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0-12-16
■羅楠楠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部署,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今年以來多次強調的重要問題,對于“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以“雙11”為代表的網購消費和數字經濟創造出大量就業機會和消費需求,成為中國經濟雙循環尤其是內循環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經濟疫后重啟、回暖、全面加速的重要見證。
一是折射內需市場潛力大。4982億元、2715億元……今年“雙11”期間,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成交額再創新高。華麗的數字,既是中國經濟穩步增長的真實寫照,也是觀察中國消費趨勢的微觀窗口。這既有國內疫情有效控制下消費反彈的動力,也凸顯了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國內市場巨大的消費潛力。據《2020年中國“雙11”電商行業發展大數據監測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移動電商市場交易額規模預計超過8萬億元,說明國內市場消費潛力巨大,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現實基礎。從今年與去年同比數據實現較大增長看,“雙11”實現了短期的內需拉動與潛力體現,對當下的中國經濟具有正向推動作用。隨著中國經濟轉型深入,越來越通過內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當前,我國正在構建的新發展格局,核心在于擴大內需,其中提振消費是首要任務。
二是助力“國內外雙循環”。11月10日,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圓滿收官。11日,“雙11”活動迎來第12個年頭。“兩個市場”雙雙告捷,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光明前景,為中國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增添了信心和底氣。從商家到消費者,從外貿工廠到田間地頭,從內容生態到物流體系,從線下商業到技術保障,本次“雙11”并不是簡單的線上消費購物,而是加力驅動國內經濟“內循環”的重要力量。一方面,今年全國2000個制造業產業帶、120萬個商家、30萬個外貿工廠全面參與到天貓“雙11”中。旺盛的內需動能和數字化力量的結合,讓深耕中國制造的上游工廠獲得新的增長紅利。同時,一筆線上訂單背后,是線下的工廠、商家、快遞小哥和后臺支持人員的參與,在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的同時,又帶來了新的消費需求,構成經濟內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近年來“雙11”已經不局限于國內商家和消費者的“自嗨”,其朋友圈早已擴展到海外,但今年更添成色,2.5萬家海外商家參與天貓促銷活動,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超50萬款外國“好物”入駐京東國際,其中有疫情影響的推動,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消費市場的巨大吸引力。今天的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也在加速成為“世界市場”。透過“雙11”這扇窗口,我們可以看到一個14億人口的國內大市場,以及不斷升級的旺盛消費需求,正是支撐我國經濟穩中有進、長期向好的堅實“底盤”,也給了我國經濟轉彎掉頭、自我調整的最大“底氣”。
三是展現數字經濟強大活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明確提出:“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加快數字化發展。”“數字”成為中國經濟著力點中的重中之重。過去10年間,數字經濟已為國內大循環創造了強大市場動力,一些傳統商品在互聯網上被賦予了新價值、新內涵、新面貌,變成了新產品。逆勢增長的網上零售額充分體現了數字經濟極強的“免疫力”,中國經濟驚人的韌性與活力和數字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數字化已經成為了不確定性中的最大確定性。作為中國數字經濟創新成功案例的天貓“雙11”,每一年都在求新求變。它正成為雙循環格局下創新的中堅力量之一。它的誕生或許是一種偶然,它的“野蠻生長”卻成為數字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種必然。前端用戶能隨心所欲“買買買”,離不開后端技術的支撐,每秒訂單處理數創世界紀錄,更是對數字基礎設施的一次檢驗。從商業到物流,從內容生態到技術體系,數字新基建不斷升級,讓“雙11”更智能、更可靠,數字經濟迎來更大發展空間。
四是突出創新驅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明確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強大的內需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正在成為這個時代擴大內需的重要著力點。如果說,誕生伊始的“雙11”只是幾家電商的促銷手段,那么如今的“雙11”,儼然已經成為全民參與、企業創新的發展契機。從今年“雙11”的變化不難發現,從商家、工廠到產業帶,供給側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消費者個性化、細分化的需求不斷被滿足,折射出我國制造業的活力。當一批傳統企業還在為產能過剩、利潤下降、庫存積壓而困擾時,互聯網通過整合平臺優勢和數據能力,幫助一些傳統企業實現供給側改革,而每年的“雙11”都是這些企業進行轉型演習的加速器。特別對于制造業和零售業來說,“雙11”已成為發力供給側改革創新的契機。一家位于杭州的服裝工廠利用智能化調度排產系統,實現從“以產定銷”到“以銷定產”的轉型;根據用戶需求定制洗碗機、清潔機器人,一些家電企業完成了從“我生產什么你買什么”到“你要什么我生產什么”的轉變。以“雙11”為代表的新消費,正是通過創新動力對供需動力達成數字化變革,它將成為中國經濟雙循環尤其是內循環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為中國經濟疫后修復和高質量發展提供關鍵性動力,為中國經濟注入更多“確定性”。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