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0-06-12
記者 裴旭薇
撤地設市的20年,是我市社會保障事業迅速發展的20年。20年來,我市人社、民政、市場監管、醫保等關系基本民生的職能部門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攻堅克難,不斷深化各項改革工作,順應時代發展,回應人民需求,在各自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兜牢了民生底線,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民生“答卷”。
人社事業:
讓群眾更有獲得感
自2000年運城撤地設市以來,在歷屆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人社系統始終堅持用黨建統攬全局,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緊圍繞“民生為本、人才優先”工作主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確保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市各項決策部署在人社領域全面落地生根。
多年來,市人社部門始終把穩就業擺在人社工作首位,認真貫徹就業優先戰略,落實積極就業政策,全市就業形勢穩中向好。“鳳還巢”計劃受到了國務院通報表揚;穩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全市基本養老保險(含城鄉居民、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參保分別達到349.8萬人、35.19萬人、69.06萬人,全市65歲以上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達到108元,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分別實現“十五連增”和“四連增”。2019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1241元,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增強。
全市人社部門積極貫徹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深化職稱制度改革,落實“四個一律取消”,做好高層次人才服務工作,各類人才創新創業活力持續迸發,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持續推進勞動合同制度,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實行企業誠信等級評價,扎實做好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和人社領域信訪工作,全市勞動關系保持整體和諧穩定。
在“互聯網+政務”工作中,全市人社系統加快推進人社信息化建設步伐,全市簽發社會保障卡470萬張,“民生山西”APP得到廣泛應用,人社業務“一網、一卡、一微、一端”全方位、立體化、多渠道的服務格局初步形成,社會保險信息查詢、退休人員資格認證、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發放多項業務通過社保卡平臺實現了“掌上辦”、“指尖辦”,人民群眾對人社服務的滿意度明顯提升。
今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就業和民生造成的影響,市人社局積極提高就業精準度,打出“組合拳”全力穩就業,聚焦農民工、高校畢業生、貧困人口等重點人群,完善就業體系、創新服務方式,推動各項服務從“線下”轉移到“線上”,高效率地開展技能培訓、勞務輸出、援企穩崗、“春雨行動”等工作,確保了全市就業大局穩定。特別是援企穩崗和“春風行動”點對點輸送農民工兩項創新性舉措受到省政府的通報表揚。
市場監管:
在改革中服務發展
運城市場監督管理局組建于2019年1月,由原運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運城市質量技術監督局、運城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合并組成。撤地設市20年來,原工商、質監、食藥部門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以服務運城經濟發展、維護市場秩序安全為己任,履職盡責、櫛風沐雨,攻艱克難、砥礪前行,為運城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
2000年6月,運城地區工商行政管理局變更為運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20年來,全市工商系統先后開展了“放管服效”改革、“多證合一”、降低準入門檻、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等多項改革,有力促進了全市市場主體的發展壯大。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市場主體由設市之初的5.8萬戶,增長到33萬戶,增長幅度達到5倍之多。大力實施商標興市戰略,確立了“馳名、著名商標企業頂天立地、注冊商標企業鋪天蓋地”的發展目標。截至目前,全市注冊商標數由設市之初的不足3000件,增長到23815件,翻了近三番。
20年來,全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圍繞中心,深化服務,堅持履行質量技術監督的各項工作職能,深入實施質量強市戰略,加強對加油站、超市、集貿市場等涉及民生的重點場所的計量監管,建立健全認證認可管理體系,始終把特種設備安全作為頭等大事來抓,開設了電梯維保管理監管平臺,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安全環境。
2002年2月,運城市藥品監督管理局掛牌成立,2004年12月更名為運城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據統計,2002年,我市共有大大小小的藥品生產企業17家,醫療器械生產企業7家,藥品經營企業150家,全市醫藥企業年總產值約4億元。經過近20年發展壯大,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四品一械”生產經營單位25921家。其中食品生產經營單位24596家、藥品生產經營企業1298家,全市食品藥品產業總產值超過80億元。
2019年新的市場監督管理局掛牌后,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確定的中心工作,創新思路、主動作為,較好地完成了市場監管各項工作任務。持續推進商事制度改革,打造“六最”營商環境,當場受理、當場登記的市場主體達到95%。不斷推進知識產權保護運用,商標、專利申請量、注冊量持續增長。2019年,全市商標申請量為8106件,同比增長40%,專利申請量為3165件,同比增長32%,全市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總量達到20件,位列全省第一。
同時,該局注重強化事中事后監管,積極探索創新市場監管方式,2019年全年開展“雙隨機一公開”抽查檢查231次、抽查檢查監管對象10528戶,抽查比例5.49%,結果公示率100%。嚴格落實食藥安全監管責任,全年共完成市級食品抽檢任務27869批次,抽檢率達到了5.2批次/千人,合格率98.6%。暢通消費維權渠道,率先在全省完成了“五線合一”,全年共處理各類消費者咨詢投訴舉報17846件,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51.69萬元。
民政事業:
守好社會“底線”
20年來,全市各級民政部門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扎實做好最底線的民生保障、最基本的社會服務、最基礎的社會治理、最悠久的專項行政管理,有效發揮了民政部門在社會建設中的兜底作用、基礎作用、支持作用和支撐作用。
聚焦特殊群體,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截至目前,我市將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7775人全部納入農村低保保障范圍,做到應保盡保。為了讓困難群眾真正享受到改革發展成果,我市自2000年以來,多次統一提高城市、農村低保保障標準和特困供養補助標準。目前,13個縣(市、區)農村低保標準均超過國家扶貧標準,全市城市低保平均標準由2000年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628元,農村低保平均標準由2000年每人每年55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5267元,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由2012年集中供養每人每年3000元、分散供養每人每年2100元,均提高到每人每年7900元。全面落實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政策,嚴格執行每人每月50元發放標準,堅持應補盡補、應退則退的動態管理機制。截至目前,我市共享受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17331人,享受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40941人。
聚焦群眾關切,基本社會服務整體推進。截至目前,我市共建成日間照料中心1374個,全部達到了有日間休息室、休閑娛樂室、圖書閱覽室、健身康復室、配餐室的“五有”標準,在全省遙遙領先,惠及農村2.6萬老年人,成為叫響全省的民政品牌,中央電視臺曾予以專題報道。全市共有各類養老服務機構168家,床位數14868張,入住老人數8887人,床位使用率60%。殯葬事業改革深入推進,認真組織清明節安全祭掃活動,扎實開展“住宅式”墓地專項摸排,對摸排出的硬化大墓、殯葬中介服務機構等問題進行整改糾正。
聚焦鄉村振興,基層社會治理充滿活力。圓滿完成第六屆至第十一屆村委會和第一屆至第六屆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我市行政村總數由2000年的3383個減為2172個,減少了1211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培育了32個“三治融合”示范村;在全市94.9%的村建立了“一約五會”制度,有效提升了基層自治能力。全市500平方米以上的城市社區活動場所160個,占到社區總數229個的70%。截至2019年年底,我市共有社會組織2171家,從業人員34120人,其中專職工作人員18822人,社區社會組織4384家。我市在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上的志愿者總注冊人數突破63萬。社會工作者人才數量穩步增加,全市累計持證社工達到431人。
聚焦大運城建設,專項事務管理全面加強。行政區劃調整工作方面,我市先后兩次赴國家民政部、5次赴省民政廳進行匯報協調,省民政廳對我市撤縣設區基礎性工作予以充分肯定,臨猗撤縣設區工作進入快車道;撤鄉設鎮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河津市柴家鄉、萬榮縣裴莊鄉、新絳縣橫橋鄉、垣曲縣英言鄉、芮城縣南磑鄉5個鄉撤鄉設鎮已全部掛牌。2019年,市民政局被國務院表彰為“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先進集體”,這是山西省民政系統獲此殊榮的唯一市級單位。
醫療保障:
為生命撐起一片藍天
運城撤地設市的20年,是全面推進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20年,也是我市醫保高質量發展的20年。20年的發展,讓我市醫保制度更加成熟,醫保服務更加有力,醫保體系更加完善,為人民群眾的健康撐起了一片藍天。
醫療保障制度廣泛覆蓋。2019年全市城鎮職工參保498622人,城鄉居民參保4215378人,共計4714000人;簽約定點醫藥機構5490家,其中定點公立醫院282家,定點民營醫院224家,定點衛生室3633家,定點門診221家,定點藥店1130家。
醫療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報銷比例分別達80%和70%;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年度最高支付限額分別達到58萬元和60萬元;城鄉居民慢性病、特定病實施的病種達到42種,城鎮職工門診大額疾病實施的病種達到19種;群眾反映強烈的部分特藥納入保障范圍;啟動了“兩病”門診用藥保障機制;少數醫療費用負擔較重的“罕見病”實施綜合保障;初步建立起了應對疫情的醫療保障機制。
醫保政務服務快捷高效。深化“放管服”改革決策部署,著力構建醫保經辦高效服務體系,優化經辦流程,簡化辦理手續,縮短辦理時限,編印《醫療保險辦事指南》《經辦流程手冊》,確保流程再簡化、材料再減少、堵點再消除;開通網上備案,簡化辦理流程,全市開通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的醫療機構達67家。
打擊欺詐騙保強力推進。建立醫保、衛健、公安、人社、市場監管、紀檢監察部門聯動機制,建立市縣聯合協查、市外就醫大額費用核查、第三方專項審計、定點機構考核退出和醫師藥師信用評價機制,建立人像識別防掛床智能監控系統和欺詐騙保有獎舉報制度,嚴厲打擊欺詐騙保行為,守好群眾“救命錢”。2019年共檢查定點醫藥機構5490家,暫停定點醫藥機構醫保服務協議112家,解除醫保服務協議9家,移交司法機關3家,追回違規費用2977.05萬元。
醫保精準扶貧成效顯著。積極服務全市脫貧攻堅大局,全面落實“三保險三救助”,實現了農村貧困人口參保、財政資助、參加補充醫療保險“三個100%”;不斷優化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建立的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補充醫療保險、民政醫療救助“一站式”結算服務。2019年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268092人,住院就醫95088人次,醫療總費用59547.08萬元,平均報銷比例達91.45%。
2019年市醫療保障局組建后,先后兩次受到省醫保局通報表揚,全年綜合考核名列全省第一;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門診用藥保障在全省實現了第一個出臺實施辦法、第一單門診報銷、第一單手工結算3個“第一”;率先實現生育保險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合并實施,實現一體化管理;下屬市醫療保險服務中心成立20年來,先后榮獲“全國勞動保障系統2006-2007年度優質服務窗口單位”“全省社保全覆蓋、服務一卡通工作先進單位”“全省三優文明窗口優秀單位”“全省醫療工傷生育保險經辦工作先進單位”“全省醫療工傷生育保險擴面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讓政務服務更高效
近10年來,我省先后開展了3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除了運城,其他市全部實現了一個大廳集中辦理,而我市在2018年前仍然沒有實體政務大廳,有的項目可能一年、兩年甚至三五年都審批不了。
在這一背景下,2018年5月13日至18日,市委主要領導帶領我市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學習考察團,赴江浙滬進行了為期6天的考察學習,就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營商環境建設進行了深入考察。當年5月25日,全市召開長三角地區高質量學習考察報告會,提出嚴格按照“兩集中、兩到位”的要求,全面加強政務大廳(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建設,全面補課,局部超前。
多方努力下,2018年8月7日,市政務服務中心正式揭牌運行。運行一年多以來,該中心共入駐單位27個,服務窗口126個(其中91個便民服務窗口、35個行政審批窗口),入駐事項441項(其中113項便民服務事項、328項行政審批事項),在職工作人員達到460余人。
截至目前,該中心便民服務事項共受理94054件(其中線上13136件、線下80918件),辦結100556件(其中線上12763件、線下87793件),咨詢42781件(其中線上10824件、線下31957件),日均受理量1600余件,人流量4000余人次。
2019年10月29日,全省各市縣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現場推進會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把“一枚印章管審批”改革作為全市重大政治任務部署推進,其中市委常委會2次、市政府常務會議3次研究改革方案,改革領導小組6次專題研究改革具體事宜;市委書記丁小強參加審管銜接備忘錄簽署儀式,宣布“運城市集中審批印章正式啟用”,為市行政審批服務管理局發放的第一張《營業執照》加蓋新審批印章,并頒發《營業執照》。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在省行政審批服務管理局的有力指導下,我市市縣兩級于2019年12月31日正式啟動“一枚印章管審批”。截至今年4月底,共受理行政審批事項11568件,辦結11092件,企業和群眾的滿意度明顯提升。
殘疾人事業:
點燃殘疾群眾新希望
2000年撤地設市后,市縣兩級殘聯均實現獨立建制,標志著殘聯作為群團組織的一名新成員,獨立登上了河東政治舞臺。第三、第四屆市殘聯一班人,懷揣為殘聯創基業、為殘疾人謀福祉的抱負和理想,白手起家,艱苦拼搏,鍥而不舍,闖出了一片新天地。
從2008年開始至今,第五、第六、第七屆殘聯班子率領全市殘聯系統,干事創業,砥礪奮進,再鑄輝煌,使全市殘疾人事業發展走上了更快更高更強的軌道。市殘聯在實現連續23年保持全省先進(優秀)的基礎上,有6個年度躍上全省第一的位置,并實現“五連冠”;10年來,全市殘聯系統累計受到國家級表彰20次,省級表彰50余次。由于殘疾人工作業績突出,市政府殘工委2016年被國務院殘工委評為“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集體”。
20年來,我市殘疾人工作業務由開始的三項康復拓展到現在涵蓋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扶貧開發、社會保障、維權、組聯、文化、宣傳、體育等領域的8大項26小項,數以萬計的殘疾人,得到了各種形式的幫扶與實惠,生存狀況和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以黨的十八大召開后的5年為例,全市累計投入3794.29萬元,為殘疾人提供康復服務65380人(次);通過項目助學和社會助學,為348名殘疾人學生提供了資助,資助總金額129.96萬元;通過扶貧開發,使28152名殘疾人實現脫貧。
幾十年來,全市涌現出了一大批自強模范,成為推動時代文明進步的一支有生力量,有的甚至成為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業界精英。同時,我市不斷加大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力度,目前,全市市、縣兩級共建成并投入使用服務設施15個,總占地面積300余畝,總建筑面積5200余平方米,建設總投資1億余元。另外,還有4個在建項目。這個成績在全省排名突出,可以說是一枝獨秀。
20年風雨同舟,20年守望河東。回首過去,運城的社會保障事業成績不凡,展望未來,社會保障事業任重而道遠。唯有不忘初心、以民為本,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在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中不斷前行,才能不負重托、兜底民生,才能提升全市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