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0-07-17
近年來,非法集資、網絡傳銷等涉眾型犯罪高發頻發,也出現了一些標榜“高額回報、快速致富”等養老領域投資項目的騙局,讓不少老年人辛苦積攢的養老金血本無歸。
民政部日前聯合中國銀保監會、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專門發布四項風險提示,揭露涉老詐騙四大套路,推動老年人防詐騙意識和能力的提升。
【案例】
街上被拉去參觀養老公寓,投資20多萬元血本無歸
“我去外地在街上被人拉去參觀一家養老公寓。了解之后,覺得這個公寓條件不錯,服務很好,辦理會員能預定床位,入住了能打折,每年還能拿11%的利息。”某縣的張大爺把自己多年攢下來的20多萬元錢投了進去,還想著到時能住進養老公寓。
直到不久前,他才發現投的錢已經拿不回來了,養老機構、辦公樓也是人去樓空。
相信熟人老人投資養老山莊,積攢10萬元養老錢全沒了
2018年5月,市民羅大娘在熟人的帶領下,參加一個山莊舉行的老年活動。活動方表示,只要老人參與投資,不但可以入住山莊享受養老服務,還有高額利息,一年后本金利息一起返還。
老人說,當時根據該公司的宣傳,老人入會需要辦理會員卡,金額從2萬元起,到20萬元不等,利息從1800元到3萬元不等。她投資了10萬元,這是她一輩子省吃儉用的積蓄,也是她養老的錢。結果,到了半年領利息的時候,這個山莊卻聯系不上了,她的本金都要不回來。
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羅大娘才知道,和自己一樣被騙的老人還有很多,有的老人投資近百萬,也是血本無歸。
【現狀】
養老領域成非法集資“重災區”, 不少養老機構均未辦理許可證
據了解,自2017年以來,養老理財、養老產品銷售、網絡借貸、投資理財等領域已成為非法集資“重災區”。
據報道,某省2018年以來,全省公安機關依法偵破此類案件45起,涉案資金35億余元,打擊處理犯罪嫌疑人66人。目前,該省養老服務領域潛伏的風險依然很大。據不完全統計,該省涉及養老領域非公企業有327家。據公安機關大數據研判,有37家企業涉嫌非法集資,犯罪風險等級高。
記者發現,不少涉嫌非法集資的養老機構只在相關部門登記取得了營業執照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書,并未在民政部門辦理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證,屬于無證經營,按規定“不得以任何名義收取費用、收住老人”。但這類機構卻以“預定養老床位”名義,多年來收取會員數額不等的入住預定金,并承諾高額回報、享受優先優惠入住,涉嫌開展非法集資活動。
【套路】
發傳單送禮物接送參觀 看清這些非法集資手段
“涉嫌非法集資的養老機構派專人上街給老人發傳單、進社區送禮物、專車接送老人去現場參觀,而且都是以私下簽合同的形式進行,形式越來越隱蔽。剛辦理會員的老人都能順利拿到返利,但一旦資金鏈斷裂,問題爆發出來,受害者規模就很龐大了。”民政部門一位負責人介紹。
目前頻頻“爆雷”的養老領域涉嫌非法集資有以下幾種“套路”:
1.以提供“養老服務”名義吸收資金。明顯超過床位供給能力招攬會員,或者承諾還本付息,以辦理“貴賓卡”“會員卡”“預付卡”等名義,向會員收取高額會員費、保證金等;
2.以投資“養老項目”名義吸收資金,打著投資、加盟、入股養生養老基地、老年公寓等項目名義,承諾高額回報,非法吸收公眾資金;
3.以銷售“養老公寓”名義吸收資金;
4.以銷售“老年產品”等名義吸收資金。
【提醒】
4項風險提示 揭露涉老詐騙真相
為深入揭露涉老詐騙真相,民政部聯合中國銀保監會、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近日專門發布4項風險提示:
1.高額返利無法實現。所謂“返利”其實就是拆東墻補西墻。多數養老服務機構、企業不存在與其承諾回報相匹配的正當服務實體和收益,資金運轉難以持續維系,潛在風險很大。專家指出,“高回報”往往就是高風險的信號。
2.資金安全無法保障。“會員卡”“預付卡”等形式的預付資金由發起機構控制,未實施有效監管,存在轉移資金、卷款跑路的風險。2018年5月,養老產品“愛福家”資金鏈斷裂,公司負責人外逃,該公司非法吸納數萬名中老年群眾資金過百億元。
3.健康需求無法滿足。不少“保健品”采用偷換概念的手法,與合法注冊批準的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等混同,騙取消費者信任,但所聲稱的保健功能未經科學評價和審批,往往無效甚至貽誤病情。
4.運營模式存在違法風險。一些“養老公寓”“養老山莊”不具有銷售商品的真實內容,或者不以銷售商品為目的,而是以免費旅游、贈送實物、養生講座等欺騙、誘導方式非法吸收公眾資金。 本報記者 喬 植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