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0-04-28

一個美麗的傳說
碧落碑沒有年號月日,沒有署名,使其蒙上傳奇的色彩。《直隸絳州志》云:其碑文系唐韓王李元嘉之子李訓、李誼、李撰、李諶為其先妣房氏太妃(房玄齡之女)造像祈福所刻。為刻碑尋訪書法高手刻碑,終不能如愿。一天來了兩位道士,言稱為天下最高名的篆刻家,刻碑文分文不取,只是提出在刻字期間,要門窗緊閉,不許雜人入內偷看。主人答應他們的要求,三天間無人擾動。第四天當主人打開門時,兩只白鴿破門而出,卻不見道士的人影,端看碑文已刻成。仔細端詳,發現碑文左額上處一個“及”字最后一筆沒有刻出,留下仙鴿的雙印。
碧落碑是神功所造,天仙所賜,不過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但后人瞻仰該碑,臨摹該碑,終沒有超越。李陽冰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和大書法家,篆刻有“筆虎”之美譽。李陽冰觀碧落碑“見而寢處其下,數日不能去”,學之十二年而不成,自愧不如,以槌擊之,今碧落碑上部缺處就是見證。
顯然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碧落碑比起宮廷龍碑,寶殿巨碑,略顯遜色,但作為一種創新,標新立異,給人一種啟迪,不乏富有深刻的寓意、內涵。
一次意外的發現
2010年初,新絳縣民間收藏愛好者發現了一塊奇特的殘碑。此碑是唐衛君墓志銘上的蓋石,在蓋石的四周留有一些殘缺的篆字。其字體狹長,線條圓潤,有的筆畫仍然保留了大篆字體的象形特征,讓人可以聯想到日月、云霜、蟲魚等自然界的事物,顯得古樸而意趣盎然,不失為唐代篆書藝術創作中一件精美且風格獨特的作品。經多方考證后得知,這塊已被刻為墓志銘的殘碑,正是碧落碑的原碑,而現存于新絳龍興寺內的書法名碑碧落碑是復刻而成。
從所發現的墓志銘上看,唐衛君墓志為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入土,距碧落碑刊刻時間——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僅有66年。由此可知,碧落碑自咸亨元年刊刻后,在66年間(或許更短的時間內)就已被毀。唐開元二十四年,被毀碑石被挪用作墓志入土。可以證明,碧落碑原碑在唐開元二十四年后已不復存在。
兩塊迥異的碑文
新發現的唐代原碑,雖僅46厘米見方,但碧落碑文首行前8字俱在,為豎排右起的行文,以后第二至第九行每行的第八字俱在。對照今存碧落碑,除第一行第八字同為“集”字且位置相同外,其他八行第八字與今碑都不相同。這足以證明,原碑每行排列的字數與今存碧落碑不同。兩碑前十行同一位置、同一字排列情況分別是:
新發現原碑第二行第八字為“逮侍真像”之“像”,而今存碧落碑第二行空缺無字,到第三行第八字才為“像”。
新發現原碑第三行第八字為“理冥視聽”之“冥”,而今存碧落碑為“像”。
新發現原碑第四行第八字為“寥廓之場”之“場”,而今存碧落碑為“惟恍惟惚”之“恍”。
新發現原碑第五行第八字為“戴列星而乘云氣”之“列”,而今存碧落碑為“道之韞也”之“韞”。
新發現原碑第六行第八字為“克懋瓊儀”之“儀”,而今存碧落碑為“道飛廉而從敦圉”之“道”。
新發現原碑第七行第八字為“中閨以睦”之“閨”,而今存碧落碑為“幽契無爽”之“幽”。
新發現原碑第八行第八字為“淮館儀山”之“儀”,而今存碧落碑為“發言光乎箴訓”之“發”。
按全文字數和兩碑的排列字數計算,今存碧落碑每行為32字,新發現原碑每行為36字,這樣兩碑每行相差4個字。再以兩碑之字的規格大小計算(都為5.5厘米),這樣新發現原碑要比今存碧落碑高出22厘米。
此外,兩碑鐫刻風格不同。兩碑相比,新發現原碑碑文的筆畫比現存碧落碑碑文的筆畫略粗,且自然流暢,如刀刻泥,字口無任何回刀,一刀而就,美不可言。
原碑被毀于政變
從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墓志入土作為下限判斷,碧落碑自咸亨元年(670)刻成之后,僅在66年(或許更短)時間內就被毀。細究碧落碑存世時幾十年的政治風云,推測原碑被毀,可能是因為武則天統治時期的一次宮廷政變。
武則天在32歲當上皇后之后,逐漸掌握了大權。她殺死了政敵——掌管兵馬大權的太尉長孫無忌和宰相褚遂良等人。其后高宗多病,由武氏處理朝政。武皇后開始垂簾聽政,引起了大臣和李唐宗室的不滿。公元684年,武則天立幼子李旦為帝,但之后又將其軟禁,獨攬大權。垂拱四年(688),李氏皇族李元嘉、李訓父子為中宗詔,督諸王發兵討武。李沖父子在博州(今山東聊城)、越王李貞父子在豫州也相繼與李元嘉、李訓父子密謀起兵討武。但李沖未到約定舉兵之日就先起事,被武后鎮壓。李元嘉至京,武后逼令其自殺,其子李訓、李諶及余黨被同誅清剿。此次清剿牽涉地域之廣、人數之多非同一般。李元嘉15歲時就為潞州刺史,與絳州近在咫尺,其黨羽也必然難以幸免。
因此,碧落碑與碧落觀被毀應當是在此次大清剿之中。
新碑為之后重刊
公元690年,67歲的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改年號為天授。她執政至公元705年。這一年,武則天82歲,身患重病,由她提拔的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逼其退位,又重新擁立中宗李顯為皇帝。
李元嘉父子及諸王為李顯登基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因而,李顯于神龍元年(705)再次登基后,首先予以記功封賞的就是李元嘉諸王和發動二次宮變、逼武則天退位的宰相張柬之等人。因此,根據新發現之碑的時間推斷,碧落碑被毀于唐開元二十四年之前。更確切地講,其被毀于垂拱四年(688),李元嘉父子謀反被誅,到武則天稱帝后至死(705)這一時段。而恢復碧落觀、重刻現今所存的碧落碑,當在中宗二次繼位后,即公元705年至公元710年的5年間。中宗二次繼位是為二次龍位復興,分析“碧落觀”更名為“龍興宮”、重刊碧落碑文也在這一段時間內。
碧落碑,不僅文篆俱佳,是山西很有名的石碑,而且隱藏著一段政治斗爭的故事,為今人研究歷史提供了極有價值的資料。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