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縣域>

新生活,“繡”出來

萬榮縣光華鄉喬村扶貧干部創新方式助推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裴旭薇時間:2020-03-20

3月10日上午,婦女們在喬村巧娘手工生活館做手工活。 裴旭薇 攝

近日,隨著全市各行各業陸續復工復產,萬榮縣光華鄉喬村的巧娘手工生活館也迎來了新年的首批“訂單”——制作兒童老虎斗篷上老虎的眉毛和嘴巴。接到開工的消息,喬村的“巧娘”們都迫不及待地前來領活兒,利用閑暇時間做手工活創收。

喬村巧娘手工生活館是萬榮縣工信局支持創辦的一個精準脫貧幫扶項目,2019年11月建成開館。作為喬村的定點幫扶單位,萬榮縣工信局對接了萬榮縣鑫昌達手工制品有限公司,從喬村實際出發,組織村里的婦女進行手工技能培訓,通過代加工童鞋、童裝、荷包等手工藝品來促進脫貧增收。截至目前,手工生活館共吸納該村閑散婦女勞力和半勞力30多人,周邊村20余人,其中貧困戶26人,預計人均年增收6000元,實現了扶貧又扶志、就業不出村、家務不影響的多贏目標。

同時,幫扶工作隊還致力將手工生活館打造成一個集手工創造和工藝傳承于一體的綜合示范平臺,打造“喬村巧娘”這一品牌,為喬村婦女鋪就一條脫貧致富路。

從“輸血”到“造血”

村民收入增加了

喬村巧娘手工生活館里,陳列著虎頭鞋、布老虎枕、老虎斗篷、兒童民俗服飾、荷包等做工精美的民俗產品,一眼望去,濃濃的“中國風”撲面而來。手工生活館的一角,展示著傳統的紡線機、梭子、活篋等老物件。這個40余平方米的手工生活館同時還是喬村婦女做手工活的工作區。每次訂單下來后,大家都會在這里領取需要的材料,并探討交流技術,掌握手工活的標準和要求以后,再把材料拿回家抽空做。

“都是些相對簡單的手工活兒,對我們這個年紀的農村婦女來說,那可真是‘老本行’,一看就會!”今年65歲的手工生活館負責人李建淑言語中透露著自信。

“斗篷上的老虎眉毛做一對能掙2毛錢,我平均一天能做40多對兒,掙上十來塊錢就夠自己花了。”3月10日,在手工生活館,53歲的薛芳蓮熟練地穿針引線,不到5分鐘的時間,一只漂亮而精致的老虎眉毛就在她手上完成了。她手邊的袋子里,10對眉毛湊成一把,整齊地扎在一起,就等著一起做完后交工了。“年輕的時候常做針線活,也經常自己做衣服、鞋子給家人穿,后來就不流行穿自己做的了,真沒想到,現在的手工產品又能這么受歡迎。”薛芳蓮告訴記者,年前農活少時,她一天下來能賺20塊錢。

和薛芳蓮一起做手工活的,還有69歲的廉玲珍。廉玲珍患有腿疾,干不了活,家里生活困難,是喬村的貧困戶,各項政策補貼和兒子每月給的300元零花錢是她全部的生活來源。而自從做手工活掙錢后,她已經3個月沒要兒子的錢了。“孩子在外面打工也不容易,我自己掙錢自己花,減輕孩子的負擔,而且這個活不用風吹日曬,每個月掙四五百元,對身體沒有什么損害,孩子在外打工也放心。”

據悉,目前,喬村巧娘手工生活館的婦女主要進行荷包、童裝、童鞋、掛件等十多種產品的代加工,由于開館時間不長,婦女主要生產這些產品的“零部件”,完工后由幫扶工作隊統一向企業交貨,實行計件結算。同時,該縣工信局幫扶工作隊以工作隊名義擔保,免押金從生產企業領取代加工的貨品材料,交由喬村巧娘帶頭人發放、分配加工并負責初驗,幫扶工作隊和生產企業結算后將工資發放給婦女。

“目前,手工生活館的婦女人均月收入500元,預計年收入6000元,遠遠超過山西省4000元的扶貧標準指導線。下一步,隨著大家對產品越來越熟悉,技術也不斷提升,收入應該還會有所增加。”該縣工信局黨組成員、喬村第一書記王鵬舉告訴記者。

從打麻將到比拼技能

村風更文明了

喬村共有253戶1100多口人,40%的村民外出務工,留下來的多是兒童和年齡較大的老人。去年5月,該村爭取到萬榮縣美麗鄉村項目,對村里的巷道進行硬化,并解決了污水排放問題。該縣工信局還積極協調有關部門,投資20萬元修建了喬村新時代廣場,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村民在農活之余幾乎沒有什么精神文化生活,用村民的話說就是,“吃了喝了,沒事干就打麻將。”

對此,在手工生活館成立之初,該縣工信局幫扶工作隊反復做婦女的思想工作,將村里能干活的閑散婦女,特別是貧困戶和邊緣貧困戶婦女都組織起來。“一方面激發貧困村民脫貧的內生動力,讓她們破除‘等靠要’的思想,另一方面讓村里的閑散婦女有事干、有錢掙,徹底改掉打麻將的習慣。”王鵬舉說,一開始,婦女們對這個項目不了解,做的手工活不符合企業要求的標準,存在產量少、返工多等情況,一個人一天下來掙不了幾塊錢,很多人打了退堂鼓。

為了提升婦女的參與積極性,幫扶工作隊一邊組織婦女到生產企業參觀學習,讓她們看到手工產品的市場前景,一邊邀請企業技術人員到村里開展技能培訓,讓每個婦女都能發揮優勢,找到契合自身特點和優勢的“活兒”。一個月下來,收入從每天的兩三元錢增長到二三十元錢,婦女們嘗到了甜頭,這支隊伍也逐漸壯大起來,周邊幾個村的一些婦女也聞訊前來報名參加。

從沒事就游門諞閑、打麻將,到聚在一起交流探討手工技術、互相比拼,喬村婦女日常生活畫風的轉變讓這個小村莊多了一些生機。“做手工活后不像以前那樣無聊了,大家聚在一起干活,有說有笑,心情也更好了!”李建淑告訴記者,現在,只要加工材料一回來,大家就都迫不及待地來“搶”活,做家務、干農活之余,就戴上花鏡做會兒手工,見面聊天的一個重要話題就是比較誰做得多、做得好。

“家庭矛盾、婆媳矛盾也少了,村風更文明了,村民關系也更和諧了,大家的生活有了新目標、新追求。”王鵬舉告訴記者,當初,工作隊打算給這個項目起名叫“扶貧車間”,后來經過反復考慮后,決定叫“手工生活館”,目的就是希望喬村的婦女能從此開啟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從輸出產品到輸出生活

未來更有盼頭了

喬村手工生活館成立以來,扶貧工作隊從拉材料、送貨、培訓等方面為村民提供全方位的“保姆式”服務,在項目的管理上探索形成科學的長效機制。

“扶上馬、送一程”,扶貧工作隊的精準幫扶也讓喬村成了全縣為數不多可持續的代加工點。幫扶工作隊沒有任何報酬真幫實扶、為群眾謀利益的做法取得了全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疫情過后,扶貧工作隊打算在村里舉辦一次手工技能競賽活動,通過物質和精神獎勵,進一步提升婦女們的積極性。

“純手工的產品蘊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工業化時代顯得更有溫度,更寄托著愛和希望。”王鵬舉比較看好傳統手工藝品的市場前景。長遠來看,他還希望能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品種類,從代加工到自產自銷,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手工產品加工隊伍中,讓傳統技藝得到傳承和創新,在光華鄉打造手工藝品加工基地,做大“喬村巧娘”這一品牌。

王鵬舉告訴記者,今年,扶貧工作隊打算邀請直播團隊和“網紅”來喬村進行短視頻拍攝和直播,將農村淳樸的生活進行整合加工并通過網絡傳播出去,這也是他構想的喬村“扶貧3.0”計劃的第一步。所謂的“扶貧3.0”是相比較第一代的農副產品輸出、第二代的勞務輸出而言的。在他看來,如今,正值短視頻和直播的風口,通過輸出農村生活來賺取流量收入,并增加農產品和手工產品的銷售收入,對農民而言幾乎是就地取材。

未來,王鵬舉還計劃通過組織電商培訓,讓村民掌握短視頻的拍攝方法和技巧,這樣,村民就能隨時隨地拍攝農村生活,展現喬村手藝精湛的婆婆和心靈手巧的媳婦們一針一線縫制手工產品的生活狀態,提升“喬村巧娘”的品牌知名度。

習近平總書記說,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喬村巧娘手工生活館對喬村而言就是新奮斗的起點,這個剛剛成長起來的項目在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扶貧工作隊相信,好日子是干出來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他們和喬村的村民們都期待著“喬村巧娘”的成長和奮進。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