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0-12-22
記者 楊紅義 見習記者 柴瑜竟
平陸縣常樂鎮后澗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焦應軍前多年創業失敗、債臺高筑,一度艱難度日。2017年,他和鄉親們搬遷至位于平陸縣城的易地搬遷安置小區——常興社區后,帶領鄉親們在小區內的扶貧車間開展鞋面代加工,生活一天天有了起色。
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人轉,易地扶貧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治本之策。我市“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總人口39459人,占全省47.2萬人的8.4%,涉及10個縣、84個鄉鎮、1015個行政村、1933個自然村,規劃集中安置點101個。隨著易地搬遷的全面完成,成千上萬個像焦應軍一樣的貧困群眾告別窮鄉僻壤,實現生存空間的全新置換,叩響脫貧增收的“芝麻開門”。
科學選址“住得好”
“來來來來,我們唱起來,點贊美好的時代,美麗中國嗨嗨嗨,美麗中國唱起來……”這是河陽社區老年居民在跳廣場舞時使用頻率最高的伴奏曲。
位于平陸縣城最東邊的河陽社區,占地26.93畝,北有平陸一中,南有縣人民醫院,東有養老院,西邊有正在建設的農貿市場,地理位置可謂“寸土寸金”。該小區住有居民553戶,曹川鎮曹河、下坪、任嶺3個村的貧困戶移居于此。
“河陽社區的選址,真是讓縣領導費盡了心思。”曹河村村委會主任田明軍說,“第一次選址,因離河道太近,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而棄用;第二次選址在曹川村,因民俗顧忌另作考慮;第三次選址在下澗村,卻只有少數貧困戶愿意搬遷;第四次選址在縣交警大隊附近,因地理位置不占優勢而擱淺;最后一次,經過反復協商,終于選定眼下這個地方……這樣幾番周折,縣領導以及各部門的同志真是磨破了嘴、跑斷了腿。”
把最好的地塊留給困難群眾,一步到位融入新城鎮,堅決防止“二次搬遷”——在精準識別搬遷人口的基礎上,全市各級政府立足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對發展負責,統籌規劃、科學選址,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結合鄉村城鎮化、結合“三保障”、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將易地扶貧搬遷項目一次規劃、手續一次辦結、工程一次施工,并用好用足土地劃撥、規費減免、資金整合等特殊優惠政策,切實減輕搬遷群眾負擔。據統計,全市移民搬遷縣城安置率接近70%。
人均建房面積25平方米、戶均自籌1萬元,幾乎是“拎包入住”的貧困戶面對如此“好事”,有些難以置信。今年入冬以來,垣曲縣移民安置點晉海花園社區,娶媳婦嫁女的接二連三,搬出大山的鄉親們喜事連連。“因為陪3個孩子讀書,在縣城租了十幾年房,搬了四五回家。”垣曲縣毛家鎮南莊村50歲的貧困戶李新棉說,“這一次住上安置房,洗澡有熱水,做飯有天然氣,真正成了城里人啦!”
“高端配置”樂開懷
一進屋,有電視機、飲水機、洗衣機;一出門,有黨群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便民超市、衛生室,還有過去只在電視里見過的健身房;不出小區,就可以在新建的就業孵化基地創業,在電子元件組裝和香包加工車間上班掙錢……
“高端配置”的夏縣新天地社區易地搬遷安置點,接納泗交、祁家河兩個鄉鎮的搬遷戶,早在去年9月就全部入住。
“全鄉有17個行政村,近的距縣城75公里,遠的有100多公里。由于對縣城生活適應較慢,剛開始貧困戶只是形式上‘入住’,房間里一張床、一臺電視機,其余什么都沒有,充其量是村民進城的臨時宿舍。”祁家河鄉黨委書記寧紅星說,“為激勵大家安心入住,我們一方面換位思考,高標準完善小區設施配套;另一方面,對前10戶入住的居民給予2000元獎勵,對后續入住的發放飲水機、電視機、洗衣機、沙發等生活物品,累計投入40萬余元。”
有產業發展基地、有技能培訓中心、有就業安置崗位——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建設中,各級政府著眼發展產業、穩定就業,以“三有”標準謀劃安置點建設,努力為群眾消除后顧之憂,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可致富”。
最嚴的建設標準、最全的配套設施、最優的治理服務、最準的產業路子、最佳的就業崗位……晉海花園社區在垣曲縣城各居民區中堪稱標桿。貧困戶楊平平向記者展示了類似于紅色戶口本的“綠卡通”:“這個是垣曲縣易地扶貧搬遷戶服務手冊,我們社區居民人手一本。在教育、醫療、就業等各個方面可以享受市民待遇,孩子上學不用交借讀費,就連天然氣管網開戶費都便宜了一半!”
“挪窮窩、拔窮根、換窮業”,易地搬遷使一個又一個山莊窩鋪改天換地、“換了人間”。香爐溝地處中條山腹地,是聞喜縣石門鄉后川村最偏僻的自然莊。隨著貧困戶段小管、段族民、段喜民、段云峰搬到縣城的幸福港灣社區,該村9戶居民全部實現易地搬遷。如今,騰出的8畝宅基地已拆舊復墾,新栽種的欒樹生機盎然……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