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0-06-12
記者 魏 濛
撤地設市20年來,我市衛生事業駛入了持續健康發展的快車道。追溯20年的發展軌跡,全市圍繞國家衛生工作的方針政策,沐浴著改革發展的春風,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突飛猛進,城鄉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壯大,市、縣、鄉村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醫療衛生環境煥然一新,居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群眾看病難得到有效緩解,各項惠民便民政策惠及百姓,人民群眾享受到的健康紅利越來越多,大家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在逐年上升……運城市衛生事業全面奏響了改革發展的時代強音,譜寫出惠民利民的嶄新篇章。
醫療服務體系日益完善
滿足群眾健康醫療需要
2015年1月,原運城市衛生局、運城市計劃生育委員會合并為運城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2019年1月,原運城市老齡委、運城市安監局職業健康服務中心的職能均全部合并到運城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改名為運城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20年間,隨著不斷合并,我市衛生健康職能不斷擴充,充分體現了十九大以來提出的由“治病”向“防病”轉變,充分體現了保障“全周期”生命健康的目標。
撤地設市以來,我市醫療機構建設也進入了快車道,呈現出數量增多、規模擴大、醫療服務能力不斷提高的發展勢頭。
2002年成立運城市中醫藥研究院。2004年成立運城市120急救中心。同年成立衛生監督所。2005年成立運城市衛生考試中心,2012年成立運城市健康教育所。至此,運城市醫療衛生系統機構涵蓋醫療、衛生、防疫、培訓、中醫、科研、醫藥、監督等領域,構筑了機構完整、功能齊全的醫療衛生防疫體系,從而使服務功能進一步得到完善壯大,充分滿足群眾健康醫療需要。
尤其近年來,全市各級財政對衛生事業的投入達85億元,年均增幅達22.04%。完成投資15.2億元,先后啟動了1059個醫療衛生機構新建或改擴建項目,建筑面積達55.6萬平方米,項目建設規模和投資額度史無前例,實現了村村有衛生室、鄉鄉有衛生院、縣縣有達標醫院的目標。全市醫療衛生機構數由3820家增加到5411家;床位總數由1.68萬張增加到2.75萬張,均高于全省全國水平。
衛生人才基礎進一步夯實。近年來,全市持續實施“人才強衛戰略”,衛生人才隊伍不斷擴大。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執業(助理)醫師13278名,其中中醫執業(助理)醫師3065名,國家、省、市名老中醫286人;注冊護士12939名。每千人執業(助理)醫師2.46人。
醫療項目投入不斷加大
服務條件全面改善
20年來,全市衛生健康事業快速發展,基層基建項目如雨后春筍,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縣(市、區)醫療衛生機構、市直醫療衛生單位辦公及業務用房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先后立項,一幢幢大樓拔地而起,衛生服務條件全面改善。
撤地設市20年間,是全市衛生事業快速發展時期,市直大型醫院建設突飛猛進。2004年,新建運城市第二醫院住院、門診大樓;2005年新建運城市急救中心,并增掛運城市紅十字會醫院牌子;2010年,運城市中心醫院遷建新址;2011年,建設了運城市精神衛生中心;2015年,運城市婦幼保健院住院大樓開始建設;2017年,全省最大的社會資本股份制醫院——運城市第一醫院投入使用,運城市第三醫院(血研所)新建門診綜合大樓封頂;2018年,中醫醫院規培大樓投入使用;2019年運城市中心醫院二期項目奠基開工;運城市第二醫院預防艾滋病綜合大樓順利封頂。
在推進市直大型醫院建設的基礎上,全市基層醫療項目建設投入力度持續加大。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先后投入巨資,對部分縣(市、區)人民醫院、中醫醫院、婦幼院進行了新建(擴建),分別新建了13個縣(市、區)的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急救中心、衛生監督所、疾控中心。
目前,全市縣級以上醫院門診住院條件大為改觀,現代化的住院大樓拔地而起。
2011年,垣曲縣人民醫院、聞喜縣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河津市計劃生育服務中心、萬榮縣急救中心、新絳縣急救中心、臨猗縣急救中心、夏縣衛生監督所、聞喜縣衛生監督所、萬榮縣衛生監督所、新絳縣衛生監督所、平陸縣衛生監督所、永濟市衛生監督所、河津市衛生監督所、芮城縣衛生監督所共計14個項目建設竣工,總投資9563.46萬元。
2012年,夏縣人民醫院、絳縣急救中心、永濟市急救中心、絳縣衛生監督所建設竣工,總投資3610萬元。
2013年建設竣工了垣曲縣急救中心、河津市急救中心、鹽湖區急救中心、平陸縣急救中心、芮城縣急救中心、聞喜縣急救中心、萬榮縣中醫院、河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共計8個項目,總投資3715萬元。
2014年,建設竣工了稷山縣計劃生育服務站、萬榮縣計劃生育服務站、平陸縣人民醫院門診醫療綜合樓、永濟市中醫醫院住院綜合樓、新絳縣中醫院門診綜合樓、臨猗縣中醫醫院門診綜合樓、平陸縣婦幼保健院共計7個項目,總投資15982萬元。
2015年建設竣工了垣曲縣中醫醫院住院綜合樓、臨猗縣婦幼保健院、聞喜縣計劃生育服務站、稷山縣計劃生育服務站、平陸縣計劃生育服務站、永濟市計劃生育服務站、河津市計劃生育服務站、芮城縣計劃生育服務站、夏縣計劃生育服務站、絳縣計劃生育服務站、臨猗縣計劃生育服務站,總投資5449萬元。還建設了鹽湖區中醫醫院綜合樓,總投資2400萬元。
2016年建設竣工了芮城縣中醫醫院綜合樓、芮城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業務樓共計2個項目,總投資3575萬元。永濟市中醫藥醫技樓、臨猗縣中醫醫院醫技樓、稷山縣婦幼保健院,總投資9400萬元。
2017年建設了芮城中醫醫院醫技住院樓、垣曲縣婦幼保健院業務用房,總投資7860萬元。絳縣人民醫院內科大樓,總投資5000萬元。
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進一步加大了醫療服務機構的基建投資規模,市縣兩級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共有60個,其中市級項目6個,縣級項目54個。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
解決看病難成果合民意
20年來,我市借國家醫改惠民東風,先后實施基層醫改、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城市公立醫院改革,全面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有效緩解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困局。
我市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工作于2010年啟動實施,截至2011年年底,公益性的管理體制和高效規范的運行機制初步建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公平性和可及性顯著提高,有效減輕了城鄉居民醫藥費用的負擔。改革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核定為全額財政撥款事業,解決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從業人員的待遇保障問題,兜牢了醫療衛生機構網底。
2012年實施的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加強了以人才、技術、重點專科為核心的縣級醫院運行機制,建立起了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縣級醫院運行機制,落實了用人自主權,推行了聘用制度,推進醫務人員養老等社會保障服務,健全了內部分配機制,改變了“大鍋飯”的工作觀念,充分調動了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2015年,我市推進了包括人力、物力、財力、技術、管理等要素在內的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流動工作,解決了我市長期存在的基層醫療衛生薄弱和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不足的難題。通過優質醫療資源的合理流動,使人力資源、基礎設施、醫療設備得以充分利用,工作重心和醫療服務重心下沉,逐步構建起科學、有序、便捷的分級診療格局,提升了優質醫療資源利用效率,提高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和水平。
2017年實施的縣鄉醫療衛生機構一體化改革是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的“融合版”,是分級診療制度的“升級版”,解決了區域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結構分配不合理的關鍵矛盾,使醫療衛生的公益性不斷得到彰顯,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得到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效率和活力進一步提升,優質高效的區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廣大群眾的健康素養不斷提升,健康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2009年開始啟動的新一輪醫改中,我市勇于站前列,敢于立潮頭,創新求突破,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經驗、辦法。通過重塑管理新體制、健全運行新機制、構建就醫新格局,縱深推進縣鄉醫療衛生機構一體化改革,探索形成了“兩端醫聯體、中間醫共體”模式,初步取得了“一體化、集團化、信息化、均等化、便民化”改革新成效。全國、全省縣域綜合醫改現場會先后在運城召開。
成立了以政府“一把手”為組長的醫院管理委員會,代表政府履行領導、保障、管理和監督責任,將過去分散在各部門的政府辦醫、管醫職責,集中到醫管委履行。
打破縣域醫療衛生機構相互獨立的格局,以各縣(市、區)人民醫院為龍頭,整合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財、物,組建了縣域內唯一法人的醫療集團,構建縣鄉醫共體,實行行政、人員、財務、業務、績效、藥械“六統一”管理。全面推行醫療集團院長負責制,落實集團人事管理、內部機構設置、收入分配、運營管理自主權,做到政事分開、管辦分開。在此基礎上,向上拓展,積極對接市級醫院,構建市縣醫聯體;向下延伸,將村醫納入一體化管理,構建鄉村醫聯體,實現了管辦分開、縣鄉一體、以鄉帶村、城鄉聯動。
打破選人用人機制,大膽啟用懂業務、會管理、善協調、敢擔當的優秀村醫、衛生院院長。堅持以公益性為導向,突出職責履行、醫療質量、醫德醫風等8個考核指標,加大基層服務能力、基本公共衛生、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考核指標權重。
推進醫聯體建設,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三級醫院縱向醫聯體和跨區域專科聯盟。建立了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和運行機制,制定了縣域內常見病種雙向轉診指南,通過組建專家巡診團,到基層醫療機構坐診、查房,手把手示教,面對面幫帶,促進醫療服務同質化。將縣中醫院、縣婦幼院、縣疾控中心等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納入縣醫療集團統一管理,實行公共衛生服務中心業務雙重管理,堅持統一組織領導,統一標準規范,統一績效考核,推動防治深度融合。建立縣級人民醫院與基層單位互聯互通信息網絡,實現醫療資源、健康檔案、醫療保險等數據共享共用,實現了就近檢查、醫院診斷、基層治療,讓患者就醫更加方便快捷。
特別是縣鄉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以來,運城市探索形成了“兩端醫聯體、中間醫共體”運城醫改新模式,為縣鄉綜合醫改的“山西模式”貢獻了“運城智慧”。繼河津市人民醫院被山西省人民醫院成功托管后,山大一附屬院托管鹽湖區人民醫院。市中心醫院、市第一醫院分別與包括13個縣級醫療集團在內的49個醫療機構組建網絡化城市醫療聯合體,提升了區域龍頭醫院服務能力。全市累計有140家醫療機構加入到山西省13個專科聯盟中,全市13個縣級醫院全部入圍全國縣級醫院綜合能力提升工程。其中稷山縣人民醫院成為全省唯一達到推薦標準的縣級綜合醫院。萬榮縣榮河鎮衛生院、永濟市城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優質醫療服務基層行”推薦標準,被國家衛健委確定為首批社區醫院試點建設機構。全市貧困行政村衛生室建設達標率達100%。2018年,全國、全省縣域綜合醫改現場會在運召開。2019年,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受到國務院通報獎勵專項資金500萬元,新醫改讓全市百姓看到了變化,得到了實惠。
全面構筑衛生防線
疾病防控邁出新步伐
20年間,全市加強衛生預防保健和公共衛生工作,一個個實例、一組組數據體現了我市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決心,積極構筑公共衛生防線,讓群眾“少生病”。
全市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從2009年的0元提高到2019年的69元。2004年7月開始,全市接入了中國免疫規劃監測信息管理系統,初次實現了聯網報告。全面推進預防接種規范化建設,全市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報告接種率由原來的93%提升到97%以上。強化職業病防治宣傳,壓實用人單位職業病防治主體責任。全面推進健康教育“六進”活動,“三減三健”專項行動實現全覆蓋,2018年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15.66%。全市創建健康支持性環境249個。
新絳、永濟、萬榮和鹽湖成功創建省級慢病示范區,稷山縣成功創建國家級慢病示范區。全市結核病、嚴重精神障礙、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管理率、艾滋病檢測率均大幅度提高。大骨結病在全市已連續10年無新發病例。絳縣、芮城、稷山翟店鎮、河津市小梁鄉和絳縣陳村鎮順利通過2019年國家暗訪,全市國家衛生城鎮創建工作實現歷史性的突破。
20年來,我市先后經歷了2003年“非典”(SARS)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衛生應急事件,平時扎牢防控網,筑牢防護墻,使我市的衛生防線密實牢固。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流行時,我市治愈12例;在2020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截至目前,發現并治愈19例,均實現了醫務人員零感染、患者零死亡的“雙零”目標。
積極推進智慧醫療
開啟數字化服務新時代
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迅猛發展,我市各級醫療衛生機構開始了從依靠人工操作管理向借助信息平臺進行科學智能化管理的方向轉變。這一轉變,讓信息多跑路,病人少跑腿,方便了群眾。
2009年起,我市逐步在縣級以上公立醫院推行HIS、LIS、PACES、電子病歷和遠程會診系統,到2014年實現全覆蓋。
2015年,我市將“智慧醫療”納入智慧城市規劃建設范圍,通過構建全民健康信息平臺,部署醫療專網,實現了醫療信息數據共享與交換。
2016年開始啟動實施智慧醫療項目,其主要服務功能包括醫療衛生信息共享、醫療行為監管、決策支持與統計、遠程醫療、雙向轉診、區域預約、健康門戶和基層衛生綜合管理等八項服務。通過構建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實現醫療信息數據共享與交換,促進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機構的行為監管和醫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決策支持;建設業務應用管理系統,輔助各級醫療機構開展院內業務流轉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提供健康服務門戶平臺,發布衛生健康信息,實現居民個人健康檔案的查詢和專家醫生的預約掛號服務。
2016年,我市在各級醫療衛生機構逐步推進預約診療、雙向轉診、檢查檢驗結果查詢、推送和互認,開展移動支付、出院患者床旁結算、門診患者診間結算等服務。
2017年,根據縣鄉醫療衛生機構一體化改革工作要求,我市把“智慧醫療”作為縣域綜合醫改的平臺和抓手,強力推行遠程醫療、公共衛生、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健康管理、績效考核等信息互聯互通工作,推動建立心電、影像、檢驗、病理等區域共享平臺,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同時,促進運城市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成功聯網對接省平臺,實現健康信息的互聯互通。
2018年,120智慧云急救區域協同指揮平臺建設完成,區域協同立體救援體系進一步完善。自平臺投入運行以來,共受理呼叫電話13956次,出診5231車次。
中醫藥傳承創新再發展
成效卓著百姓受惠
我市中醫藥事業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服務門類全、醫療水平高、社會知名度大的特點。
2004年,全市開展了首屆中國·運城疑難雜癥中醫治療周活動,對全市中醫工作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十八大以來,為認真落實“中醫藥強省”戰略,大力貫徹《中醫藥法》,繼承和弘揚中醫藥,保障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我市相繼建成了5個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25個省市縣級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創建了11個省級名中醫工作室。省中醫藥特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創建率達95.8%,名列全省首位;基層中醫醫療機構中醫館建設率達75%,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服務量在中醫藥總服務量中占比達55%。
2016年編制印發了《運城市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7-2020年)》,為推進全市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與此同時,積極制定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動計劃,大力開展中醫重點專科建設和市級名中醫師承工作。從2018年起,先后成功舉辦山西·運城兩屆特色醫藥博覽會,成立了晉陜豫黃河金三角中醫皮膚病聯盟,全市中醫藥影響力和美譽度持續增強。
20年滄桑巨變,我市加快推進醫療制度改革,服務水平越來越高,醫療政策越來越惠民,遍及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立,一件件群眾可知可感的亮點工作和民生實事,為城鄉居民帶來了巨大的健康紅利。2020年,面對新的征程,我市醫療衛生事業將再聚力出發。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