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

“芮城風度”看今朝

——芮城縣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側記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0-08-03

通訊員 曹 飛

芮城縣地處山西省最南端,晉、陜、豫三省交界處,北依條山,南臨黃河,雙陽之地。

過去,芮城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飽受山河阻隔困擾,經濟發展相對滯后。

如今,芮城踐行新發展理念,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引領,依托境內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和底蘊深厚的文化歷史,為子孫后代打造永不枯竭的“金山銀山”,作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有益探索,蹚出了一條轉型發展新路徑。

構建機制

綜合治理

“全域旅游”能否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是否有一套科學合理、執行力強的現代綜合治理體系。

芮城縣旅游資源豐富,具備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芮城現有4A級景區3個,3A級景區1個;各類古遺址100余處;各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5處,其中國保單位12處。

依托優質的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優勢,芮城縣委、縣政府早在“十二五”時期就將文化旅游發展列為“五大戰略重點”和“六大生態工程”之一,作為縣域經濟“四梁八柱”(新興工業、清潔能源、現代農業和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撐,當作“一把手”工程。

2016年以來,芮城先后統籌旅游發展專項資金投入近4億元,通過設立旅游工作領導組、旅游聯席會議制度、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辦公室,以黨政統籌、部門聯動,實行領導包聯責任制落實工作職責,形成縣—鄉鎮(社區服務中心)—村(景)—企“四級聯動”、齊抓共管、共建共享的體制機制,實現從景區到全域、從觀光到休閑、從規模到質量、從存量到增量的高效轉變,構建“山河聯動,以文興旅”的產業新格局,探索出獨具特色的“五域模式”——打通空間域、拓展產業域、升級服務域、強化管理域、壯大市場域,全面推動文化旅游發展融入社會經濟發展全局。

科學規劃

引領發展

按照《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實施方案》總體要求,芮城牢牢樹立“生態固本,業態增效”的綠色發展理念,把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美化綠化、遺產保護等作為一切發展的前提,“一張藍圖繪到底”,重點構建縣域經濟“四梁八柱”。明確創建工作目標、任務時序、重點工程、保障措施,壓實各單位重點任務分工及進度安排,圍繞體制機制、政策保障、公共服務、供給體系、秩序與安全、資源與環境、品牌影響,以及創新示范八大層面,落實定項、定時、定點、定人、定額、定標“六定”措施,將全域旅游發展與生態文明、城鄉建設、交通規劃、土地利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專項規劃進行深度融合,推動意識共合、資源整合、體制統合、產業融合,把芮城當作一個大景區來規劃建設,構建“打通空間域、拓展產業域、升級服務域、強化管理域、壯大市場域”的全域旅游創新發展體系,全面推動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各項工作的高效、有序開展。

朝著目標,芮城縣跑出了山西旅游的“芮城速度”:2019年全年接待游客700余萬人次,旅游總收入62.9億元,同比增長17.8%。

旅游業的帶動作用,給芮城帶來“創建全域旅游”的巨大信心。按照《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分工日常督查考核細則》《年度全域旅游工作任務分解表》等考核文件,縣文旅、農業農村、扶貧等部門將全域旅游創建工作與美麗鄉村、脫貧攻堅及鄉村振興相結合,打造“現代農業+美麗鄉村+全域旅游+脫貧攻堅”模式,推動鄉村振興與全域旅游融合,合力打造了“世杰康養”“黃河人家”“中條人家”等一批鄉村旅游、民宿、康養等新業態示范點。

作為山西省“三大板塊”之黃河板塊的芮城段,修建全長93.4公里的“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學習借鑒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的經驗,先后整合涉農資金7000萬元,重點整治沿黃公路兩側涉及的7個鄉鎮、24個行政村,高標準建設9個美麗宜居示范村,堅持“清、拆、改、種、建”五字方針,突出“外在美”和“內在美”相結合,示范引領,梯次推進,拓展了全域旅游發展的新空間和新格局。

觀滴水可知滄海。在全域旅游的引領下,芮城縣的生態環境和城市面貌有了極大的改善和提升,共建共享已在芮城成為現實——

水更綠了。全縣水源地23項檢測指標衛生合格率全部達到100%,全縣10個鄉鎮的農村飲用水枯水期和豐水期水質衛生合格率均達到100%。

城更青了。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35.59%,城市綠化覆蓋率、綠地覆蓋率分別達到42.18%和37.47%,實現了城鄉一體、城景一體、村景一體的格局,打造處處都是旅游景觀的全域旅游風貌。

村更美了。通過重點整治“三環三沿,四治四無”,即環村、環景點、環城鄉接合部,沿路、沿溝、沿河,治亂、治垃圾、治污水、治農業面污染,無亂搭亂建亂占、無垃圾雜物亂堆亂放、無污水廢水亂排亂流、無農業生產廢棄物亂丟亂埋,實現了美麗鄉村全域、持續、高效的環境治理體系。

引入“活泉”

激發活力

發展全域旅游,把城市打造成一個大景區、大花園,必然要投入巨額資金。錢從哪來?“政府勒緊褲腰帶,市民過上緊日子”不是長久之計。芮城縣的領導清醒地認識到,專業的事需要專業的人做,政府的任務是做好謀篇布局,做好服務管理,把具體產業交由專業公司,旅游業才能長久發展。于是,招商引資、項目建設被列為芮城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

芮城縣委書記張建軍說:“我們旨在強化市場運作,進一步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增強發展動力。放手把景區的開發運營交給市場和企業,培育壯大各類市場主體,支持民間資本依法采取多種形式,合理開發、可持續利用旅游資源。”

為了讓企業看到未來客流前景,芮城縣大力改善交通設施:圍繞縣、鄉、村公路提質改造,城市公交、城市出租行業新能源改造,路域環境治理三方面,先后投資14894.9萬元,完成了238.33公里的農村公路提質改造和126公里的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

截至2019年年底,全縣公路通車里程總計達1358.38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022公里,國道70.368公里,省道61.138公里,縣道248.249公里,鄉道514.431公里,村道433.374公里,專用公路5.806公里;抵達3A級以上旅游景區、連接核心旅游景區道路、主要鄉村旅游點均達到3級以上公路標準,形成了網絡完善、銜接合理、“四橫二十一縱”的方便快捷交通運輸網絡,基本實現了鄉鄉循環、村村互通的交通現代化目標。2019年8月23日,運寶高速公路黃河大橋正式通車,這對芮城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為了招到商、招好商,芮城縣摸索出自己的一套辦法:按照“政府引導、部門聯動、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思路,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全力打造精品文化旅游景區,努力推動文化旅游產業加快發展、跨越發展。積極開展旅游招商引資,成功吸引山西恒圣通集團、聞喜天王臺集團、萬科集團、天津惠陽集團等投資8億元,建設了大禹渡、圣天湖、廣仁王廟、芮城大酒店、百梯山、九峰山等一大批精品旅游項目。

2019年,芮城縣投資3000余萬元,建設完成了西侯度圣火遺址公園“火的發現”“火的馴服”“火的禮儀”等基礎設施建設,2019年3月28日,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圣火采集儀式成功在西侯度圣火公園舉行,這進一步提升了西侯度在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的知名度。

產業融合

開拓創新

產業融合是未來發展方向,也是全域旅游發展的核心和關鍵。

芮城縣充分發揮“旅游+”功能,不斷培育新業態,提升發展新水平。依托蘋果、花椒、屯屯棗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引領印象風陵渡、田康思睿莊園、南衛萬畝循環農業示范園開展鄉村休閑旅游試點工程,相繼建成“一軸二帶八區十園十村”,實現“旅游+農業”科學布局;依托總投資36億元的光伏領跑技術基地和23億元的光伏二期工程,全面推進以“農林光互補”模式種植油牡丹,發展光伏旅游,實現“農光旅融合”“林光旅融合”,把沿山一帶打造成為新能源、新旅游、新農業、新業態融合發展示范區,實現“旅游+工業”融合共贏;依托圣天湖、西侯度、大禹渡等特色景區,大力發展體育運動休閑產業。圣天湖景區積極開展山地自行車、全民健康跑、全國釣魚大賽、橫渡黃河、龍舟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民間體育健身運動,實現“旅游+體育”齊頭并進;依托當地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地域特色,形成《朝元圖》、芮城麻片、永樂桃木劍、雅琴布藝、雅婷布扎等特色文創產品,實現“旅游+文創”相得益彰;依托永樂宮、九峰山、百梯山、印象風陵渡等旅游資源和產品,大力發展康養旅游,依托亞寶藥業,發展大健康產業,不斷拓展全域旅游內涵和外延,實現“旅游+康養”共同發展。

與此同時,在“五城同創”過程中,芮城縣積極引導群眾由旁觀者變成參與者,讓全域旅游深入人心,全社會參與共建共享,共同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實現人人享受全域旅游發展的成果,人人都是旅游形象,處處都是旅游環境。

打造品牌

樹立形象

2019年,芮城縣高起點、高標準編制《芮城文化旅游品牌營銷推廣全案》,以高站位、大視野樹立芮城文旅的品牌新形象——“大河仙境 風度芮城”,解決了一直以來芮城文化旅游形象定位不明的難題。

該主題融合大黃河地標,突出芮城特有的山河風光、康養風尚、研學風采、民俗風情和美食風味,凸顯古建藝風、永樂畫風、呂祖仙風和廉政清風,彰顯發展速度、創新態度、文化厚度和人情溫度等芮城元素,展現新時代改革奮進的芮城力量、生態文明的芮城價值,既氣勢恢宏,又朗朗上口,易于傳播,并引發游客的情感感召力。

在情感價值層面,傳播芮城精神、芮城力量、芮城價值,就是展示芮城風度;在傳播理念層面,結合芮城生態和文化兩大優勢,構建生態背景、文化場景、生活美景、時代圖景的芮城風度。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主流媒體與“兩微一抖”的融合傳播推廣,如今,“在芮城,做一個有風度的人”已成為當地群眾最前沿、最時髦的精神追求。

巍巍中條山,滔滔黃河水,共同孕育了山河壯麗、綠水青山的生態文化廊道。經過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洗禮,芮城,一個對黃河文明的形成作出重要貢獻的文化驛站,一座對國家生態安全、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的生態屏障、天下糧倉,古韻猶存,新潮又起,如今已成為黃河文化旅游帶一顆璀璨的明珠!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