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0-11-19
記者 王斌
在日前落幕的第九屆山西臨猗果品文化節暨“運才興運”臨猗專場活動中,精彩無比、個性鮮明的“非遺”元素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見到柳金環時,她正穿針引線忙著當繡工。柳金環和她的同伴共同制作的這幅作品采用了“臨猗扎花”制作技藝。“臨猗扎花”曾于2016年榮獲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示銀獎。
作品長4.76米,寬2.1米,總面積接近10平方米,寓意“2021年建黨100周年”。整幅畫面大氣磅礴,以黨旗為引領,融入了紅船、和平鴿、華表、長城、山川梯田、復興號動車、中國航天火箭等諸多元素。
今年9月,柳金環和她的四五位同伴開始啟動這個“刺繡大工程”,到如今已繡了兩個多月,預計明年5月完工,向黨的百年華誕獻禮。

柳金環(前)和她的同伴們忙著刺繡
荊勝利是銀鹽像紙刻畫傳承人,素材涉及人物、動物、山水和花鳥。提起像紙刻畫,他淡然一笑,說:“其實跟畫畫的道理一樣,只不過是用刀具在相紙上作畫,通過控制手勁的大小來掌握色彩深淺的變化……”荊勝利正創作的一只毛絨絨的小狗,應該是比較小的作品了,只有1.5平方尺大。他說,最大的有3米多高,是一幅《八駿圖》。像紙刻畫受到市場的歡迎,僅靠荊勝利一人畫總是供不應求。為此,他教了幾個徒弟,明年還要在縣人社局開設的全民技能提升培訓項目班上講課。在他的心中,傳承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工作。

荊勝利在像紙上創作一只小狗
“咚咚咚,咚咚咚……”兩位技師正拿著小錘在一件銅制器物上敲打,他們在展示的是一種臨猗鏨刻技藝。這種技藝的流程需要先鏨出圖案大樣,然后反過來做成立體效果,最后再進行鎏金處理。相關負責人岳麗介紹,公司的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每年5月和10月都會組織員工去廈門參加佛飾展。“我們的主要業務是定制佛飾和為博物館做仿古器物,現在也開始做一些和市民生活相關的物件,比如銀碗、如意等等”。
在農旅融合、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臨猗縣以果品文化節為載體,呈現多彩的非遺魅力,必將助力提升該縣文旅產業方面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值得堅持和推廣。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