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丁衛娜 張慧慧時間:2020-06-05
孟夏時節,走進絳縣大交村扶貧草莓園區,只見筆直的水泥路兩旁,草莓大棚鱗次櫛比。此時正是大田草莓上市的季節,放眼望去,草莓長勢喜人。走進大棚,一陣清香氣息撲鼻而來。
草莓園區里,三五成群的婦女們一手拿著小盆,一手摘著草莓,有說有笑。她們大多是村里的貧困戶,自從村里建起草莓園區后,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愿望。“我年齡大了,出去打工也沒人要,村里建了草莓園區后,我不僅能就近務工,還能分紅。”60多歲的貧困戶孫海燕說。
“大棚草莓從8月份種上,元旦左右就上市了,這個品種結了3茬,從去年冬天一直賣到今年夏天,年前一斤能賣到二三十塊,現在價錢下來了,也能賣到三塊多一斤。總的來說,今年草莓收益不錯,等大田草莓都賣完,就可以給貧困戶分紅了。”絳縣澮陽草莓扶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程尚燕介紹。
2019年,大交村“兩委”班子集思廣益、因地制宜,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助推脫貧攻堅,由村集體流轉土地,在村西河灘發展扶貧草莓園區項目。該園區初期投入300萬元,建了18個大棚,占地100畝。采用“合作社+集體經濟+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和4:4:2的分紅機制,由絳縣澮陽草莓扶貧專業合作社對草莓園區統一管理,吸納帶動貧困戶33戶97人。目前,園區規模已發展到31個大棚,占地180畝。其中,28個溫室大棚,平均每棚收益3.5萬元,3個大田棚,平均每棚收益1.5萬元。
“草莓種植屬于‘短平快’產業,一個大棚大概投入5萬元,如果不計人工的話,當年就能回本。臨近侯馬、新絳等地都有大型果蔬批發市場,銷售不成問題。另外,鎮上還將草莓園區列入了消費扶貧目錄。”大交鎮分管扶貧工作的副鎮長說。
今年,大交村為草莓注冊了“澮陽”這一品牌,合作社從農科院引進草莓品種,按照綠色無公害標準進行管理。同時,借助網絡平臺的宣傳推介和銷售,小小的草莓不僅帶動了當地批發零售業的發展,還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來參觀、采摘,體驗田園生活。
談到今后的發展,程尚燕表示,要進一步暢通草莓銷售渠道,在園區建設草莓批發交易市場,培養一批年輕人搞網絡銷售、直播帶貨,并與企業對接,進行草莓深加工。此外,還將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休閑農業,逐步將園區打造成集休閑、旅游、采摘為一體的現代化草莓種植園區,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業增效、貧困戶增收。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