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縣域>

讓“豐收之水”暢流后土大地

——萬榮縣實施水利建設推動全面小康紀實

來源:發(fā)布者:時間:2020-09-28

記者 韓維元 通訊員 馬逢春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曾經寧給一口饃、不舍一口水,如今引水上旱塬、萬榮變江南”。兩段萬榮老百姓的順口溜,不僅生動反映了當地群眾生活生產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更折射出萬榮脫貧攻堅和實現全面小康的質量和成色。

“十三五”以來,萬榮縣立足缺水少水的縣情實際,連年持續(xù)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從吃水保障、農田灌溉、生態(tài)修復多方面入手,編織起一張支撐和保障全面小康的“大水網”。

以水為基

破解貧困“瓶頸”

在萬泉鄉(xiāng)北澗村,記者在一座蔬菜大棚里看到,噴灌水猶如蒙蒙細雨,潤澤著綠油油的蔬菜。

該村貧困戶陳力國介紹,蔬菜大棚實現了水肥一體化灌溉,采用微噴設施,省水、省工又省時,土地不板結,菜還鮮嫩。

北澗村共有耕地面積976畝,全村原有灌溉機井兩眼,出水量在每小時35立方米左右,要輻射700畝的灌溉面積,根本無法保障農作物的正常灌溉,長期以來農業(yè)生產只能“靠天吃飯”,農業(yè)灌溉成為該村脫貧的最大“瓶頸”。

2018年,該村實施了貧困村灌溉擴面工程。新建微噴蔬菜大棚50畝,鋪設輸水管道4730米并配套建筑物72座。該村村委會主任陳雙翼說,灌溉擴面工程的實施,可新增灌溉面積726畝,實現水澆地全覆蓋,大大緩解了農民澆地的困擾,有效保障了全村農業(yè)增產、農民增收,村里一舉甩掉“貧困村”的帽子。

高效節(jié)水灌溉項目也讓皇甫鄉(xiāng)陳閆村孫先鋒受益匪淺。孫先鋒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自從今年有了黃灌水澆果樹,一畝地每年澆4水,1次80立方米,比用井灌水節(jié)省350元左右。今年他家種植了16畝果樹地,僅澆地就省了5000多元,而且蘋果產量提高了一倍,品質也好了很多。

以水為基,打牢脫貧攻堅的硬支撐。脫貧攻堅開展伊始,該縣就確定了明確的扶貧路徑。近年來,萬榮縣先后投入2.8億元,實施北趙引黃等四大水利工程,扎實推進農田灌溉擴面,全縣水澆地達到82萬畝。其中,65個貧困村水澆地由11.8萬畝增加到18.2萬畝,貧困群眾人均2.3畝水澆地。按照“井渠路田林電管房”八配套標準,累計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45.3萬畝,正在實施13.8萬畝,大幅提升了農業(yè)生產的基礎條件。

萬榮之困在于水,脫貧之匙也在于水。可以說,解決了水的問題,就破解了貧困的最大“瓶頸”。萬榮縣通過大興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改善了群眾灌溉條件,為鄉(xiāng)村振興、農民豐收提供了強有力的“水支撐”。

建管并舉

確保吃水安全

農村飲水安全,是民之大計,也是萬榮強化水安全、提升水保障的發(fā)力重點。

萬榮縣農村供水管理站于2017年成立,下設通化、西村、高村等9個集中供水站,覆蓋10個鄉(xiāng)鎮(zhèn)126個村,保障4.5萬戶20萬人飲水安全,如此龐大的系統(tǒng),如何有效管理尤為關鍵。該縣采取定職責、定產權、定水價、定補貼、促連通的“四定一促”辦法,組建了專業(yè)化管理和檢修隊伍,通過水源地改造、管網延伸擴大供水范圍等措施,實現全天候安全供水,確保農村飲水安全發(fā)揮長期效益。

2018年,萬榮縣成功承辦了全省脫貧攻堅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與管理工作現場推進會,在萬榮水利史上畫下了濃重一筆。

近年來,該縣累計投入1億元,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54處,其中千噸萬人以上農村飲水安全工程6處。實現了水質、水量、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證率四項指標全面達標,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9%。

在工程建設中,該縣堅持把質量放在首位,按照確保項目進度、確保工程質量、確保群眾受益的“三確保”目標,每個項目村都成立了工程領導組、質量監(jiān)督組、理財組和協調組,確保工程實施全過程“有人理事”。

通過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萬榮農村老百姓用水更加方便快捷,用水成本普遍降低,安全飲水問題得到了根本解決,群眾吃水用水的滿意度、幸福感和獲得感顯著提高。

生態(tài)修復

守護綠水青山

東登孤峰山,西望黃汾水。守得綠水青山,就守護了這片金山銀山。

孤峰山海拔1411米,是全國最大的獨體山。過去因干旱缺水,生態(tài)環(huán)境逐年堪憂。民間流傳“要想把黃河水引上山,除非柏葉落了柳葉圓”。

2016年,該縣投資4216萬元,依托北趙引黃工程,實施孤峰山生態(tài)修復提水工程和節(jié)水灌溉工程,在山頂修建調蓄池,有效改善了山上2萬余畝林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讓山下1萬畝荒地變成沃土良田,大大改善了當地的農業(yè)生產生活條件,為山區(qū)貧困群眾的產業(yè)發(fā)展注入生態(tài)活力。如今,一座山澗流水、林木蒼翠的綠水青山正矗立在河東大地,曾經只能在故事中聽說的“雙泉流碧”“孤峰涌翠”“法云遠眺”等生態(tài)美景也變成了現實。

黃河水“流”上了孤峰山。隨著孤峰山生態(tài)修復工程的順利實施,山體周邊鄉(xiāng)村的旅游產業(yè)也實現全面升級,形成了以“袁家村杏花節(jié)”“澗溝古村落”“橋頭滑雪場”和“三益園研學”為主題的環(huán)孤峰山旅游圈,周邊群眾成為最直接的受益群體。

隨著孤峰山生態(tài)的修復,圍繞孤峰山丘陵坡地種植的蘋果、黃金梨等名優(yōu)老品種在水利的保障下,品質、產量有了新提升,因旅游業(yè)而興起的采摘、農耕旅游、休閑農業(yè)等新生業(yè)態(tài)也逐漸興起,沿孤峰山形成的旅游點在綠水青山的映襯中更加彰顯魅力。

在汾河入黃口,該縣實施了入黃口生態(tài)景觀公園、汾河入黃口生態(tài)景觀及修復保護兩大工程。剛剛完成建設的入黃口濕地公園內,300畝護岸林,500畝水源涵養(yǎng)林,1200余畝巨菌草,一派綠意盎然。汾河入黃口生態(tài)景觀及修復保護工程也將于今年11月開工建設,項目實施后,將有效提高水體水質,進一步改善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

如今的萬榮大地,曾經一塊塊“旱疙瘩”變成了綠油油的“致富田”,老百姓種地灌溉有保障,城鄉(xiāng)45萬人共飲一渠清水。正如該縣縣委書記杜中偉所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要讓“豐收之水”暢流在后土大地,讓萬榮老百姓闊步走在幸福小康的大道上。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