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薛俊杰 武敬云時間:2020-03-10
微風徐徐,清水潺潺。昔日巷道內污水橫流、臭氣難聞的現象徹底解決了,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美麗鄉村的“高顏值”畫卷。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一項“民心工程”。近年來,河津市堅持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提出“一年打基礎、兩年抓示范、三年要過半、四年全覆蓋、五年再鞏固”的目標,統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綜合利用項目建設,涉及8個鄉鎮(街道)、54個行政村,惠及農村人口14萬人。采用PPP模式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建設,率先在全省實現農村污水治理全覆蓋,走出了一條能復制、可借鑒的新路子。
齊心協力促項目早落地
2016年,河津市被山西省委、省政府確定為8個農村污水綜合處理試點縣市之一。之后,河津市第一時間成立了領導組,抽調精兵強將,先后赴江蘇、陜西、江西等地考察調研,多方論證研討,通過了立項、土地等前期工作。河津市按照財政部提出的PPP模式解決農村污水處理項目,開足馬力積極爭取PPP項目,經過前期談判,運城市生態環境局河津分局和山西省黃河萬家寨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山西建筑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太原市潤民環保節能有限公司3家資本方就PPP項目合同實施進行多輪洽談,簽訂了框架協議。該項目采用BOT運作模式,總投資21638.07萬元,資本金4327.61萬元,河津市人民政府股權為10%,3家公司股權為90%。項目包括污水管網及生活污水處理站兩部分,污水管網總長201.7km,新建生活污水處理站19座。
運城市委常委、河津市委書記鞠振,河津市委副書記、市長何偉,多次深入鄉鎮(街道)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進行調研,并召開項目建設推進會。他們強調,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人居環境整治向縱深推進的“基礎工程”,是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民心工程”,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政治工程”,必須上下聯動、統籌推進、加快進度、抓好落實,把這項“民心工程”辦實辦好,讓老百姓切實得到實惠。
河津市按照框架協議的思路,協同3家資本方注冊成立了河津市黃河生態農村污水治理有限公司,出臺了《河津市農村生活污水ppp項目工程實施方案》,成立了以市委副書記、市長何偉為組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侯鵬程,市人大副主任李民富、副市長王高紅為副組長,生態環境、住建、工商、財政、水利、土地等職能部門一把手為成員的領導小組,設立專門辦公室和項目協調組,扎實推進項目建設。
真心實意讓群眾得實惠
“我們必須以解決群眾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為突破口,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和認同感,以此激發群眾參與環保工作的積極性,讓老百姓實實在在享受生態環保的紅利,享受改革發展帶來的實惠。”這是河津市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出發點。
河津市積極爭取國撥資金1430萬元,采取3種工藝模式,先后實施了沿汾農村生活治理工程,在城區街道百底村、黃村、柴家鄉樊家峪村建成了3座污水處理站,實現達標有序排放。建設了6個污水處理站,由河津市政府出資購買勞務,在小梁鄉胡家堡村、武家堡村、小梁村實施農村污水管網自行建設,第三方購置管網和運營進行試點,以最少的資金辦成了最大的事,全力把民心工程辦實辦好,試點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河津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啟動以來,各相關部門、鄉鎮(街道)、村搶抓時機、掛圖作戰、倒排工期、科學施工,掀起了“大干快干”“遍地開花”的建設熱潮。監理單位牢固樹立紅線意識和底線思維,嚴把安全質量關,全力以赴促進項目早建成、早運營、早見效。
“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對咱們農村來說是一件大好事。以前,農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到巷道,對環境造成了一定影響,天氣熱的時候,還散發出陣陣臭味。現在,新鋪設了污水管網,整個巷道就不存在污水亂流現象了,老百姓都很稱贊。”小梁鄉劉村黨支部書記張貞亮說。
全力以赴破難題抓進度
在農村污水治理項目建設過程中,河津市堅持先試點后推廣、先局部后全局,探索完善“政府主導、市場主體、群眾主動”的治理路徑,形成了市鄉村農戶四級聯動格局,扎實推進項目建設。一是把好“三關”,破解污水“收集難”。嚴把選點關。按照沿汾村優先、水源村優先、中心村優先的“三個優先”原則,重點在汾河周邊布點,確保達標排放。嚴把規劃關。結合《河津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綜合考慮地形地貌、村莊布局、污水總量、線路走向、建設時序等因素,聘請專業團隊現場踏勘、走訪群眾、充分論證,首批規劃57個村的生活污水綜合利用項目,配套實施水沖式廁所、餐廚、洗浴污水入網,實現雨污分流。嚴把工藝關。針對農村污水排放差異大、水質要求不一、運營成本不等的實際,探索確定三類工藝模式:汾河沿線的處理站采用A2O(厭氧—缺氧—好氧)+膜工藝,可用場地小的處理站選用AO(厭氧—好氧)+人工濕地工藝,可用場地大的處理站選用微生態濾床工藝,確保實現“治有章法”,目前運行效果良好。二是用好“三資”,破解資金“籌措難”。積極爭資。資金問題是農村污水治理的最大瓶頸,河津市創新多元化資金保障機制,積極爭取國撥資金2000余萬元,全部用于前期9個污水處理站建設。自行籌資。發揮財政資金示范引領作用,配套投入1200余萬元。同時,在5個村實施污水管網自行建設試點,群眾自籌支管網資金110萬元,有效緩解了末端資金壓力。多元融資。采用PPP模式與黃河萬家寨水務集團、省建工集團等3家企業典范合作,撬動社會資本2億元,日處理污水7250噸。三是抓好“三化”,破解日常“運營難”。運營維護專業化。明確污水治理設施產權歸屬和管護責任單位,運行費用由群眾出一點、村里籌一點、政府補一點,由萬家寨水務集團河津公司管理運營,實現長效管控。水質監控常態化。制定《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維管理考核辦法(試行)》,生態環境部門定期抽樣巡檢,確保污水集中處理后全部達到山西省地方標準一級或地表V類水質標準。群眾受益全程化。由社會資本方出資購買勞務,整個項目將用工1800余人,為群眾創收4000余萬元;配套建設農村老年洗浴中心10個,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處理后的中水可用于農田灌溉、企業回用,每年節約開采地下水300萬立方米,真正讓群眾成為參與者、建設者、受益者,全面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目前,河津市已探索形成“三個三”的治理模式,即實現從重面子、輕里子向面子里子并重,從政府主導、群眾參與向政府引導、群眾自發,從財政投入向財政撬動、社會融資“三個轉變”,推行城中村、廠郊村、純農村“三種模式”,達到生活條件改善、生態環境改觀、生活習慣改變“三個成效”;19個污水處理站點工程已完成工程量60%,主管網工程完成工程量96%,整個工程預計于今年6月份投入運營。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