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0-04-08
運城市統計局 運城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0年3月31日
(第一號)
運城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順利完成
根據《全國經濟普查條例》規定、《國務院關于開展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的通知》(國發〔2017〕53號)、《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認真做好我省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的通知》(晉政發〔2018〕8號)和《運城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扎實做好我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的通知》(運政辦發〔2018〕23號)的要求,我市進行了運城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普查的標準時點為2018年12月31日,普查的時期資料為2018年度,普查對象是我市境內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全部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按照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精心組織下,在全市各縣(市、區)、各部門和各級普查機構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廣大普查人員兩年來的艱辛努力以及全市范圍內普查對象的積極參與,運城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全面完成綜合試點和專項試點、單位清查、現場登記、數據質量抽查、匯總評估等各項任務,取得重要成果和顯著成效。
一、組織領導有力
2018年6月14日,運城市成立了由分管市長擔任組長的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運城市統計局,由31個部門組成。按照“全國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地方分級負責、各方共同參與”的組織實施原則,全市鄉鎮、街道和縣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均建立普查機構,為普查工作開展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全市各級政府全面加強領導,精心組織推進,做到人員到位、措施到位、經費到位。參與普查工作的相關部門積極主動履職,充分發揮各自職能,提供多方保障,確保了普查的順利實施。
二、全面摸清家底
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的一次重大國情國力調查,是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對國民經濟進行的一次“全面體檢”。2019年1月1日至4月30日,全市廣大基層普查人員克服重重困難,對我市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抽取的個體經營戶逐一入戶完成數據采集。通過這次普查,摸清了我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規模、布局和效益,了解了我市產業組織、產業結構、產業技術、產業形態的現狀以及各生產要素的構成,掌握了我市全部法人單位資產負債狀況和新興產業發展情況,進一步查實了各類單位的基本情況和主要產品產量、服務活動,全面準確反映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動能培育壯大、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等方面的新進展。
三、采用科學方法
按照“確保質量、改革創新、突出重點、依法普查、共享成果”的原則,運城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市經普辦)借鑒歷次普查經驗,積極參與頂層設計,著力提高普查的科學性、規范性。組織14個縣(市、區)、開發區分別開展了普查專項試點和綜合試點工作,檢驗了《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方案》及13項業務流程,為經濟普查工作有序開展提供了有用經驗。在方法運用上,運城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采取“地毯式”清查的方法,對轄區內全部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個體經營戶進行全面清查。全面清查后,對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在其主要經營活動所在地進行全面普查登記,對建筑業法人單位在其注冊地進行全面普查登記,對數量眾多的個體經營戶采用抽樣調查方法,在其主要經營活動所在地進行樣本登記。普查主要內容包括單位基本情況、組織結構、人員工資、財務狀況、能源生產與消費情況、生產能力、生產經營和服務活動、固定資產投資、研發活動、信息化和電子商務交易情況等,根據不同普查對象,分別設置了一套表單位普查表、非一套表單位普查表、個體經營戶普查表和部門普查表。
四、創新普查方式
為減輕調查對象負擔,提高工作效率,這次普查積極應用“五證合一”改革成果,大力提高部門參與程度。在清查和普查階段,積極利用部門行政記錄和業務資料,收集、整理了19個部門的單位名錄信息,通過比對、合并生成底冊信息30余萬條。全面提高普查數據采集信息化水平,擴大聯網直報單位范圍,全面使用手持移動終端(PAD)采集數據,廣泛應用行業代碼自動識別賦碼技術,普查數據生產全過程實行電子化、網絡化,大大提高了數據采集處理效率。
五、強化執法監督
市縣兩級普查機構和廣大普查人員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和《全國經濟普查條例》,嚴格履行獨立普查、獨立報告職責,依法保護普查對象資料。建立健全普查數據質量追溯和問責機制,加大普查違紀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堅決防范和懲治統計造假、弄虛作假。各縣(市、區)、開發區經普辦均公布了舉報電話和咨詢電話,自覺接受媒體和社會監督。
六、確保數據質量
運城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實行全過程數據質量控制。市縣兩級普查機構狠抓源頭數據質量,實時監控普查數據采集、上報,加強入戶數據核實與業務指導,開展源頭數據自查與抽查,堅持隨報隨審、聯動審核,及時消除差錯,確保普查數據真實可靠。為檢驗我市普查工作成效和普查數據質量,市經普辦組織了數據質量檢查,接受了省經普辦的數據質量檢查,迎接了國務院經普辦的事后質量抽查,我市鹽湖區的4個普查小區接受了此次抽查,抽查方式采用了“重新調查式”,取代以往將普查登記數據作為參考的“回訪式”,抽查結果更為客觀、準確。
總體來看,運城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充分運用了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普查全過程公開透明,全面摸清了我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家底,能夠真實反映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達到了預期目標。普查結果顯示,2018年末,全市共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4.89萬個,與2013年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相比,增長136.07%;產業活動單位5.99萬個,增長89.84%;個體經營戶13.47萬個。
(第二號)
單位基本情況
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現將我市單位的基本情況、從業人員、資產負債狀況和營業收入公布如下:
一、單位基本情況
2018年末,全市共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48868個,比2013年末(2013年是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年份,下同)增加28167個,增長136.07%;產業活動單位59945個,增加28369個,增長89.84%;個體經營戶134735個(詳見表2-1)。

2018年末,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業是:批發和零售業13902個,占28.45%;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6294個,占12.88%;制造業6132個,占12.55%。在個體經營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業是:批發和零售業73295個,占54.40%;住宿和餐飲業18678個,占13.86%;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16351個,占12.14%(詳見表2-2)。

2018年末,全市共有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企業法人單位38752個,比2013年末增加26790個,增長223.96%。其中,內資企業占99.88%,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占0.03%,外商投資企業占0.09%。內資企業中,國有企業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的0.68%,私營企業占89.25%(詳見表2-3)。

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68.48萬人,比2013年末減少8.93萬人,下降11.54%,其中法人單位女性從業人員26.09萬人。第二產業的從業人員為27.64萬人,比2013年末減少12.55萬人,下降31.23%;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為40.29萬人,比2013年末增加4.63萬人,增長12.98%。
在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位居前三位的行業依次是:制造業19.02萬人,占27.77%;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9.96萬人,占14.54%;教育7.98萬人,占11.65%(詳見表2-4)。

三、資產負債狀況和營業收入
2018年末,全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6065.22億元,法人單位負債合計3788.11億元;2018年企業法人單位實現營業收入3460.34億元(不含金融業、鐵路運輸業單位數據)(詳見表2-5)。

(第三號)
第二產業基本情況
根據運城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現將我市工業和建筑業的主要數據公布如下:
一、工業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市共有工業企業法人單位6812個,比2013年末增長67.00%;從業人員21.30萬人,比2013年末下降36.29%。
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中,內資企業6782個,占99.56%;港、澳、臺商投資企業5個,占0.07%;外商投資企業25個,占0.37%。內資企業中,國有企業45個,占全部企業的0.66%;集體企業49個,占0.72%;私營企業6080個,占89.25%。
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內資企業占98.74%,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占0.19%,外商投資企業占1.07%。內資企業中,國有企業占全部企業的1.96%,集體企業占0.32%,私營企業占53.46%(詳見表3-1)。

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中,采礦業366個,制造業6132個,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314個,分別占5.37%、90.02%和4.61%。在工業行業大類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金屬制品業企業法人單位數位居前三位,分別占15.74%、9.10%和7.34%。
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采礦業占6.44%,制造業占89.27%,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占4.29%。在工業行業大類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從業人員數位居前三位,分別占13.53%、11.39%和10.75%(詳見表3-2)。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工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3108.38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27.72%。負債合計2144.46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156.48億元(詳見表3-3)。

(三)主要產品產量。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詳見表3-4)。

二、建筑業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市共有建筑業企業法人單位3037個,比2013年末增長614.6%。建筑業企業法人單位中,內資企業3036個,占99.97%。其中,國有企業占內資企業的0.43%,集體企業占0.16%,私營企業占89.99%。
建筑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63482人,內資企業占99.94%。其中,國有企業占內資企業的5.73%,集體企業占2.32%,私營企業占62.27%(詳見表3-5)。

建筑業企業法人單位中,房屋建筑業占16.69%,土木工程建筑業占23.08%,建筑安裝業占17.16%,建筑裝飾、裝修和其他建筑業占43.07%。
建筑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房屋建筑業占67.67%,土木工程建筑業占18.32%,建筑安裝業占4.49%,建筑裝飾、裝修和其他建筑業占9.52%(詳見表3-6)。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建筑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184.09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72.37%。負債合計107.84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60.9億元(詳見表3-7)。

(第四號)
第三產業基本情況之一
根據運城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現將我市第三產業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主要數據公布如下:
一、批發和零售業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運城市共有批發和零售業企業法人單位13902個,從業人員63600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265.94%和15.48%。
在批發和零售業企業法人單位中,批發業占57.70%,零售業占42.30%。在批發和零售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批發業占49.88%,零售業占50.12%(詳見表4-1)。

在批發和零售業企業法人單位中,內資企業占99.96%,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占0.04%。
在批發和零售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內資企業占99.99%,港、澳、臺商投資和外商投資企業占0.01%。(詳見表4-2)。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批發和零售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5939238.8萬元,比2013年末增長93.40%。其中,批發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3901359.4萬元,零售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2037879.4萬元,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131.47%和47.10%。負債合計4110402.6萬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8232448.5萬元(詳見表4-3)。

二、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市共有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企業法人單位1881個,從業人員23482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184.14%和4.49%(詳見表4-4)。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144.95億元,比2013年末下降42.30%。負債合計104.08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94.56億元(詳見表4-5)。

三、住宿和餐飲業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市共有住宿和餐飲業企業法人單位782個,從業人員7478人。
在住宿和餐飲業企業法人單位中,住宿業占29.54%,餐飲業占70.46%。在住宿和餐飲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住宿業占52.71%,餐飲業占47.29%(詳見表4-6)。

所有住宿和餐飲業企業法人單位均為內資企業(詳見表4-7)。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住宿和餐飲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233900.0萬元,比2013年末增長22.85%。其中,住宿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149007.5萬元,餐飲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84892.5萬元。負債合計153152.7萬元。全年實現年營業收入69532.5萬元(詳見表4-8)。

四、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市共有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1572個,從業人員8906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2114.08%和71.67%(詳見表4-9)。

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中,內資企業占99.88%,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占0.06%,外商投資企業占0.06%。
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內資企業占84.54%,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占15.35%,外商投資企業占0.11%(詳見表4-10)。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57.39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72.34%。負債合計21.33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5.12億元(詳見表4-11)。

五、房地產業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市共有房地產業企業法人單位1541個,比2013年末增長124.31%,從業人員為12011人,比2013年末下降9.09%。在房地產企業法人單位中,房地產開發經營業占42.83%,物業管理占39.91%,房地產中介服務占11.10%,房地產租賃經營占5.58%。在房地產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房地產開發經營業占44.98%,物業管理占43.43%,房地產中介服務占4.51%,房地產租賃經營占6.74%(詳見表4-12)。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全市房地產業企業法人單位的資產總計為667.75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79.41%。其中,房地產開發經營企業640.27億元,物業管理企業14.09億元,房地產中介服務企業1.11億元,房地產租賃經營10.30億元,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78.20%,172.34%,487.78%和63.26%。負債合計558.69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80.81億元(詳見表4-13)。

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市共有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3703個,從業人員20278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424.5%和142.04%。
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中,租賃業占17.66%,商務服務業占82.34%。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租賃業占12.1%,商務服務業占87.9%(詳見表4-14)。

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中,內資企業占99.92%,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占0.05%,外商投資企業占0.03%。
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內資企業占99.83%,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占0.16%,外商投資企業占0.01%(詳見表4-15)。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441.86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90.39%。負債合計231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3.76億元(詳見表4-16)。

(第五號)
第三產業基本情況之二
根據運城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現將我市第三產業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的主要數據公布如下:
一、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一)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市共有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法人單位1855個,從業人員13155人。其中,企業法人單位1687個,從業人員10212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522.51%和123.80%(詳見表5-1)。

在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中,內資企業占99.88%,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占0.06%,外商投資企業占0.06%。
在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內資企業占99.91%,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占0.03%,外商投資企業占0.06%(詳見表5-2)。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38.34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22.13%。負債合計21.22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8.47億元(詳見表5-3)。

二、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一)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市共有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法人單位588個,從業人員9108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140.98%和9.31%。其中,行政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130個,比2013年末增長22.64%;從業人員4435人,比2013年末下降15.76%。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47.72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126.91%。負債合計18.55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95億元。
行政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年末資產32.64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250.59%。本年支出(費用)合計6.88億元。
三、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一)企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市共有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977個,從業人員4834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461.49%和44.04%(詳見表5-4)。

在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中,內資企業占99.90%,外商投資企業占0.10%。
在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內資企業占99.94%,外商投資企業占0.06%(詳見表5-5)。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10.70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17.71%。負債合計5.17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33億元(詳見表5-6)。

四、教育
(一)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市共有教育法人單位2178個,從業人員79846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98.72%和3.29%。其中,行政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1226個,比2013年末增長21.03%;從業人員67414人,比2013年末下降6.06%。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教育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46.97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268.39%。負債合計30.05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6.65億元。
行政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年末資產137.39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145.60%。本年支出(費用)合計71.96億元。
五、衛生和社會工作
(一)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市共有衛生和社會工作法人單位884個,從業人員35503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44.92%和31.40%。其中,行政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490個,比2013年末增長3.59%,從業人員25812人,增長16.78%。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衛生和社會工作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25.50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213.65%。負債合計11.22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5.34億元。
行政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年末資產73.13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5658.27%。本年支出(費用)合計54.88億元。
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一)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
2018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法人單位1543個,從業人員8818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134.86%和3.23%。其中,企業法人單位1351個,從業人員5782人。
(二)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末,文化、體育和娛樂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10.88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65.60%。負債合計3.78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12億元。
行政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年末資產10.64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91.02%。本年支出(費用)合計4.47億元。
七、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
2018年末,全市共有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法人單位6294個,比2013年末增長11.93%,從業人員99624人,下降1.94%。行政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的本年支出(費用)合計207.38億元。
(第六號)
部分新興產業基本情況
根據運城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現將部分新興產業的主要數據公布如下:
一、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
2018年末,全市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123個,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的24.65%。其中,新材料產業49個,占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法人單位的39.84%;生物產業27個,占21.95%;節能環保產業23個,占18.70%,新能源產業17個,占13.82%。
二、高技術制造業
2018年末,全市共有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企業法人單位25個,比2013年末下降3.85%;占規模以上制造業的比重為5.77%,比2013年提高0.17個百分點。
2018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企業法人單位R&D(全稱研究與試驗發展,以下簡稱R&D)經費支出1.18億元,比2013年增長54.24%;占規模以上制造業的比重為7.47%,比2013年降低3.02個百分點;R&D經費與營業收入之比為2.96%,比規模以上制造業平均水平高2.1個百分點。
2018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企業法人單位全年專利申請量54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25件,分別比2013年增長1.89%和下降13.79%;發明專利申請所占比重為46.30%,比規模以上制造業平均水平高2.26個百分點。
三、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
2018年,開展R&D活動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75個,比2013年增長56.25%,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的15.03%。
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R&D經費支出16.08億元,比2013年增長118.19%;R&D經費與營業收入之比為0.8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分行業R&D經費支出及R&D經費與營業收入之比詳見表6-1。
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全年專利申請量663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292件,分別比2013年增長43.20%和69.77%;發明專利申請所占比重為44.04%,比2013年提高6.89個百分點。
四、文化及相關產業
2018年末,全市有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4210個,比2013年末增長190.95%;從業人員25227人,比2013年末增長1.72%;資產總計1088501.6萬元,比2013年末增長27.06%。
2018年末,全市有經營性文化產業法人單位3718個,比2013年末增長276.70%;從業人員19888人,比2013年末增長21.73%;資產總計958778.5萬元,比2013年末增長16.80%;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77517.9萬元,比2013年增長2.80%。
2018年末,全市有公益性文化事業(含社團)法人單位492個,比2013年末增長6.96%;從業人員5339人,比2013年末下降36.91%;資產總計129723萬元,比2013年末增長262.08%;全年支出(費用)67941.3萬元,比2013年增長1649.26%。

(第七號)
分縣(市、區)單位和從業人員情況
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現將我市分縣(市、區)的單位和從業人員基本情況公布如下:
一、單位基本情況
2018年末,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中,位居前三位的地區是:鹽湖區17953個,占36.74%;河津市4837個,占9.90%;永濟市3496個,占7.15%。
按地區分組的單位情況詳見表7-1。

二、從業人員
在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位居前三位的地區依次是:鹽湖區19.49萬人;河津市9.69萬人;聞喜縣5.35萬人。
按地區分組的法人單位從業人員情況詳見表7-2。

注 釋
■本公報中的企業法人單位,包括機構類型為企業的法人單位,以及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事業法人單位、民辦非企業法人單位和基金會,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除宗教活動場所以外的機構類型為其他組織機構的法人單位。
■本公報中的行政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不包括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事業法人單位、民辦非企業法人單位和基金會,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除宗教活動場所以外的機構類型為其他組織機構的法人單位。
■表中的合計數和部分計算數據因小數取舍而產生的誤差,均未作機械調整。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