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12-03

群星薈萃的人才搖籃
新中國成立前后,抗戰時期流落西北各省的蒲劇藝人紛紛返回家鄉獻藝。經過“改人、改制、改戲”,蒲劇藝術呈現繁花似錦、欣欣向榮的興旺景象。對戲曲事業高度重視的原晉南地委、行署,連續做了三項重要決定:成立晉南蒲劇院、拍攝蒲劇藝術片《竇娥冤》、組織全區青年演員會演并成立晉南青年蒲劇團。黨委書記任保加,院長鄧焰,副院長趙乙、墨遺萍,組成蒲劇院領導班子,趙乙、杜波、行樂賢、韓剛、張峰、康希圣、白星、秦學敏、潘堯黃等組成編導音美創作班底。
蒲劇院薈萃了以王秀蘭、閻逢春、張慶奎、楊虎山、筱月來五大名演員,燕玉平、筱嬡娜、曹鎖元、解洪平、筱鳳蘭、原云龍、武興棟、原月仙、吳永勝為代表的第一代表演藝術家,以及以王天明、裴青蓮、楊翠花、張保、梁惠芳、田迎春、宋東元、張大發等為代表的第二代藝術家,打造了一大批經典劇目,開創了新中國成立后蒲劇第一個黃金發展期。分專后,蒲劇院業務力量一分為二,雖然分屬兩個地區,但兩地本是一家,劇種同根同宗,兩地蒲劇界在藝術交流的良性互動之中,堅持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1980年,蒲劇院恢復建制時新成立青年蒲劇團,使任跟心、郭澤民、崔彩彩、雷俊生、薛曉明等新一代精英脫穎而出,巡演江南、赴京演出,大獲成功。
中國劇協醞釀已久的中國戲劇梅花獎也因他們的成功演出而設立,在首屆10朵“梅花”中,任跟心、郭澤民榮登金榜,由此開啟了全國戲劇界拔尖演員的“奪梅”征程,先后有681人獲此殊榮。“二度梅”、文華獎獲得者任跟心,梅花獎獲得者郭澤民、許愛英、崔彩彩、潘國梁,以及一級演員雷俊生、趙梅等成為第三代演員的核心。
任跟心、郭澤民等新一屆蒲劇院領導對人才培養高度重視,首倡成立蒲劇院定向班,捐資設立獎學金,誠邀解光禮、張巧鳳、王秀芳等老藝術家課徒授藝,成效顯著,先后涌現出呂曉彤、梁靜、周贏、程雅琨、姚飛龍、王曉彤等58朵小梅花,并成立小梅花蒲劇團,彰顯著蒲劇院重視人才培養、重視青年團建設的超前意識和戰略眼光,被中國劇協授予“戲曲梅花之鄉”稱號。
臨汾眉戶劇團是先后由榮河、聞喜、安邑、運城管轄的眉戶劇團收歸晉南專署隸屬蒲劇院演變而來的,2011年恢復隸屬關系。這里先后涌現出楊海生、周金科、程根虎、衛本善、趙順旺、馬英超、鄭竹蘭、郭乘云、劉玉玲、樊青蓉、王希英、翟文斌等藝術家。第三代代表人物、文華獎、梅花獎獲得者許愛英,梅花獎獲得者潘國梁,以及王建龍、高艾艾、李巧英、賈福林、張云霞、王倩、張劍等新一代優秀演員的涌現,使蒲劇眉戶攜手發展,共同續寫著地方戲的輝煌。
蒲劇院兩位演員榮獲首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為全國各大劇種以梅花獎演員為中心的新一代藝術家崛起,起到了一定的帶動作用。這對同一劇種、原本一家的運城地方戲演員“奪梅”的助推作用,亦是不言而喻。
任跟心、郭澤民領獎歸來第二年,原運城地區調回武俊英、景雪變、吉有芳、馬建義等一批新秀,與王藝華、張巨等聯手打造一批精品劇目,在1986年全省青年團調演中斬獲頗豐。1987年,演員們晉京獻演轟動劇壇,被首都專家譽為“牡丹群”,武俊英為運城捧回第一個、全省第四個梅花獎盤。26年間,王藝華、景雪變、吉有芳、閆慧芳、孔向東、賈菊蘭先后奪得梅花獎,景雪變還榮獲文華獎和二度梅花獎。
在運城“小梅花”人才培養方面,蒲劇院同樣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2005年,第九屆中國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在臨汾舉行。事前,任跟心院長邀運城市藝校副校長景雪變率隊參加。景雪變組織戲曲教師,對進校僅僅一年的定向班學員進行強化訓練,楊潔、王曉妮、任玲3人參賽,一舉奪得全國第一、第四、第七的好成績。此后,運城連續培養出50多位小梅花,成為名符其實的“梅花大市”。臨汾、運城在人才培養方面,雙雙走在全省、全國前列,為新時期戲曲事業的繁榮發展夯實了人才基礎。
佳作迭出的藝術生產基地
60年來,蒲劇院堅持走改編傳統劇、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三并舉”的路子,精心打造了一大批質量上乘、久演不衰的精品劇目。從第一代藝術家代表作《燕燕》《西廂記》《薛剛反朝》《三家店》《舍飯》《出棠邑》《李逵下山》《趙氏孤兒》《古城會》《三進士》《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第二代藝術家《白溝河》《港口驛》《花木蘭》《柜中緣》《明公斷》《空城計》《罵殿》《游西湖》《臥虎令》《寶蓮燈》等;第三代藝術家《火焰駒》《掛畫》《金沙灘》《周仁獻嫂》《黃逼宮》《法門寺》《游龜山》《伐子都》《李亞仙》《狀元與乞丐》等,到以小梅花中國戲劇獎獲得者為代表的第四代演員的《楊門女將》《堯頌》《表花》《跑城》《火鳳凰》《逃國》《販馬》《梨花情》等,無一不是群眾喜聞樂見、極富藝術生命力的經典之作。
與此同時,編演現代戲也取得了驕人業績。早年,《蛟河浪》《雙生女兒》《向陽坡》《山花》《結親記》《在紅旗面前》等現代戲膾炙人口。尤其是第三代領軍人物任跟心領銜主演的《土炕上的女人》,被譽為“中國現代戲成熟的標志”;與許愛英主演《兩個女人和一個男人》,兩人雙雙同時榮獲中國戲劇文華、梅花、白玉蘭三項大獎。以上述兩劇為轉折,相繼推出的《山凹人家》《月好媽媽》《酸棗嶺》《父親》《村官》《黃土地的漢子》《鳳凰嶺》等頗有含金量的創作現代戲,移植的《江姐》《雷雨》《祥林嫂》《書記媽媽》等現代戲,使演出劇目常演常新,不斷適應觀眾審美和文化市場變化。這些劇目多次赴省晉京,摘杏奪梅,全國巡演,譽滿劇壇,并把蒲劇演出了國門。
建院伊始,蒲劇院就十分重視舞臺藝術和影視藝術的結合,倡導以影視手法講好戲曲故事。《竇娥冤》《煙花淚》《土炕上的女人》《兩個女人和一個男人》《村官》等十多部蒲劇、眉戶經典劇目,先后搬上銀幕和熒屏,使地方戲插上了飛向全國、飛出國門的金翅膀。臨猗眉戶劇團拍攝眉戶藝術片《澗水東流》由韓剛、張峰編劇、作曲,王秀蘭、楊翠花等參演,《一顆紅心》由裴青蓮參演,成為地方劇種之間成功合作、蒲劇院支援縣級劇團的典范。
精品佳作的源源涌現,使蒲劇院各個劇團牢牢掌握著藝術生產的主動權,并且為各個縣級劇團演出劇目的選擇,提供了較大空間,許多劇目被兄弟劇種、兄弟院團所移植。
每逢大慶,蒲劇院必有佳作問世。1959年,《竇娥冤》熱播全國,至今該片仍是“中戲”上座率最高的教學資料片之一;1979年,《麟骨床》赴省晉京,榮獲原文化部創作和演出二等獎,并由央視播映;1989年,《兩個女人和一個男人》熱演京華,榮獲各項大獎;1999年,《土炕上的女人》橫空出世,譽滿全國,榮獲多項國字號大獎;2009年,適逢蒲劇院成立50周年,蒲劇院舉辦演出周,演出了建院以來的經典劇目,出版了《蒲劇輝煌五十年》紀念冊,舉辦了大型圖片展,表彰了王秀蘭、張峰、筱嬡娜等一批“蒲劇功臣”;2019年,蒲劇院成立60周年,舉辦了別開生面的紅色經典戲曲晚會,蒲劇《杜鵑山》《紅燈記·痛說革命家史》《沙家浜·奔襲》,眉戶《沙家浜·軍民魚水情》,碗碗腔《紅色娘子軍》等選段依次登場,精彩紛呈。
門類齊全的資料寶庫
多年來,蒲劇院在戲曲文物史料研究、挖掘、搶救、收集、整理等方面投入一定人力、物力,做了大量工作,在五個方面取得突出成績。
1.搶救、挖掘戲曲資料。抄錄傳統劇本400多個、傳拓碑刻100多通,對180多個戲曲班社進行了調查著錄,考察古戲臺100多座。上述資料,均被收入《中國戲曲志·山西卷》。
2.著述大量史料專著,并出版發行。先后推出《蒲劇十年》《蒲劇音樂》《蒲劇音韻》《蒲劇現代戲曲唱腔研究》《蒲州梆子劇目辭典》《蒲劇輝煌五十年》《臨汾眉戶輝煌歷程》《蒲劇巨擎趙乙》《墨遺萍劇作集》《<土炕上的女人>對蒲劇的傳承與發展》,以及全省首部戲曲史志《蒲州梆子志》,使資料工作走在全省、全國前列。
3.重新出版《蒲州梆子傳統劇本匯編》。在上世紀80年代刊印版本的基礎上,對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系列叢書《蒲州梆子傳統劇本匯編》進行了認真細致的校勘。重新出版的該書一套15卷、錄入198個代表劇目、計650萬字,為蒲劇傳承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本。
4.組織全市戲曲普查工作。對全市8個劇種、兩個研究機構、兩個戲曲藝術教育機構、25個藝術表演團體、1042個從業人員、新時期所演598臺劇目(其中新編、改編273臺)進行了全面調查,采集劇照圖片223張,認真整理歸檔,獲省主管部門好評。
5.錄制保護音像資料。對民初以來名老藝人經典唱段輯錄105盤資料,并完成了蒲劇《嗩吶曲牌》錄音,使珍貴史料得以留存傳承。
蒲劇院創辦的《蒲劇藝術》1980年創刊,已歷39年,發行156期,是集學術研究、藝術交流、史料收集、人物傳記、新人培養、劇本創作、繼承創新等方面重要功能于一體、內涵豐富的戲劇刊物,也是山西省唯一面向國內外發行的戲劇專刊。其已成為推進戲劇事業傳承發展的重要陣地和窗口,是各個地方戲劇種從業人員無可取代的精神家園。
在歷任蒲劇院領導和編輯部同仁的不懈努力下,《蒲劇藝術》克服重重困難,不僅堅持辦了下來,而且不斷改進完善,品位不斷提升,為蒲劇、眉戶乃至域內外各個劇種的繁榮發展,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歷經60年發展,蒲劇院春華秋實,碩果累累。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模范單位”、原文化部“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的獲得,蒲劇院實至名歸。總投資1.7億元的戲劇研究院建設項目的確定,造價1600萬元一期工程的竣工,使蒲劇院基礎設施發生著巨大變化。衷心希望蒲劇院——臨汾戲劇研究院再接再礪,再創輝煌。也希望臨汾、運城兩地戲曲界進一步加強交流,攜手共進,為戲曲事業的繁榮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