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0-11-23
“退鹽還湖”“還湖于民”——今年9月底,運城鹽湖全面停止工業生產。隨著山體、林湖治理等生態修復的相繼實施,這個已有4600多年開采歷史的硫酸鈉型內陸鹽湖,將逐漸恢復“湖”的本來面貌,還運城人民萬頃碧波。
不僅如此,已分別完成投資18.2億元、5.67億元的汾河流域生態修復工程、涑水河流域生態修復工程,以及規劃投資101.2億元的中心城區水系治理工程……遍地開花的水生態修復與治理工程如火如荼,令人應接不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
如今,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為契機,居于黃土高坡、歷來為水所困的古老河東,正搶抓建設黃河流域(運城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寶貴機遇,奮楫揚帆綠水青山的“水時代”。
靶向施策,久久為功,求解“水之困”
缺水,是運城生態文明最大的短板。全市區域內的76條河大部分都是季節性河流,下雨才有水,旱季基本斷流。
境內最大的河流——汾河,每年的枯水季僅有十多個流量,幾乎每年都有1個多月的斷流期。
流經6個縣(市、區)的涑水河,從臨猗縣城以上120多公里河道都是干的,下游則是沿途污水廠排出來的城市中水。
不僅地表水不豐,就是地下水也不容樂觀。在不考慮取用黃河水的情況下,全市水資源總量有13.3億立方米,可用的水資源只有8.6億立方米,也就是說,全市537萬人,人均水資源247立方米,不及全國人均水資源的八分之一、聯合國確定的人均水資源量貧水線的七分之一,也遠低于人均318立方米的全省水平。
“按照聯合國有關標準,我市屬于極度貧水地區,有道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笔兴畡站贮h組成員、副局長王俊武說,“這種情況,在‘十三五’期間雖然有所改變,但是還未從根本上扭轉。”
水生態的另一道難題,是水體污染。
拿中心城區而言,西污水廠日處理能力10萬立方米,東污水廠是8萬立方米,實際上平均每天排放城市中水12萬立方米。這些中水無法充分實現再利用,存在二次污染隱患。更為重要的是,由于不能并網運行,中心城區東西兩座污水處理廠遙遙相望、各自為戰,污水處理能力未能最大化發揮:東污水廠設計日處理能力是8萬立方米,但入廠污水僅3.5萬立方米,常?!俺圆伙枴?;西污水廠設計能力是10萬立方米,日接受污水卻常達12萬立方米,有些“吃不消”。
“水缺、水臟,是我們最大的短板,也是我們當前和‘十四五’水生態修復保護的重心所在?!蓖蹩∥湔f。
問題導向,靶向施策,求解“水之困”。
針對缺水的問題,我市的對策是:“用好黃河水,嚴控地下水,留足生態水?!痹陉P井壓采1.64億立方米、加快建設“海綿城市”的同時,重點爭取黃河水的利用指標。
根據長遠規劃,到2030年,全市年總用水量控制指標為20.83億立方米。目前,國家黃委批準我市年利用黃河水13.28億立方米,全市實際利用黃河水7億立方米,其余6億立方米將用于小浪底工程和禹門口東擴工程。
“國家黃委每年分給全省的取水總量是28億立方米,我市目前占了近一半。”市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靳虎剛說,“根據市委書記丁小強指示,要將全市黃河水利用指標爭取到每年15億立方米,這一目標實現后,每年將有3億多立方米水,留給生態用水?!?/p>
針對“水臟”的問題,我市的對策是“控污”。
一方面,是要早日修通干河河道,從源頭上做好截污納管,對污水應收盡收。規劃中的干河河道全長6公里,北起尊村引黃渠,南到站北調節池,然后往西拐往圣惠路,通過泵站提到姚暹渠,汛期承擔排洪功能,非汛期就是城市景觀。
另一方面,是著力做好“河湖連通”。目前,我市正在鴨子池建設濕地公園,城市中水和雨水在這里進行植物凈化后,水質可以達到四類水,再通過15萬噸日抽水量的水泵,將其抽送到八一水庫、安邑水庫、姚暹渠等,有效改善水質。與此同時,按照市委書記丁小強提出的“河湖連通,十湖共治”理念,根據運城市雨洪排水總體布置及河湖水系現狀,完善城區水系規劃,把涑水河、姚暹渠等河流與中心城區的“十湖”連通起來,通過大循環改善水質。
“總的來看,我們中心城區北高南低、東高西低,自北向南可以自流,自東向西可以自流,具備河湖連通的天然優勢?!蓖蹩∥湔f,“通過水泵抽送等適當人為引導,讓分散在城區各單元的雨水、城市中水流起來、動起來,可以實現活水繞城、變廢為寶?!?/p>
聞雞起舞,乘勢而上,發力“水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出了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思想。
“讓汾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治山、治水、治氣、治城”——2017年、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山西,就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指示。
以此為背景,按照“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省委適時提出“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修復任務。其中,太行、呂梁“兩山”,均在我市境內經過;“七河”中,我市有汾河、涑水河兩條河流。省委書記樓陽生提出堅持“五水同治”,就是把飲用水源、黑臭水體、工業廢水、城鎮污水、農村排水一同治理。
聞雞起舞,應時而動。2019年12月,市委書記丁小強到任不久,就通過深入調研思考,提出“控污、清淤、添景”思路,強調所有生態的修復和保護的核心,就是要對外界污染控增量、減存量,最終提升區域河流品質。
緊扣省委、省政府《以汾河為重點的“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總體方案》,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黃河流域(運城段)生態保護基礎性工程實施方案》《關于加強汾河流域(運城段)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意見》以及《運城市2020年水污染治理攻堅方案》,成立了以市長為總指揮的運城市黃河(汾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堅指揮部,明確了整治目標和攻堅任務。
今年10月,市委副書記、市長儲祥好強調,“要為子孫后代守護好運城的綠水青山,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立足構建生態修復治理新格局,強化在汾河流域、涑水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和城市水系建設上的統籌謀劃,市政府編制出臺《運城市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規劃實施方案》和《汾河流域運城市生態景觀規劃(2020—2035年)》,分別對汾河流域生態修復項目和景觀項目作了系統規劃,估算總投資121.6億元;《運城市涑水河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規劃》于2017年獲省政府批復,估算總投資236億元;《運城市中心城區水系治理規劃》針對城區水系建設滯后、排水不暢、積水嚴重、水體污染等日益突出的問題,系統對中心城區“兩河、兩渠、十湖”作了規劃,以促進水系綜合功能的有效發揮,估算總投資101.2億元。這些規劃,堅持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重視生態修復治理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力爭使我市脆弱的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扭轉。
實干為要,項目為王。我市水務部門牽頭先后制定出臺一系列水生態治理的工程項目規劃。
在汾河流域生態修復上,結合我市處于汾河最下游的實際,努力破解流域生態修復治理“最后一公里”難題,圍繞汾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共啟動實施項目10項,總投資18.2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6.3億元。
在涑水河流域生態修復上,完成了入黃口水生態修復工程,總投資3100萬元,主要通過人工濕地建設,凈化涑水河入黃河水質,改善涑水河入黃口的生態環境。實施涑水河重點段河道治理工程,對絳縣陳村峪水庫至永濟涑水河入伍姓湖141公里進行治理,工程總投資4.9億元,目前已累計完成投資4.2億元,完成河道治理長度128公里。同時,積極開展涑水河(伍姓湖—入黃口)河道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前期工作,工程估算總投資4.7億元,主要是對涑水河伍姓湖至入黃口40.84公里河道生態綜合治理。
在城市水系建設上,謀劃尊村引黃五級干渠城區段改造、姚暹渠改造工程、干河修復提升、常硝渠改造工程、官道河、鴨子池水生態綜合提升工程、湯里灘整治工程、張良湖整治工程、西塬湖(硝池)及北門灘整治工程等項目,估算總投資101.2億元。
“結合‘十四五’發展規劃,全市共謀劃水生態保護和修復項目418億元,占到全市水利總投資的60%以上?!哆\城市河流湖泊水庫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2020—2030)》涉及全市76條河流、12處湖泊、79座水庫?!蓖蹩∥湔f,“上世紀80年代,隨處可見長流水,包括中條山前面的小河。預計‘十四五’末,河東大地將重現這一山水美景?!?/p>
“水時代”令人向往,“水時代”任重道遠。“持續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兩山’理論和‘三篇光輝文獻’精神,我們就是要把行動統一到中央、省、市關于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和各項決策部署上來,全面構建現代化水安全保障體系,為黃河流域(運城段)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堅強的水生態支撐?!苯傉f。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