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拒絕餐飲浪費”系列報道之共鳴篇】“光盤”貴在躬行

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0-08-18

□記者 范楚喬 趙茜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優良傳統,小到個人、家庭,大到單位、國家,要想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勤儉”二字。

“生活條件變好,并不是浪費糧食的理由。”“我也不是故意浪費,但剩菜打包拿回家后也會被倒掉。”“現在的餐飲浪費現象確實比較普遍,應該加大宣傳和引導力度。”……針對餐飲浪費行為,記者在市區進行了走訪調查,了解市民對此問題的看法。

市區一家火鍋店的工作人員在介紹該店張貼的“光盤行動”宣傳標語  范楚喬 攝

不良風氣需扭轉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記者發現,接受采訪的大部分中老年人對糧食存有敬畏之心,看到浪費一點食物都會覺得可惜,多年來一直保持著節儉用餐的良好習慣。

而相當一部分年輕人表示,自出生后就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在家吃飯、在外點餐時基本看心情,無意間就造成食物浪費。雖然他們也明白浪費是一種不好的行為,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存在。

80后市民張麗麗說:“常聽爺爺奶奶講他們以前過的苦日子,吃不上白面,只好每天吃玉米面窩頭、紅薯等。后來雖然生活條件好了,老人們還是保持著節儉的習慣,經常用一碗不加菜的白面條或一盤涼菜就饃,就解決了一頓飯。”

在爺爺奶奶的影響下,張麗麗也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她說,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提升,大部分家庭也比以前富裕許多。玉米面窩頭、紅薯、高粱面等雜糧,由當年的不得不吃,變成了人們追求健康、偶爾換口味吃的食物。

“現在,人們對食物的營養、口感等有較多的要求,在吃上面越來越講究,可浪費的情況也變多了。但是,生活條件變好,并不是浪費糧食的理由。吃飽吃好吃健康,并不代表要菜品多、剩菜多。”張麗麗說,應該進行廣泛引導和宣傳,讓全民都養成節儉的習慣。

去年夏天,市民賈先生為家中一位長輩辦了喪事。雖然酒席費用超支在他預料之內,但酒席上的剩菜被倒掉時,還是讓人感覺可惜。

賈先生說,其實他想過辦自助餐式的酒席,大家吃多少拿多少,不夠再用半成品現做。但這個想法他自己都覺得實施不了,怕別人說小氣、摳門。如果節儉的社會風氣再濃一些,大家的節約意識再強一些,采用一些更好的節約辦法,紅白事酒席費用也就能減少許多。

“現在的年輕人沒有挨過餓、受過苦,不明白糧食的重要性和珍貴性。”老黨員徐鵬高說,平日里時常會看到一些年輕人吃飯大手大腳,有人勸說時還不以為意,認為家大業大,浪費點沒啥。殊不知,每人浪費一粒米飯、一根面條,累積起來,浪費的糧食就多了。

他認為,應該盡快制止、糾正浪費糧食的不良社會風氣,加強宣傳教育,強化監管。“我們老黨員也要從自身做起,言傳身教,教育好子孫后代。同時,還要發揮余熱,協助社區開展‘拒絕餐飲浪費’的宣傳和監督工作。”徐鵬高說。

節約習慣要養成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我國,3歲孩童都會背這句古詩。但現在,要真正做到珍惜每一粒米、每一顆糧并不容易。不僅宴席、聚餐時的餐飲浪費需要引起重視,而且家庭、個人就餐時也應該有意識地減少浪費。

8月16日,記者在市區一家面館走訪時,碰巧遇到一名年輕女顧客剛吃了一小部分面條,就前往服務臺結賬準備離開。記者在店外詢問后得知,該顧客覺得店家做的面不合口味,面條也偏硬,害怕吃完后不好消化。又因她需要外出辦事,不能打包帶走,只好將面留下。

“我也不是故意浪費,但剩菜打包拿回家后也會被倒掉。所以,除非剩的菜品很多,一般就不打包帶走了。”該顧客說。

和這名顧客一樣,對食物浪費感到無奈的,還有市民張女士。

因工作地點離家較遠,張女士一般中午不回家,晚飯便會不自覺地做很多菜。她說,家庭就餐也會經常造成浪費。做飯時做多了剩下沒人吃,做少了又不夠吃。權衡之下,總想著多出來總比不夠吃強,所以經常有剩飯剩菜。即便放進冰箱中,第二天也想不起來吃,或者沒人愿意吃,最后只好倒掉。

家住錦繡花城小區的楊女士對此也感觸頗深,她說:“家里人起床時間不統一,晚起的人又不愿意吃剩菜剩飯,所以飯就浪費了。有時候做飯的量把握不住,做多了也容易浪費。”

不過,楊女士在摸索中逐漸總結出了做飯的經驗。她說,做飯時要對每名家庭成員的飯量心中有數,提前把握好量。同時,她發現,用餐盤進行分餐,不但衛生健康,而且還能促使家人加入“光盤行動”,避免食物浪費。

“大家都覺得浪費不好,但是卻不去想辦法解決。其實,辦法總比困難多,如果每個家庭、每個人都能行動起來,肯定會有效制止餐飲浪費行為。”楊女士說。

厲行節約靠自覺

8月17日中午,在市區銀湖飯店一樓卡座,記者看到,有三三兩兩或四五人一桌的散客就餐時,服務員會根據用餐人數,提醒客人適量點餐。

當天中午就餐時間,市民李先生和其余4名家人,選擇了79.9元10道菜的套餐。用餐結束后,他主動向服務員要了打包袋,將剩余的幾塊燒餅打包帶走。“飯店這種做法值得點贊,這10道菜有甜有咸、葷素搭配,量也剛好,剩的餅子帶回去配個涼菜還能吃,挺實惠,還不浪費。”李先生說。

市民主動要求打包,避免糧食浪費,這是“拒絕餐飲浪費”的一個好現象。像李先生一樣,外出就餐時適量點餐、主動要求打包剩菜剩飯的人不少,但大量浪費飯菜的也有人在。

飯店店主薛先生說:“我覺得,制止餐飲浪費,自覺意識很重要。店家要提醒顧客適量點餐,并提供打包服務。顧客也要養成良好的文明就餐習慣,主動提出打包需求,將剩余菜品帶回家中食用,讓每一份食物都物有所值。”

人人知節儉,躬行踐履難。節約糧食看似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節,但卻是全民素質的體現,關乎國家糧食安全和生產方式轉變,也反映了一個國家國民的文明程度。

節儉是美德,奢侈是惡行。“光盤行動”,任重道遠。面對觸目驚心、令人痛心的餐飲浪費現象,每一名市民都應該自覺樹立節約意識,把意識轉化為實踐,用行動杜絕餐飲浪費行為,將勤儉節約的中華傳統美德傳承和發揚光大。

“‘拒絕餐飲浪費’,光做‘光盤俠’是不夠的。節儉是一種生活習慣,是做人的美好品德。我覺得,大家不光要養成文明的就餐習慣,時刻保持并踐行節約意識,還應該自覺行動起來,督促家人和朋友一起節約糧食,以節儉為榮,把厲行節約落到實處。”市民馮女士說。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