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fā)布者:衛(wèi)世新時間:2020-04-23
新絳縣澤掌鎮(zhèn)光村,是一個民風淳樸、人杰地靈的古老村落,著名作家馮驥才在《大雪入絳州》中對光村古老的歷史文化、藝術審美等價值予以高度評價。
如今,光村已經從一個小村發(fā)展轉型為綠色觀光天堂和度假旅游勝地,游客在這里可觀古民居、看澄泥硯、游玫瑰園。文化作為光村振興的靈魂,將光村賦予了新的韻味。
遠景規(guī)劃 傾心鑄造輝煌
光村,有3000年輝煌歷史,民俗文化底蘊深厚。多座明清建筑、大小四合院、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絳州澄泥硯、國家級保護文物福勝寺等,形成了該村獨樹一幟古香古色的傳統(tǒng)文化特色。在我省像王家大院、喬家大院規(guī)模宏大的民居不少,但像光村這樣集幾大家族、幾十座豪宅、多處盛景于一村的歷史文化名村實屬罕見。
“再也不能讓光村錯過這個機會了?!?008年,時任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的薛增祿決定打造文化名村,鑄就光村新的輝煌。
薛增祿組織編制了《新絳縣光村古村落古民居保護暫行辦法》和《光村保護古建文物村規(guī)民約》,并成立了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協會,負責古村落的保護。他還請來全國知名的旅游規(guī)劃專家,制定了《光村歷史名村規(guī)劃》,對古村落的保護、修繕和恢復建設做了科學規(guī)劃。
在申報的過程中,薛增祿既要請設計專家編制規(guī)劃,又要組織收集各方資料。沒有啟動資金,他就借了30萬元。有一年臘月,他提著幾包厚厚的資料,五次往返太原,奔波在設計院、建設廳、發(fā)改委之間。
2010年7月,光村被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正式批準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揭開了保護、開發(fā)和建設的新一頁。
傳統(tǒng)為本 綻放璀璨光芒
名村桂冠雖榮耀,建設責任卻重如山。
古民居毀損嚴重,古廟宇亟待搶修,散落在民間的珍貴實物急需收集保護,薛增祿帶領全村人根據建設規(guī)劃,一項一項地實施著。
他們搬遷了長期占用國保單位福勝寺的村小學,修復了古民居、村舞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東風,給光村的建設帶來了強勁的活力。薛增祿把全面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奮斗目標,把保護古村落與推動經濟轉型同步進行,把推動生態(tài)文明建設與發(fā)展休閑旅游產業(yè)有機結合。
薛增祿引資1144萬元用于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引資150萬元啟動了污水處理工程,引資15萬元整治環(huán)村道路,引資150萬元對村南大街進行改造,引資45萬元修復了薛家大院南房,配合文物部門投資400萬元,完成了對福勝寺的保護性修繕工程,使福勝寺恢復了昔日的輝煌。光村還取得“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福勝寺”和“國家級非物資文化遺產澄泥硯”的國家級金字招牌。
如今,光村已是美不勝收,不僅是一個景區(qū),更是一道令人回味的風景。光村遺址還成為省級保護單位,現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2處,被命名為“中國傳統(tǒng)村落”“山西省最美旅游村”,還成功申報“鄉(xiāng)村文化記憶工程”。
文化帶動 深耕鄉(xiāng)村振興
實踐使薛增祿敏銳地認識到,必須深度挖掘光村文化資源,使之成為光村旅游的一張亮麗名片。
由薛增祿策劃、文博副研究員藺永茂主編的《從遠古走來·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光村》,共45萬字,由中國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以翔實的數據、生動的語言、紀實的筆法,分5個部分講述了光村3000年的發(fā)展演變史,對光村的保護、傳承、利用都有重要的意義。
薛增祿以弘揚書法藝術為契機,組織成立了光村詩聯書畫協會,已連續(xù)舉辦了6屆光村農民書畫藝術展;2015年,村書畫協會作為全國十佳鄉(xiāng)村文明書法傳承村受邀前往北京參加論壇會。在書香綿延的文化熏染下,光村于2015年11月被授予全國十佳鄉(xiāng)土文化傳承村。
為了與歷史文化資源相契合,薛增祿組織群眾舉辦了民間剪紙、面塑、刺繡、剪紙等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收集整理了傳承耕讀傳家、經商持家的儒雅風尚故事,讓游客在光村“聽得到傳說,看得到故事”。
薛增祿還籌資30萬元鋪設了7公里長的管灌,從相鄰的喬溝頭、吳嶺莊引水進村,使光村2000畝農田的灌溉得到保障。2019年,他引資300萬元進行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今年,他又籌資100萬元改造村里的基礎設施。
文化,讓光村這個傳統(tǒng)名村熠熠生輝;遠見,讓光村文化旅游業(yè)的前景廣闊。為了光村的榮耀,現在仍擔任光村黨支部書記的薛增祿還在不斷耕耘著……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