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0-03-24
玉壁城的位置,在今天稷山縣城西南六公里左右的峨嵋嶺臺地邊緣。筆者曾經考察過這個地方,就在白家莊村的北邊,運城至稷山舊公路的下坡處。這個地方兩面深溝,一面高崖,中間是一大片平地,南面有一小段土梁與大路連通。從汾河谷地往上看,玉壁城矗立在幾十米的高崖之上,可稱是天險。敵軍如果要進攻,只能先從汾河谷地爬上高坡,然后從南面的狹窄地段攻城。
南北朝時期,玉壁城曾是東西魏爭鋒的重要據點,有過兩次著名的守城戰,成就了一批漢族英雄人物。因為戰爭,還成就了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一首民歌《敕勒歌》。
王思政增筑玉壁城
南北朝時期,鮮卑族統治的北魏王朝,因為劇烈的內部矛盾,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東魏的實際統治者是鮮卑化的漢人高歡,西魏的實際統治者是鮮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東魏實力較強,政治中心在河北的鄴都(今臨漳附近),軍事中心則在山西太原;西魏實力較弱,政治軍事中心都在今陜西西安一帶。今天晉南運城市的區域,最初隸屬于東魏,公元537年沙苑之戰后,河東軍民起兵反抗高歡,歸附了西魏,從此成為西魏政權的前沿陣地。
東西魏之間的戰爭非常頻繁。公元536年的小關之戰和537年的沙苑之戰,都是東魏大舉進攻西魏,被西魏以少勝多,打退回去。公元538年河橋之戰,雙方都投入了主力部隊,打得異常慘烈。最后西魏軍全面潰退,東魏軍也損失慘重。
在河橋之戰中,西魏老將王思政表現十分突出。他手持長矛,下馬步戰,刺死了無數敵軍,后來受了重傷,暈倒在戰場上。王思政打仗時喜歡穿破衣爛甲,打扮如同普通士兵,倒地后沒有引起敵軍的注意,所以保住了首級。戰爭結束后,部下雷五安從死人堆里找到了奄奄一息的王思政,把他救了回去。
這次戰后,王思政被任命為西魏東道行臺,鎮守在位于現在河南靈寶的恒農城,這是東魏從河南地區進攻西魏的咽喉要道。王思政認真分析了兩國形勢,認為高歡的軍事中心在太原,沿汾河谷地南下進攻西魏的可能性比較大,就請求移鎮于玉壁城,重點防御東魏在今山西境內的進攻。西魏當局欣然照準,任命王思政為“都督汾、晉、并州諸軍事”,在玉壁增修城防,駐軍防守。
從地名上看,“壁”是“壁壘”的“壁”,相當于晉南農村常說的“堡子”,是漢族人民防御外來侵略的傳統方式。玉壁城以前應該是晉南居民修建的堡壘,因為規模較大,地勢又最險要,所以被王思政選中,重新修建加固,改造成了東西魏兩國爭鋒的重要據點。
第一次玉壁之戰
玉壁之戰一共發生過兩次,都以西魏取勝、東魏失敗而告終。我們先介紹第一次。
王思政是公元538年移鎮玉壁的,在玉壁城經營了四年之久。到公元542年初冬,終于迎來了意料之中的敵軍進攻。東魏丞相高歡率主力部隊從太原出發,沿汾河谷地南下,到今侯馬新絳一帶折向西方,直沖玉壁而來。高歡的部隊主要來自北方各游牧民族,以騎兵為主,大約有十幾萬人。這支部隊從北魏末年到東西魏初年,經歷了多次戰爭,戰斗力是很強的。王思政雖然在北魏和西魏任職多年,但他的本部人馬不會很多,應該是以漢族步兵為主。玉壁城周長四公里,城內大概也就一平方公里大小,裝不下太多兵馬。筆者猜測,他最多也就幾千人。雖然是敵眾我寡,但胡人善野戰,漢人善守城,高歡來攻打險要的玉壁城,并不占有優勢。筆者猜測,高歡真實的戰略意圖是,借著圍攻玉壁城,把西魏宇文泰的主力騎兵吸引過來,雙方在新絳稷山河津這一帶的汾河谷地,打一場硬碰硬的戰役。而這種打法,東魏是占優勢的。對鎮守在玉壁城的王思政,高歡采取的是攻心戰術,充分利用王思政和宇文泰集團的固有隔閡,用高官厚祿引誘王思政“棄暗投明”。
當時鎮守玉壁城的,除了主將王思政,還有一位著名的清官——河東人裴俠。王思政和裴俠,都是北魏孝武帝元修的親信。元修受到高歡的逼迫,到關中投奔宇文泰軍事集團,高歡便另立了孝靜帝元善見,北魏因此分裂為東西兩部。但孝武帝元修到關中不久,因為私德問題,很快就被宇文泰毒死,另立了元寶炬為帝。這樣,王思政和裴俠這些人,就處在一個很尷尬的境地。裴俠原名裴協,因為在沙苑之戰中表現英勇,被宇文泰賜名為裴俠。王思政在河橋之戰中也積極表現,立下了戰功。王思政還曾經借著賭博,發誓賭咒,表示要徹底效忠宇文泰。但說到底,他們都不是宇文泰的親信,雙方是存在一定隔閡的。
高歡派人和王思政談判,提出優厚條件:假如王思政能夠獻城投降,那就封他為“并州刺史”。當時的刺史權力很大,并州又是王思政的故鄉,這個條件是很有吸引力的。王思政沒有答應,但他的回答意味深長:
“以前可朱渾道元從西魏投奔東魏,你也曾經許諾他為并州刺史,后來為什么沒有兌現呢?”
高歡當時還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勸降書,王思政文筆欠佳,就命裴俠代筆回復。這封回信的原文沒有流傳下來,但在當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事后,宇文泰見到信件原稿,稱贊裴俠是排解糾紛、勸和息戰的“魯仲連”。
高歡勸降失敗,只好硬著頭皮進攻這座根本不可能攻破的玉壁城,先后攻打了九天,傷亡慘重。后來天降大雪,東魏將士饑寒交迫,意志消沉,都不想再打下去。高歡見形勢不妙,就匆匆撤了軍。
高歡回太原后辦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可朱渾道元封為并州刺史,兌現以前的承諾,給玉壁城的王思政釋放了一個善意的信號。
這場戰役還有一個有趣的尾巴。西魏丞相宇文泰聽說高歡大軍南下,立即組織主力部隊東渡黃河,救援玉壁。但大軍剛走到現在臨猗縣境內時,高歡已經撤軍,宇文泰也就趁勢收了兵。
這正是歷史的奇詭之處,假如宇文泰早來幾天,高歡晚走幾天,雙方在汾河谷地硬碰硬打起來,可真的就是勝負難料了。
第二次大戰的前奏曲
第一次玉壁之戰,高歡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并沒有傷筋動骨,軍事實力仍然很強。西魏方面看到了玉壁城的戰略優越性,也更加欣賞王思政的軍事指揮能力,不久,又命令王思政負責恒農的防務。
史書記載,王思政在恒農函谷關一帶“修城廓、起樓櫓、營農田、積糧粟”,認真地做好了恒農的防御設施和軍需儲備。史書沒有記載玉壁城的情況,但據理推斷,應該和恒農的防御模式是一樣的。“修城廓”是指修筑城墻、護城河等設施;“起樓櫓”是指打造木結構的城樓、塔樓及相關的守城設施;“營農田、積糧粟”主要是指積蓄糧草和武器裝備。換句話說,王思政的職務實際上是西魏東部軍區的司令員,全面負責河南和山西前線的防守任務。
第一次玉壁之戰一年后,也就是公元543年,東西魏又在河南地區爆發了一場邙山之戰。雙方都投入了主力部隊,戰爭打得極為慘烈,高歡和宇文泰兩位軍事首領,在戰爭中都差點被對方俘虜。戰爭的結果是西魏慘敗,東魏慘勝。宇文泰的鮮卑族主力騎兵基本上被東魏擊垮,如果高歡能夠乘勝追擊,那么一舉殲滅西魏政權并不是太困難的事。但當時東魏也是慘勝,將士們極端疲勞,都不愿意再打下去。而具備雄厚實力的東魏侯景部隊,這時候還有繼續作戰的實力,準備一鼓作氣打到關中去。就在這個關鍵時刻,高歡的妻子婁昭君提出了一個看似明智的意見:“假如讓侯景去消滅宇文泰,那侯景就會成為新的關中霸主,仍然是一個強敵。”這樣,高歡就打消了全殲宇文泰的念頭。
邙山之戰后,鎮守在恒農的王思政還上演了一出真實的“空城計”。他聽說西魏軍敗,不僅沒有跟著潰逃,反而命令將士大開城門,自己解開衣服,躺在城樓上,等待東魏軍的到來。而東魏軍面對城門大開的恒農城,竟也不敢進攻,悄悄地退了回去。
王思政又一次出了大名。
邙山之戰后,高歡花了三年左右的時間,準備新的一輪殲滅西魏之戰。
首先,他用外交手段,努力和北方強國柔然結交,爭取柔然可汗的支持。柔然可汗阿那瑰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了西魏文帝元寶炬,當時還陪嫁了大量牛馬和財寶,算是對西魏政權的支持。而元寶炬和宇文泰,為了討好柔然,竟然逼死了原來的皇后乙弗氏,讓柔然公主做了正宮娘娘。可惜,這位公主后來難產死亡,西魏和柔然的外交關系也下降到了冰點。東魏方面,孝靜帝元善見的皇后是高歡的女兒,自然不能犧牲掉。高歡就為自己兒子高澄求婚,請求和柔然的二公主結親。阿那瑰可汗是個老奸巨猾的政治家,他表示,自己的女兒不能嫁給沒有實權的高澄,但嫁給高歡本人是可以考慮的。為此,年老體衰的高歡只能硬著頭皮做新郎,先把自己的正妻婁昭君打發到別宮,又把另外一大批姬妾隱藏起來。深明大義的婁昭君甚至還表示,為了夫君的江山社稷,哪怕把自己殺了也無所謂。但柔然公主來的時候,只帶了幾千兵馬,并沒有賜給高歡大量牛馬和財寶。送行的柔然將領還表示,一直要等公主生了男孩,他們才會撤兵回去。柔然二公主性情嚴毅,也一直不肯改說漢語,對高歡也十分嚴厲。高歡年老多病,消受不起這位厲害公主,經常躲著不見面。柔然人發起脾氣,高歡才扶病與公主相會。這都是歷史上的笑談。
東魏下一次的大戰地點,仍然選在了現在運城境內的玉壁城。不過,高歡見識過玉壁城的險要,這次就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工作。從戰略角度講,東魏仍然是借圍攻玉壁之機,把西魏的主力部隊吸引到汾河谷地,雙方打一場大決戰。為了保證戰爭的勝利,高歡還命令鎮守在河南的侯景部,從晉東南一路進入山西,奇襲河東。
因為邙山之戰的慘敗,西魏宇文泰的軍事實力已經無法再和東魏抗衡,只能借助于西部的漢族地主武裝,重新訓練新的軍隊,搞“府兵制”等一系列軍事改革。面對東魏高歡新一輪的攻勢,宇文泰作出了一個奇怪的舉動,把德高望重、功勛卓著的老將王思政,臨時調任為荊州刺史,到南方防御梁朝的進攻。看起來,宇文泰還是不信任王思政,擔心王思政在重要關頭倒向高歡。不過,宇文泰讓王思政推薦一名新的玉壁守將,王思政就推薦了三十八歲的韋孝寬。
戰前,東魏的鄴都還發生了一件怪事:一群黃螞蟻和一群黑螞蟻作戰,最后黃螞蟻被黑螞蟻消滅。當時東魏軍隊穿黃色軍服,西魏軍隊穿黑色軍服。有人認為,這是西魏戰勝東魏的一個征兆。
韋孝寬一戰成名
關中人韋孝寬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從戎幾十年,基本上達到了全勝的境界。他人長得也帥氣,與西魏獨孤信合稱為“雙璧”。而玉壁之戰,則是韋孝寬的成名之戰。
公元546年8月,王思政調任荊州刺史,韋孝寬接任玉壁城的防守任務。到了9月,東魏高歡的十幾萬大軍,就沿著汾河壓了過來。高歡這次是穩扎穩打,在汾河北岸連營四十里,主帥的大營扎在現在稷山縣南陽村的北邊。南陽村現在還存有一處土堡,村人號稱“高歡城”。玉壁城在汾河南岸峨嵋嶺臺地的邊緣,城內駐軍大概只有幾千人,是不可能和高歡大軍硬拼的。韋孝寬應戰思路十分清晰,只是閉城堅守。要打,你就上坡來攻城,反正我是不出去的。不僅如此,西魏方面這次也洞悉了高歡的戰略,主力部隊絕不出動,任由高歡去攻打玉壁城筆直的黃土高崖。高歡的另一支戰略部隊也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侯景率軍從河南出發,經齊子嶺進入今山西境內,西魏方面駐守絳縣車廂城的勇將楊檦,率軍迎擊侯景。侯景和高歡也不是一條心,見楊檦來了,立即就撤回河南。狡猾的侯景擔心楊檦乘勝追擊,還用樹木阻塞了山道。
這樣,已經興師動眾的高歡,只能夠再一次硬著頭皮去攻打玉壁城。這次攻城戰一共打了五十多天,雙方的戰術都十分精彩。
高歡的部隊渡過汾河,爬上高坡,在玉壁城南的臺地上,修筑起一座土山,從土山上居高臨下,向城內射箭。玉壁城內,原有兩座木樓,是城內的制高點。開戰之后,韋孝寬用木料和繩索不斷加高木樓,讓木樓的高度永遠超過土山,在樓上射箭反擊城外。從這些記載我們能夠發現,玉壁城雖小,但城內的物資儲備還是極為豐富的。圍城的五十多天里,玉壁城內沒有發生過物資問題。
高歡的“土山計”失效后,就改用“地道計”。他派人向韋孝寬示威:“你把木樓綁到天上也沒有用,我還可以用穿地之術取勝。”高歡本來是想借此打擊韋孝寬的信心,沒想到卻給足智多謀的韋孝寬提了醒。韋孝寬命人在城內挖掘深溝,東魏將士費盡辛苦挖出的地道,正好通向深溝,一出頭就被西魏士兵砍殺。韋孝寬還命令多備柴火和鼓風皮囊,用煙火熏燒地道內的東魏士兵。這樣,東魏的“地道計”又失效了。
高歡再次下令,制造“攻車”,用削尖的巨木撞擊玉壁城的夯土墻。韋孝寬則縫制巨大的布幔,張掛在城外。這種布幔十分巧妙,一受撞擊立即懸空,合理消解了巨木的攻擊。高歡也是聰明人,知道布幔怕火,就讓人在長桿捆上松枝麻稈,澆上膏油,點著了火去燒布幔。韋孝寬則把銳利的鉤刀綁在長桿上,伸出去削斷東魏軍的火桿。火桿被削斷后,火苗反而燒傷了東魏士兵。
“攻車計”“火桿計”失效后,高歡再一次使用“地道計”。這次的地道,不再挖向城內,而是挖到城墻的下方,多條地道相連,用木柱支撐城墻。等全面挖通撐好之后,再放火焚燒木柱。木柱的支撐力一消失,大片的城墻就坍塌了。這是高歡攻城技術中最厲害的一招,但韋孝寬木料充足,城墻坍塌后,就在坍塌處修起柵欄,繼續防守。
不僅如此,韋孝寬還利用東魏軍攻勢減弱的有利時機,率軍出城,占領土山,打掉了城外的制高點。
高歡運用了多種“科技手段”,都攻不下玉壁城,最后竟然用起了“法術”。方士李業興給高歡進獻了一條“孤虛法”,認為集中兵力攻打北城,一定能夠取勝。我們知道,玉壁的北城下就是四五十米高的直立土崖,絕對屬于“天險”。高歡無奈,只好采用這條“愚不可及”的攻城方法,動用大量兵力,去攀爬懸崖。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韋孝寬以逸待勞,東魏將士大量死亡。
在攻城的這段時間里,高歡終于發現了玉壁城的致命弱點。玉壁城建在高崖上,沒有水源,城內人馬的飲用水,都要從汾河汲取存儲。人多勢眾的高歡決定采用一條“笨”辦法,發動將士和民夫,用一晚上的時間,移動汾河的河道,讓水源遠離玉壁城,企圖把玉壁城的將士渴死。韋孝寬呢,在這個危急時刻仍然想出了辦法,在城內打出了一眼深井,找到了地下水源。筆者在玉壁城遺址考察的時候,發現這地方打井十分不易,也沒有找到水井的遺跡。時間過去了一千多年,當時那眼井,不知道打在什么位置?是不是碰巧找到了較淺的地下水源?
硬攻無效之后,高歡轉而采取誘降戰術。他派部下文人祖珽到城外向韋孝寬喊話,說:“救兵這么久都不來,你為什么還不投降?”韋孝寬回答說:“我的城池十分堅固,武器和糧草都還十分富裕。你們攻打得十分辛苦,而我們防守得十分輕松。才打了十天半月,哪里需要救援?我現在只擔心你們這么多人回不到太原去。韋孝寬是關西男子,肯定是不會投降的。”祖珽一計不成,又生二計,對西魏的將士們說:“韋城主是做官的,接受了人家的俸祿,不好意思投降。你們這些普通將士們,何必陪著他在戰火中送死呢?”說完,又用箭把賞格射進城內,上邊寫道:“能殺死城主投降者,官拜太尉,封開國郡公,食邑一萬戶,賞帛一萬匹。”韋孝寬也不客氣,在賞格的背面寫道:“能殺死高歡者,也按此重賞。”又把賞格射出城去。
韋孝寬的侄子韋遷當時就在東魏軍中,高歡把韋遷綁了起來,把刀架在脖子上,向城頭喊話:“韋孝寬再不投降,侄子就沒命了。”韋孝寬還是堅決不投降,他“慷慨激昂,略無顧意”,而將士們也堅決團結在韋孝寬身邊,寧死不降。韋孝寬是陜西人,部下都是子弟兵,家族田產都在關中,從一般道理上講,也是不可能投降東魏的。
當時的戰爭打得極為艱苦,西魏將士全身披掛,還戴著厚厚的面甲,而東魏的神箭手元盜,專門射人眼睛。韋孝寬的部下,傷亡也是非常慘重的。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