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0-12-18
記者 裴旭薇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文明的鄉風如春風化雨,滋養著一方百姓,讓鄉村處處散發著幸福與和諧的氣息。
走進鹽湖區金井鄉洗馬村,整齊干凈的巷道、隨處可見的文化墻,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里傳出的歡聲笑語,甚至是村民將手中煙頭丟進垃圾桶這樣一個小細節等,都散發出這個村莊無處不在的文明氣息。
洗馬村曾先后獲得“山西省文明村”“山西省衛生村”等榮譽稱號。日前,在中央文明委關于表彰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的決定公示中,該村獲評“全國文明村鎮”榮譽稱號。近日,記者走進洗馬村,了解該村文明鄉風建設的經驗和成效。
引導教育
提升文明素質
洗馬村有兩名固定的保潔員,今年72歲的村民趙江虎就是其中一個。每天早晨5點開始打掃,兩人負責各自的區域,保證全村的路面凈、樹坑凈、墻根凈、綠化帶凈,無垃圾污物、無紙屑、無人畜糞便等。“每天固定打掃3次,其余時間,我們看著哪里不干凈了就打掃一下。”趙江虎笑著說,看到村里到處都干凈整潔,他特別有成就感。
除了固定的保潔員,洗馬村的村民也早已養成了“門前三包”的好習慣。2011年,現任村“兩委”班子上任后,針對農村巷道普遍存在的柴火、垃圾在門前堆放等問題進行了整治,通過廣播室、宣傳欄、文化墻以及村干部帶頭行動、上門勸導等方式,引導各家各戶共同維護整潔的村莊環境。在洗馬村的德孝街街口,有一塊關于文明衛生“三字歌”的牌匾:“講衛生、病少生、窗要明、地要凈……”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不論大人小孩都能熟記于心。
在發動村民全員參與衛生整治的同時,洗馬村黨員干部帶頭發揮先鋒示范作用,今年80多歲的老黨員趙天賜和衛茂計二人自發為村里打掃衛生多年,為村民樹立了好榜樣。每年大年三十,村干部開著自家的鏟車、三輪車,出人出力,對全村各個角落進行徹底清掃,讓村莊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春節。這個好的傳統在洗馬村已經堅持了近30年。
除了教育引導村民加強環境衛生整治,洗馬村黨支部還堅持強化政治引領,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廣泛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宣傳教育,通過廣播、宣傳欄、閱報欄等形式積極開展
宣傳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在文化長廊設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村規民約的專題宣傳板報,各項教育活動取得明顯成效,村民的文明素質也大幅提升。
富民強村
提高生活質量
洗馬村有耕地1650畝,全村258戶889人,建有溫室蔬菜大棚19座、鋼架葡萄大棚40余座。桃樹、葡萄、蔬菜種植已成為該村的主導產業,面積達800余畝,常年種植西紅柿和黃瓜及各類蔬菜,2019年,該村村民人均收入11250元。轄區還有兩家企業,為村民提供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這幾年,村民的日子好起來了,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更高了。村“兩委”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對全村所有巷道及出村路進行硬化,實現了巷道水泥硬化全覆蓋;興建了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了大型舞臺一座,堅持每年為村民唱大戲;建設了文體活動中心及70余米的文化長廊,安裝健身器材30件;設有圖書閱覽室,有各類圖書5000余冊,常年免費向村民開放;多次聘請農業技術專家進村入戶手把手對村民進行農業知識、農業經營管理知識和實用技術的培訓;在各巷道放置垃圾桶40個,定時收集清運,村外垃圾場實現黃土填埋……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去年冬天,該村大力推廣清潔能源的利用,全村實施“煤改電”項目,家家戶戶安裝暖風機,做飯采用電磁爐,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
今年5月,洗馬村爭取到鹽湖區農業農村局的改廁項目,為每家每戶免費安裝價值1200元的坐便器。目前,該村戶用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6%,也是金井鄉唯一實施該項目的村莊。同時,該項目還為村里配套建設了140平方米的化糞池和專用的拉糞車。村民們對此大加贊揚:“這新的坐便器就是好,家里蒼蠅基本沒有了,衛生條件好多了,關鍵還特別省水,真是服務到老百姓的心坎兒里了!”
德孝立村
培育文明新風
洗馬村村民相俊芳在2018年被評為“鹽湖區百佳孝順媳婦”,這一度讓她成了村里的“名人”,她的事跡也被大家廣為傳頌。
2017年,相俊芳的婆婆患病癱瘓在床,加上老年癡呆,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女兒由于家里事情多不能照顧老人,作為兒媳,相俊芳主動承擔起照顧老人的義務。除了一日三餐、吃喝拉撒,她每天要多次為老人翻身、換尿不濕、把老人抱到輪椅上,還經常推著老人去醫院、散心、看戲等,逗老人開心,一直陪伴到去年婆婆去世,村民們都夸她心地善良。“照顧老人是我們做子女的責任,丈夫在外忙著掙錢,對家里我自然要多付出一些。”相俊芳說。
如今,在洗馬村,婆媳關系和諧已成為普遍現象,德孝文化建設的成果也逐步凸顯。多年來,該村積極開展“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和“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全村先后評選出“五星級文明戶”49戶、“四星級文明戶”99戶,每家門前掛有“星級文明戶”和家風家訓的牌子,引領群眾崇德向善、務實上進。同時,該村還面向廣大村民特別是青少年開展道德教育活動,多次組織十二歲德孝成人禮和德孝進婚禮活動,每年評選“好媳婦”“好婆婆”,形成孝老敬老、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圍。
2012年,洗馬村投資20余萬元建設的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投入使用,70歲以上老年人只需要每天4元錢,就能吃到可口的一日三餐,也解除了年輕人在外打拼的后顧之憂。為了確保“老年灶”持續運轉,村委會主任趙紅林經常自己貼錢買肉和菜,其他村干部也不定期在自家大棚里采摘一些蔬菜送過去。趙紅林自己出錢購買了喪葬用品,誰家過白事可以免費使用,但需要捐100元給“老年灶”。
為了進一步營造尊老愛老的濃厚氛圍,讓老年人感受到關懷和溫暖,村里每年重陽節都要請老年人聚餐,由在外的年輕人捐款4000元,用于重陽節各項開支;每年春節,村里都要給70歲以上老年人發放米、面、油等慰問品。
此外,洗馬村響應政府號召,成立紅白理事會并積極開展工作,倡導節儉辦事和文明理事新風尚;實施“網格精細化”管理,充分發揮“兩會一隊”作用,開展日間照料、慰問貧困戶、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工作,把糾紛化解在網內,把隱患排查在格中,實現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全村多年來沒有出現過一起越級上訪、安全事故和刑事案件……
如今,文明鄉風成為洗馬村推動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和“軟件”基礎。科學的生活方式、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等現代文明的成果,更是讓該村的發展充滿著生機和活力,真正實現了為鄉村振興“鑄魂”。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