要求培育人民群眾的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始終做到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自覺扎根于人民群眾的實踐沃土中,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營養和力量,既要做好頂層設計又要做好問計于民。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緊緊依靠人民辦教育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依靠人民辦教育就是要充分依靠人民的力量、智慧和資源來辦好教育,充分調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來辦好教育。《建議》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部分,以“高質量教育體系”為主題,對未來五年乃至相當一段時期內的教育發展做了規劃論述,處處滲透著緊緊依靠人民力量推動教育發展的思想。在教育的工作機制方面,《建議》明確要求“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素質,增強學生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實踐本領,重視青少年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這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全社會要擔負起青少年成長成才的責任”等教育論述精神,體現了人民群眾在形成教育合力,與教育系統協同育人方面的強大力量。在職業教育體系發展方面,《建議》指出“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規范校外培訓機構”,即是代表著教育資源的整合與發展除了要國家投入,還要積極吸引社會資本、社會力量的投入,要充分重視、擴大、激活、規范社會資源在教育領域的充分涌流,更好發揮人民積極性,創新教育服務業態,以人民力量共同推進教育治理方式變革。在建設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方面,《建議》強調“發揮在線教育優勢”,依托社會力量的在線教育優勢在疫情期間得到了充分檢驗,有效應對了疫情沖擊,保障了師生健康和生命安全,群眾智慧和人民實踐為探索創新教育模式提供了更多選項。

堅持人民共享的根本追求

“國勢之強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學。”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也是涉及千家萬戶、惠及子孫萬代、人民群眾高度關心關注的民生大事。發展教育事業要解決為什么人、由誰共享的重要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教育上,堅持人民共享就是傾聽人民群眾的教育呼聲,回應人民群眾的教育期待,全面落實與人民利益相關的各項教育政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使廣大人民在教育上有更多的教育獲得感。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教育改革發展成果,增強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是中國共產黨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自覺堅持。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努力答好人民滿意教育這張“考卷”,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關注、關心和關切,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努力提高教育質量,為廣大人民送出實實在在的教育“紅包”,各級各類教育呈加快發展態勢,惠及全體人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格局正在形成:網絡教育、社區教育、老年教育蓬勃發展,人人學習、時時學習、處處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設也不斷加快。廣大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教育的夢想正在逐步成為現實,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建議》明確指出,“‘十三五’時期,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并就“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等世情國情作出重要判斷。在此背景下,為了深入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教育的思想,確保全體人民都有實實在在的教育獲得感,《建議》里明確指出:“十四五”時期要“降低教育成本”,提出“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的目標,明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任務。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鼓勵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建成教育強國目標。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時期,風險與挑戰同時并存,任重而道遠,與歷史同向、與祖國同行、與人民同在,必須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教育工作中,要始終堅守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不斷滿足人民對更好教育的期待,解決好目前教育事業發展中的教育資源配置、教育公平等問題,答好建設人民滿意教育的時代之卷,使全體人民共享教育發展的成果,把辦好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深深鐫刻在加快建成教育強國的新征程上。(作者為運城學院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