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0-10-12
本報記者 范 娜 劉曉瑞

稷山縣太陽鄉中心校學生在石佛溝研學基地開展紅色教育實踐活動 本報記者 劉曉瑞 攝
脫貧攻堅是我們當前的重要工作之一。
6年來,我市在脫貧攻堅這一重大戰役中取得了重大成效,不論是國家級扶貧工作重點縣、省級扶貧工作重點縣,還是未被列為國家、省級扶貧工作重點縣的其他縣(市、區)。截至目前,所有貧困人口對照脫貧指標,已全部脫貧達標,所有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縣全部摘帽,實現了整市脫貧。
稷山縣太陽鄉作為非國家、省級扶貧工作重點縣下轄的鄉鎮,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精準幫扶,探索出了一條非貧困鄉村的脫貧之路。
因戶施策
一人脫貧帶動一個產業
太陽鄉地處稷山縣最南端,南靠巍巍稷王山,是后稷教民稼穡之處,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該鄉下轄19個行政村,人口5.3萬人,地域面積1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萬畝,是稷山縣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之一,也是全縣脫貧攻堅重點鄉鎮。
近年來,太陽鄉按照縣委“一產提品質創品牌”的部署要求,結合本鄉實際情況,不斷加大調整產業結構力度,初步形成了“南藥材北林果”的特色農業發展格局。稷王山沿坡一帶的中藥材、花椒、核桃、山楂、小米等特色農業產業,呈現出品質優、品牌亮、潛力大、發展快、效益好的良好態勢,為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提供了重要的產業支撐。
發展產業需要勞力,對于一些因病致貧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的貧困戶來說,從事種植產業存在著困難。太陽鄉黨委、政府以及各駐村幫扶工作隊因戶施策,精準幫扶,積極尋找適合每一名貧困戶的脫貧辦法。
廟岔村村民王春嶺就是其中一個典型。
王春嶺今年65歲,因病做了股骨頭置換手術后,不得不告別所有重體力勞動。“但是父母需要贍養,兒女需要照顧,為治病家里還欠下了巨額債務。”他說。
背負著生活的重擔,手術后的幾年里,王春嶺拖著虛弱的身體,種過田,養過羊,但缺乏資金和技術,也沒有經驗,不僅沒有賺下錢,反而一步步滑向了貧困的深淵。2015年,王春嶺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稷山縣委書記廉廣鋒在廟岔村下農田、訪農戶、拉家常時,得知了王春嶺家的實際情況,主動將他列為幫扶對象。
在廉廣鋒的幫助下,王春嶺順利從銀行獲得3萬元貸款,發揮自己養羊的優勢和長處,自力更生奔小康。
同時,縣農業、畜牧等相關單位和鄉政府給他提供了養殖、防疫和場地等一系列幫助。感動不已的王春嶺買羊羔、搭羊舍、學技術、闖市場,大干加巧干,在2017年,與村里所有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一起摘掉了貧困帽子。
經過幾年的辛苦經營,王春嶺不僅徹底擺脫了貧困,還成為遠近聞名的養羊能手,僅每年出售羔羊就收入10萬元。由于他善于接受新事物,潛心鉆研養殖技術,在羊群生長的每個階段,無論飼料配比、衛生防疫,還是市場預測、科學經營,他都力求精益求精。
“是精準幫扶的好政策讓我過上了今天的好日子。”王春嶺說,個人致富不算富,帶領大伙共同富裕才是正道。
在王春嶺的帶動、幫助下,全村大部分貧困戶都開始養羊,2019年全村實現全面脫貧。
今年,在縣、鄉、村及駐村幫扶工作隊的積極協調下,廟岔村建設了可養500只羊的養殖基地,由縣扶貧辦出資68萬元,養殖大戶王春嶺牽頭,組織全村19戶貧困戶抱團養羊。
“養殖基地建設現在正在加緊施工,預計10月底建成投入使用。這個基地建成后,每年至少可為每戶貧困戶分紅2000元,很好地鞏固脫貧成果。”太陽鄉黨委書記韓張斌說。
因地制宜
研學游帶火了小山村
在精準幫扶政策的激勵下,太陽鄉各村紛紛行動,依托各自優勢發展起各類產業。
石佛溝村利用舊村優越的自然環境及有紅色革命歷史的優勢,打造了研學游基地,不但為周邊的中小學生了解紅色革命史提供了一個好去處,還給村里的貧困戶帶來了就業機會。
“我在這兒住了30年,原來石佛溝信息閉塞,交通不便,村里年輕人不好找對象,上世紀80年代,村里就開始規劃整村搬遷。”石佛溝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王青虎介紹,新村村址離舊村只有二三百米,但地勢較高。村里有90多戶313口人,從2010年著手搬遷,但因為種種原因,直到2014年才搬遷完畢。
整村搬遷完成后,舊村就成了廢棄村,一直閑置。
2014年,稷山縣農業農村局與石佛溝村結成了幫扶對子。在駐村幫扶工作隊和鄉、村干部的集思廣益下,石佛溝村一方面鼓勵貧困戶種植藥材,一方面幫貧困戶勞務輸出,使得石佛溝村貧困戶在2016年全部脫貧。
脫貧不是最終目的,讓貧困戶越來越富才是王道。從2015年開始,駐村幫扶工作隊和鄉、村干部就把目光放在了舊村址,開始規劃采摘園項目。
“脫貧是遲早的事,只要大家的心往一處使,每一戶貧困戶都能脫貧,但脫貧后怎么才能不返貧,是大家一直在考慮的問題。”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韓紅亮說,必須有個長久產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在這個問題上,大家的最后決定是,石佛溝村可以因地制宜發展研學游。
2018年,石佛溝研學基地完成了構思,有了整體規劃圖紙。2019年,在國家扶貧資金、稷山縣農業農村局駐村項目資金和社會資金支持下,共投資300多萬元的石佛溝研學基地投入建設。
今年“五一”,研學基地開始試運營。體驗小石磨磨面、農耕文化、農家樂,做陶藝、采摘、垂釣……吸引了一撥又一撥的城里人前來。
“原來這里很封閉,外人很少來。但今年‘五一’期間,一天能來三四百人,國慶中秋‘雙節’期間,體驗的人更多,到現在已經超過1萬人了,還有臨汾那邊的中小學生研學團隊。”10月初記者采訪時,石佛溝研學基地負責人黃華芳高興地說。
研學基地的運營,不僅帶火了曾經冷清的小山村,更給這里的貧困戶帶來了就業機會。
建檔立卡貧困戶馬抄師就成了基地的一名保潔員。
馬抄師今年78歲,身體硬朗,和47歲的智障兒子相依為命,經濟來源是種植藥材和莊稼。家里的開銷主要是兒子的藥物,兒子每天要定時定量喝藥,才能穩定病情。
“我們家現在是低保戶,每月有低保金。我在研學基地打掃衛生,一個月600元。活不重,主要掃研學游上面的3個院子和槐樹下面一段路。有研學團隊過來了,我在這兒做保潔;沒有研學團隊來的時候,平時活干完我就干地里活了,現在村里可熱鬧呢,跟城里一樣。”馬抄師高興地說,兒子病情穩定的時候,他還能去附近村子打短工呢,家里在2016年就脫貧了。
旁邊有人給老人算了一筆賬,老人家里一年的收入已有2萬多元。
韓張斌介紹,研學游項目,不僅鞏固了脫貧成果,還帶動了周邊群眾就業,帶動了整個稷王山沿線百姓農副產品的銷售。一業興,帶動百業興。“村里計劃把整個舊村子都開發出來,所有廢棄窯洞重新利用,不斷豐富研學游的項目。”韓張斌說。
精準幫扶
貧困戶笑得更加歡暢
走進劉家坪村黨建活動室,室內的一屋子板面便映入眼簾,原來是劉家坪村歷年的脫貧工作展示。
劉家坪村村委會主任趙青云介紹,這些都是稷山縣財政局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王建保剛剛制作出來的。駐村工作隊積極引導貧困戶發展主導產業,并根據每個貧困戶的情況,因戶因人施策,對每戶給予了不同的重點幫扶。
與產業扶貧、外出就業幫扶不同,貧困戶史寶虎選擇了自主創業。
史寶虎今年65歲,家有3口人,老伴患有腦梗,常年需要服藥,孫女今年16歲,在縣城上學。2014年,他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我以前就有縛笤帚的手藝,但縛得不好看,沒法賣。家里負擔也重,還有債務,我也沒資金投資,買不來原料,因為買一次原料就要買夠一年的量。”史寶虎說,原料主要是帶穗的高粱稈、麻繩、細鐵絲,備夠一年的材料得6000元。
幫扶隊來了后,給他送來了產業扶貧資金,同時他向村里的老手藝人學習,提高自己的笤帚制作水平。他縛的笤帚比以前好看也結實多了,“水平提高后,賣的價高了,收益就高了。”說到這里,史寶虎黝黑的臉龐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2015年開始,史寶虎的笤帚慢慢打開了銷路。“主要銷往聞喜的玻璃廠、學校和五交化門市部。對方打電話我就去送貨,學校是一學期送一次,五交化門市部、玻璃廠需要了就打電話,一年能賣2000把左右,純收入1萬多元。”史寶虎說。
制作笤帚只是史寶虎農閑時的副業,他家還有十幾畝地,種著藥材和玉米,家里還有低保金,一家人一年的收入已達4萬元。
2016年史寶虎家脫貧了。從以前的6000元都拿不出來,到現在的一年收入4萬元,史寶虎家的收入直線上升,扶貧改變了史寶虎家的命運。
而受益者絕不僅僅是史寶虎一家,通過精準幫扶,劉家坪村的50戶貧困戶在2019年全部脫貧。
貧困戶雖然脫貧了,但鄉、村、駐村工作隊的幫扶工作仍在繼續。
劉家坪村海拔600多米,非常適合種植農作物。去年村里種了150畝蘋果、40多畝小米,還有山楂、花椒,今年開始推廣一些成熟的農產品。
為了讓農作物有個更好的生長環境,村里在旱地實施了滴灌工程,保證了耕地產出,為老百姓農業調產奠定了基礎。
“下一步,我們將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上下功夫,做文章,讓貧困村村容更美、產業更旺,貧困戶得到持久增收,笑得更加歡暢。”韓張斌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