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0-10-09

▲絳縣人民醫院駐山底坡村第一書記徐森和村干部在查看柴胡的生長情況。 裴旭薇 攝
山底坡村,是一個位于絳縣橫水鎮的窮山村,這里的村民大多是多年前逃荒來到當地的山東和河南人,他們在位于中條山絳縣和聞喜縣交界的山坡上打窯洞扎下根,分布在東坡、西坡、楊家嶺3個自然村。村里水資源匱乏,自然條件惡劣,全村116戶492口人,有41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常年在外打工140余人,留下的村民中老弱病殘的占20%。全村國土面積4200畝,其中耕地面積2200畝、退耕還林558畝,常年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十年九旱、靠天吃飯,幾乎沒有任何發展的希望。
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徹底改變了這個窮山坡的面貌。在縣、鎮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領導下,2017年4月,絳縣人民醫院對山底坡村實行駐村幫扶,推動該村完成了易地搬遷,引導村民因地制宜種植連翹、柴胡等中藥材,支持村民發展養殖業,并引進了投資6000萬元的大象集團養殖項目,讓村民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幾年下來,貧困戶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更難能可貴的是,有了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有了幫扶工作隊的支持,村民們對未來的發展信心十足,也更有了精氣神兒。
三年啃下搬遷“硬骨頭”
“現在的變化非常大,感謝黨的好政策!”自從搬遷到集中安置點后,山底坡村貧困戶王福家總是這樣感慨,“以前的窯洞很破舊,一家幾口擠在窯洞里,現在好多了,有專門的廚房,自己有自己的臥室,真是做夢都沒想到!”王福家一家共有八口人,平日里,兩個兒子和兒媳都外出打工,他們老兩口和兩個小孫子生活在兩間破舊的窯洞里,吃飯和睡覺的地方不分開,家里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在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扶持下,王福家一家獲得搬遷補償款20萬元,住進了108平方米的單元房,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曾經,山底坡村居住條件差,郵電、通信、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極差,村民吃水只能依靠雨水,每逢下雨下雪就通行不便,而且存在窯洞塌陷的隱患。對此,只有通過易地搬遷安置,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其落后的生活條件,拓寬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道路。
“村民們大多不愿意離開故土,靠山吃山的思想比較嚴重,特別是一些特困戶、五保戶、老弱病殘戶擔心以后的生計問題,所以不太愿意搬遷。”山底坡村曾經的第一書記、絳縣人民醫院黨支部書記任忠良告訴記者,易地搬遷是塊難啃的“硬骨頭”,每家每戶的情況都不一樣,村民一開始持懷疑態度,看不到錢就不搬遷。于是,幫扶工作隊和村干部通過開會、走訪、入戶等方式,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挨家挨戶地講解扶貧政策,了解他們的搬遷意愿和困難,多方聯系協調,為每家每戶制訂搬遷方案,山上山下地不知道跑了多少趟。面對個別群眾的不理解和不支持,工作隊也耐心地做好解釋工作,幫助他們尋找合適的搬遷地點,順利實現了山底坡村的整體搬遷。
從2017年4月駐村開始到今年3月,任忠良在村里一待就是3年,這讓作為醫生的他感受到了基層工作的艱辛。最累的時候,他和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的董紅軍兩個人一邊打吊瓶,一邊工作。然而讓他心痛的是,今年8月,患有擴心病的董紅軍因為勞累過度倒在了工作崗位上,再也沒起來。
在鎮村干部和幫扶工作隊的努力下,山底坡村享受易地搬遷政策的116戶468人中,集中安置22戶并全部入住,分散安置64戶,投靠親友30戶,所有搬遷戶已經分6批完成了驗收。
貧困村栽下“搖錢樹”
9月28日,記者在山底坡村的山上見到了正在忙著收柴胡的村民靳鐵套。2018年年初,他在工作隊的號召下,通過承包土地的方式,栽植了柴胡和連翹共46畝中藥材,其中,柴胡今年已初見成效。按照今年柴胡每公斤13元左右、連翹每公斤15元左右的市場行情,到后年,只要管理到位,他家的46畝中藥材便可收入12萬余元。而在2018年之前,他家的20多畝地全種的是小麥和玉米。
“旱地都是靠天吃飯,產量低,年景最好的時候,每畝地收獲小麥150公斤,玉米250公斤,除去投資,一年下來幾乎沒啥收成。”靳鐵套說,中藥材耐旱、好管理,效益也更好,真是“搖錢樹”。說起自家未來的發展,他滿懷憧憬。
任忠良告訴記者,過去,山底坡村村民有在山上種藥材的傳統,但都是零散種植,不成規模,品質也不高;沒有市場,也賣不上好價錢。“山上的地都是旱地,而中藥材恰恰比較耐旱;村里大都是老年人,種植中藥材也不會特別費力,而且連翹的生長周期長達70年,祖祖輩輩都將會受益。”在對當地的種植基礎和自然條件進行充分考察后,幫扶工作隊成員和縣、鎮兩級政府、村“兩委”共同敲定山底坡村發展中藥材產業,在實現貧困戶居住環境整體改善的同時,找到全村致富的源頭活水。
在引導村民種植中藥材的過程中,絳縣人民醫院作為幫扶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該院幫扶工作隊實地考察中藥材苗木品種、藥效和市場,最終選擇了適合山底坡村的連翹、柴胡、黃芩等中藥材的品種,并通過宣傳和做思想工作,鼓勵更多的村民科學栽植中藥材,并多方聯系,幫助村民擴大銷路。同時,在工作隊的幫助下,該村還成立了中藥材種植合作社,流轉土地約100畝,種植1萬余苗連翹樹,這些連翹今年已經開花結果。該村還舉辦了連翹種植管理培訓班,每戶發放教科書兩冊,推進村民變股民,資產變股金,勞力變工資,實現村民在家門口致富,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現任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徐森對中藥材很感興趣,在校時就考取了“職業藥師”證。他生在農村,如今又選擇回到農村,并立志接好“第一書記”的接力棒,把青春奉獻給扶貧事業。
如今,山底坡村共種植連翹1000余畝、柴胡500余畝、黃芩200余畝,中藥材種植面積占全村耕地面積的一半以上,既綠化了山坡,又增加了收入。今年,初見成效的中藥材產業將給全村種植戶帶來近100萬元的收入。
信心也是生產力
時隔5年,今年64歲的貧困戶王慶云選擇重新從事養殖業,他花9萬多元從聞喜縣買了66只羔羊,按照他的計劃,現有的羊今年年底能賣3萬元,通過繁殖和買小羊羔,3年后,他的養殖規模會擴大到1500只羊,這樣下來,每年的收入將在10萬元左右。
王慶云家庭是山底坡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他有一個80多歲的母親常年臥床,還有一個60多歲的智障弟弟多年一直跟隨他,妻子患病每月需要300多元的醫藥費。一大家子只有他一個勞動力,盡管生活很辛苦,但他仍然想要通過努力勞動來改善全家的生活,用他的話說就是:“政府這么好的政策幫咱們,咱也要自力更生,不能總給政府添麻煩。”他告訴記者,5年前,自己曾經在山上放過羊,但由于感染了羊疫病,100多只羊幾乎全得病死了。當時,他的父親生病沒人照顧,無奈之下,他只好把剩下的羊賣了回家照顧父親。
這一次,王慶云是下了決心要過上好日子。他告訴記者,買羊的錢有將近8萬元都是從親戚那里借的。這幾年,他通過找別的養殖戶咨詢、上網學技術等方式,一直在學習養殖技術,加上自己有一些經驗,他覺得,養羊能掙錢的把握還是比較大的。最關鍵的是,村里的幫扶工作隊給他們提供了專門的場地和小額貼息貸款,而且會幫他聯系畜牧專家,在養殖技術方面給予專業指導,這無疑增加了他通過發展養殖業實現脫貧的底氣和信心。
在山底坡村,像王慶云這樣從事養殖業的還有7戶。對于有養殖意向的貧困戶,幫扶工作隊忙前忙后幫助他們跑手續,申請小額貼息貸款,對他們進行養殖技術培訓,真正讓他們通過自己的雙手實現脫貧,切實增強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做到“志、智”雙扶。
在絳縣人民醫院的幫扶下,山底坡村的貧困戶家庭收入從2014年的2000元增加到2019年的5000元左右,該村也于2018年10月底整村脫貧,群眾滿意度達到95%以上。除此之外,該院發揮自身優勢,每年組織一次大型義診,帶著醫療設備、醫護人員來到山底坡村,為村民進行免費體檢,并為村里7個村民聯系醫院和專家,實施了膝關節置換術……徐森告訴記者,他和扶貧工作隊將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脫貧路上絕不讓一個老鄉掉隊”的莊嚴承諾,為貧困村帶來致富的新氣象、新希望。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