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胡春良時間:2020-06-16
運城古稱河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青銅器的重要出土地之一,有許多重要的遺址遺存。1990年初,在平陸縣坡底鄉前莊村發現了商代二里崗時期古文化遺址,總面積約為1萬平方米,出土青銅器有饕餮紋方鼎1件、饕餮紋圓鼎2件、饕餮紋罍1件、饕餮紋爵2件、钅斤1件。夏縣東下馮遺址,絕對年代為公元前1900年至1500年左右,遺址面積達25萬平方米,出土青銅箭頭、鑿、石范,表明當時已進入青銅時代。1984年發現、1985年發掘的垣曲縣商城遺址,出土青銅器有鼎、斚、爵等。此外還有垣曲北峪銅礦遺址和聞喜縣石門篦子溝礦冶煉銅遺址等。運城全市現存各類不可移動文物6729處,在各級國有博物館中,收藏著大量的文物珍品。據初步統計,在全市14個國有博物館中,共收藏各類文物17萬余件,其中珍貴文物3926件(套),包括一級文物161件、二級文物833件、三級文物2932件。
運城古代的青銅器有著高超的制作技藝,謹選取數件代表性青銅器予以介紹,讓我們共同感知河東古代青銅文明的疊彩華章。
蟠蛇紋鏤空鼎:春秋時期失蠟法鑄造的物證

蟠蛇紋鏤空鼎
失蠟法是古代鑄造工藝的杰出成就,是指用易熔化的蠟質材料制成鑄器物的蠟模。材料多選用黃蠟(蜂蠟)、動物油(牛油)等。在蠟模表面用細泥漿澆淋,表面形成一層泥殼,然后在泥殼表面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后成為鑄型殼。再經過烘烤,使蠟液熔化流出,形成型腔。將銅液注入型腔,待冷卻凝固后,去除型殼,便得到光潔精密的鑄件。被譽為“中國失蠟法最早物證”的青銅器,是1965年出土于新絳縣柳泉村的蟠蛇紋鏤空鼎。該鼎通高24厘米,口徑26.2厘米,飾兩周鏤空蟠蛇紋,間以绹索紋分隔,獨具風格,鑄造精美,是晉式青銅器中稀有佳作。
這也說明了春秋時期晉國的工匠們已經掌握了失蠟法鑄造工藝,這是了不起的技術成果與進步。
戰國嵌紅銅鳥獸紋三環鈕蓋壺、嵌紅銅繩絡紋壺:鑲嵌法

嵌紅銅繩絡紋壺(山西博物院藏)
鑲嵌法是青銅器重要的裝飾手段,即把綠松石或不同顏色的礦物質鑲嵌在鑄成的青銅器表面上,與青銅器形成表面色彩反差大、花紋精美的圖案。例如在馬具的銅泡上鑲上一顆綠松石,或在蓋豆上嵌赭紅色礦粉,在鳥身上涂暗紅色礦粉等,將青銅器上龍、鳳、鳥的形象襯托得栩栩如生。萬榮廟前出土的春秋時期晉國的嵌紅銅繩絡紋壺和運城博物館藏的戰國嵌紅銅鳥獸紋三環鈕蓋壺則采用了嵌紅銅的鑲嵌裝飾技藝,極為精美獨到。嵌紅銅繩絡紋壺,侈口方唇,束頸,溜肩,深鼓腹,高圈足。壺肩飾鋪首銜環一對。子口隆蓋,三環鈕有乳突釘。壺的頸部和腹部裝飾晉國流行的繩絡紋。壺的裝飾工藝采用了新的鑲嵌工藝,繩絡紋框格鑲嵌紅銅三角紋、樹葉紋及姿態各異的怪鳥紋,圈足鑲嵌紅銅幾何紋,是晉國青銅工藝的代表作。

戰國嵌紅銅鳥獸紋三環鈕蓋壺(運城博物館藏)
刖人守囿銅挽車:機械制造的杰出代表

刖人守囿銅挽車(山西博物院藏)
聞喜縣上郭出土的刖人守囿銅挽車是一件著名的青銅器,與晉侯墓出土的龍耳人足方盒在制作思想和工藝方法上相同,是西周晚期的青銅器精品。
刖人守囿銅挽車,屬于陪葬銅車,現藏山西博物院。該青銅器通高9.1厘米,長13.7厘米,寬11.3厘米,造型小巧,放在手掌就可以單手托起,不僅能挽環牽引,還能手推轉動。這件挽車為廂式六輪車,由兩大、四小共六個輪子組成。除六個車輪外,車廂兩扇頂蓋都可以開啟,裝飾有猴、虎、鳥等14個立體動物形象,象征“域養禽獸”的囿苑,與《周禮》“刖者使守囿”的記載相符。該挽車蓋頂上,嵌有一只頑劣調皮的猴子,提起猴身,便可打開廂蓋。無轅,頂部有廂蓋,前有車門,可開啟,門旁立一個斷左足的裸人(受刖刑者),拄杖扶門拴。鳥身內部設有一個可以轉動的頂針裝置,只要用嘴一吹,這幾只小鳥就能飛舞曼妙般旋轉起來。當時的工匠在小鳥內部灌了鉛,使其重心向下,最終落在下面的頂針上,這樣上輕下重,旋轉起來自然非常靈活。后經專家考證,這四只鳥應該就是我國“候風儀”的雛形。
這件挽車車廂四周及每面正中立一只伏獸,下緣兩只伏虎各抓住兩個小車輪,小車輪被兩只頑皮的伏虎抱在腹中,車廂頂蓋至今仍可開啟,頂蓋開合時,車頂安裝在固定軸上的四只刻畫入微的小鳥便會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轉動。全車可轉動部位多達15處。
這件挽車車身周圍虎熊奔竄,車前擋部位一“刖人”守護囿門,準確地反映了“域養禽獸”的苑囿之景。其制作最精美之處在于車廂的后門扉,刖人左手拄拐杖,右手挾門閂,車身前幫有一輔首銜環。刖人守囿銅挽車,形狀雖小,但鑄造花紋精美,工藝精湛,采用了陰線雕刻、淺浮雕、高浮雕、圓雕、透雕等多種技法。
挽車構思奇特,制作工藝精巧,是西周時期青銅鑄造工藝和機械制造水平等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迄今為止僅發現一件,當屬無價之寶。
蟠蛇紋鏤空鼎、戰國嵌紅銅鳥獸紋三環鈕蓋壺、嵌紅銅繩絡紋壺、刖人守囿銅挽車這四件青銅器只是運城眾多青銅器的代表作,反映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運城地區發達的青銅鑄造以及輝煌的文明成果。這也是河東地區極為重要的文明印記。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