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0-07-31
記者 陳永年

7月27日,山西林森玻璃有限公司新建的20萬平方米鋼化玻璃生產線投入運營。特約攝影 溫徐旺 攝
今年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之下,我市工業企業各項經濟指標一度下滑。
但,最美的陽光,總是在風雨之后。
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企業全面復工復產,眾多項目逐漸達產達效,工業經濟運行呈現積極向好態勢——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從3月開始由負轉正,連續4個月實現正增長。6月份,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5%,增速較5月份上升1個百分點,扭轉了當月增速連續兩個月走低的趨勢。
從年初的下行,到上半年的增長,我市工業走出了由負轉正、穩步回升的曲線。
工業指標“V”型反轉,提振經濟回暖信心
工業興則經濟興,工業強則區域強。作為全市工業的基本盤和主力軍,規上工業企業的表現,基本決定著運城工業的現狀和走向。
1月至6月,全市53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940.2億元,完成增加值191.2億元,同比增長1%,高于全國2.3個百分點,高于全省1.3個百分點。
1月至5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營收747.1億元,實現利稅32.2億元、利潤16.3億元。預計上半年全市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總量比重上升0.47個百分點,預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下降5%左右。
縱觀上半年工業經濟發展曲線,“V”型反轉明顯。上半年,全市企業紓困、復工復產等各項措施有效落實,推動全市工業生產穩步恢復,重點企業生產工序運轉加快,鋼鐵、煉焦等主導行業持續快速增長,帶動全市工業實現穩步回升。
進一步分析,可以梳理出推動運城工業穩步回升的“功臣”——
從群體來看,新增規上企業拉動強勁。101家新增規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9%,上拉全市規上工業3個百分點。
從三大門類看,制造業增長穩定。上半年,全市采礦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同比下降,制造業增長2%。
從行業來看,鋼鐵、煉焦業拉動作用明顯。35個行業大類中,有18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同比增長,增長面比一季度提高11.4個百分點。
從產品產量看,半數產品實現增長。重點監測的28種工業產品中,有14種產品產量實現增長,增長面為50%。其中,改裝汽車、粗鋼、原煤、鋼材、鑄鐵件、飼料、生鐵產量呈兩位數增長,增速在10.7%至43.4%之間。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
工業整體性由負轉正、穩步回升的背后,是無數人圍繞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自加壓力與勇擔使命。
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全市重點推動防控物資生產、生活必需品生產、營業收入10億元以上骨干企業三類企業優先復工復產,先后協調解決了兵娟制衣、際華三五三四無菌車間生產防護服租用、醫療企業和產品資格證辦理,恒昌榮熔噴布短缺、山焦鹽化資金困難等問題,保障了企業正常生產。積極引導幫助際華三五三四、兵娟制衣轉產防護服,疫情期間累計生產防護服41.9萬件。
為解決融資難題,協調金融機構為企業復工復產累計授信311億元,新增貸款41.2億元,稅務部門免征50余戶醫療機構增值稅1000萬元。協調有關單位為商場、超市、個體戶等減免租金、物業費1000萬余元。另外,為兵娟制衣轉產申請扶持資金1000萬元,為大運汽車申請銀行低息貸款。
為幫助企業走出困境,從2月25日起,全市還抽調1016名干部編成501個小組對1101戶企業(項目)開展精準幫扶,協調解決各類問題1426個。
為促進產銷銜接,工信部門組織產需對接會,簽訂了7個億元以上合作協議,為20余戶鋼鐵、陶瓷、水泥等建材企業與全市294家工地和項目單位牽線搭橋,達成協議金額10.9億元。同時,組織舉辦上下游企業對接會,大運汽車等骨干企業與當地30余家企業達成配套合作協議。
工業投資支撐有力,制度保障達產達效
今年上半年,全市上下堅持“項目為王”理念,緊盯“五抓一優一促”,認真落實“五個一”項目推進機制,推動固定資產投資穩定增長。
今年上半年,全市工業投資完成128.7億元,同比增長9.3%,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制造業投資82.7億元,增長12.6%。制造業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等主導行業投資增長較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投資完成43.1億元,同比增長34.8%。
為讓這些投資項目順利落地,盡快達產達效,我市實施了有針對性的調度制度和考核制度。
——重點項目實施月調度制度。出臺了《運城市工業技術改造三年專項行動2020年行動計劃》,建立了工業轉型項目儲備庫、建設庫、謀劃庫、達產達效庫“四庫”管理模式,將項目臺賬化、細致化,排定工期,定期調度。
——堅持進行一季一考核。制定了《工業竣工投產項目考核細則》,對各縣(市、區)、運城經開區竣工投產項目實行一季一考核、一季一排名,有力推動了項目達產達效。山西建龍130萬噸棒材、大運H153高端牽引車、同譽年產500萬只鋁合金輪轂二期擴建、大禹生物酶制劑等一批工業重點轉型升級項目投產試運行,助推全市工業高質量轉型發展。
新興動能快速成長,高質量轉型態勢明顯
疫情給工業經濟帶來較大的下行壓力,但一系列“危”中,都隱藏著“機”的苗頭。借助疫情倒逼,我市工業部分新興動能快速成長,高質量轉型態勢明顯。
今年上半年,全市高端裝備制造業同比增長22.8%,快于規上工業增速21.8個百分點;全市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7.1%,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8.9%。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42%。
只有蹚出來的新路,沒有等出來的輝煌。
半年來,我市不斷加大技改支持力度,積極組織企業申報省級技改資金,向省工信廳推薦了大運汽車、銘福鋼鐵等55個項目。其中,29個項目已通過專家評審,涉及扶持資金1.5億元。同時,修改了《運城市技術改造專項資金暫行管理辦法》,組織開展市級技改資金項目申報工作,從市技改資金中列支2000萬元,用于支持大運汽車技術改造。
在引導、推動企業技術創新上,我市更是不遺余力。
按照“統一組織、市縣協同、分層分類、幫扶互助”的原則,我市出臺了《運城市企業技術創新全覆蓋行動計劃》,確保運城工業企業創新活動走在全省前列。出臺了《建立縣級企業技術中心暫行辦法》,組織各縣(市、區)推薦符合條件的企業積極申報市級企業技術中心,進一步健全了國家省市縣四級企業技術中心體系建設。圍繞全市產業創新生態構建核心工作,持續推進產學研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推薦山西宇昕建材產業技術研究院為山西省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產學研新型研發機構(第一批),推薦山西省環保功能新材料聯合實驗室、山西省工業自動化產業技術研究院等5家單位為新型研發機構培育單位。
總體來看,上半年我市工業逐步克服疫情帶來的沖擊,總體平穩回升,實現小幅增長。下一步,在堅持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前提下,我市將狠抓各項政策舉措落實落地,大力發展新經濟,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加強產銷銜接,強化企業用工、原材料、資金等要素保障;延伸產品產業鏈,加大研發力度,提升市場競爭力。此外,還要落實好各項援企助企政策,穩住經濟基本盤,鞏固工業經濟穩步回升態勢。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