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正大氣象書法的承傳——“姚奠中先生書法藝術境界芻議”公益講座側記

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11-21


◇書品即人品

姚先生稷山老宅上掛有一塊牌匾“修齊為事”,說明其家庭從基礎教育開始,就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貫穿于一生。

姚先生的大伯父名為姚慎修、父親名為姚慎行、叔父名為姚慎德。從其父輩的名字中,就能體會到這個書香門第家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重視。

元代名臣姚天福是姚先生的祖上,而姚先生小時候經常去觀摩河東名碑姚天福神道碑。碑上文字是元代書法家虞集所寫,有著濃厚的趙孟頫風格。姚先生最早習趙孟頫,后來習顏真卿。1935年進入章太炎先生門下后,他開始進一步地寫魏碑、隸書、篆書,所以他的書法基本功非常全面,字也特別耐看。“作字如做人”是姚先生的書法理念,即“書品即人品”。

姚先生強調,人品正是立身之本。學書法的訣竅,在他看來只有八個字“不自正入、不能變出”,即書法家人品要正,這樣書品才會正。

學書法有句話:“學書當學顏。”顏真卿的書風莊重、雄渾、博大,有中國書法的正大氣象。許多書法家都是顏體見長,這也是中國書法的主流。學習顏體就像走路,走得很安穩、很正、不怕摔,才能闊步向前。

姚先生還認為,書法要有很好的教育作用,能怡人性情,要避免俗弱媚軟。

為此,原旭東選用了姚先生寫的《論語》中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作品來解讀。姚先生用魏碑方折的筆法來體現文中意,即不要去主觀臆斷、不要絕對化、不要固執、不要以自我為中心,能看到他通過作品去傳達的一種氣象。

關于書法的社會作用,姚先生經常講,寫字要有目的,且必須對社會有作用。內容與寫字結合起來,堅持寫,就會有很好的影響。進而談到一個人如何能有所作為時,姚先生認為,就是在社會上起點好作用。這也是姚先生書法和他人生作用的一種體現。

◇書文以載道

姚先生提出要重視寫楷書,現在許多人都在求怪,越怪其實越成問題。他認為“書法要寫不要畫”,畫畫可以反復去改,但寫字不能改,一改就失敗了。他反對寫字走捷徑,認為寫字不要討巧,必須踏踏實實。

姚先生99歲時寫了一副對聯:“架上南華秋水,屏間北苑春山。”筆墨依舊飽滿,一筆一畫非常講究、到位,體現了他說的“寫字一定要有力量”。只有擁有深厚的臨池功力,才能展示出字的魅力和神采。

姚先生還強調了書法書外功和文字學的重要性。1969年,他在牛棚中沒有任何資料,僅用一支毛筆就寫了一本小篆詩詞,可見其古文字功底之深厚。這與他投身章太炎先生門下有關系。章先生一直把古文字學作為一門基礎課程,這讓姚先生打下了扎實的古文字功底。姚先生建議要多讀《說文解字》,只有了解中國漢字的脈絡,才會更加融會貫通。

姚先生有一幅草書作品《壺口瀑布》。他的草書并不多見,但寫壺口瀑布,他特意用了草書。這首詩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壺口瀑布的狀態,還寫出了壺口瀑布的歷史,而草書恰好能夠體現出其抒情性。因為好的書法作品有一個特點,就是書法形式和內容的統一,這樣才能傳達出詩中韻味。

姚先生“詩書畫印”堪稱四絕,他在文學素養方面的成就極高,僅現在整理出的他創作的詩詞作品就有660多篇。他的書法,就是他綜合修養的一個呈現。

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寫字不僅僅要體現書法,更多的是要宣傳文化。因此姚先生常說書以載道、文以載道。文化修養上不去,字寫到一定程度,就會卡殼。只有多讀書,思辨能力和哲學觀點上去了,字自然也會上去。姚先生一生孜孜不倦,亦是文以載道、書以載道的表率。

◇筆酣兼墨飽

姚先生98歲時曾寫道“文有見識,字有功夫”。他認為,習書必須下功夫,功夫,就是一筆一畫下去要有力量。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寫字必須反復錘煉,集全身之力送到筆端,這樣字才會好,顯得豐筋多力。

這也是衛門書派的一個核心,衛夫人曾專門提出這個觀點:“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字沒有筋骨、沒有力量是站不住腳的。

而姚先生書法的最大特點,就是每個字都能站得很穩。他一般毛筆抓得不高,但寫字速度非常勻稱,不慌不急。這是他對筆墨的一種把控,也是他說的,練習書法不能用蠻力。

姚先生還強調,書法不要跟風,而應該在傳統上下硬功夫,不要變來變去,唯獨沒有自己。

在筆墨問題上,姚先生強調筆酣墨飽。只有達到“骨力鋒神各有姿”的境界,才是一個好的書法作品。這里面有一股氣,就是浩然正氣、學問之氣。

原旭東說,一個書畫家,最重要的就是要把這種胸有成竹作為一種積淀,最后厚積薄發自然而然形成筆墨。所以,筆墨問題最后回歸的,還是學養、修養問題。

姚先生出過多部作品集,都叫《姚奠中書藝》,他認為,中國書法是有內涵的,在寫字的基礎上,要有藝術追求、有創新。這也表明了他對書法有更多的文化思考。

◇六要六不要

姚先生是一位重視傳統又敢于突破的探索者,曾提出寫書法有“六要六不要”,即要寫不要畫、要活不要死、要厚重不要輕飄、要雍容不要粗野、要自然不要造作,要有筋骨不要一堆肥肉。

傅山曾提出“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姚先生正是在此基礎上做了一個科學發展,將落實有了具體的可操作性。這也是辨別一幅作品好壞的一個行之有效的理論公式。

2009年,姚先生獲得了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終身成就獎。主辦方要求寫獲獎感言時,他說了這樣一段話:“獲獎得名應該是高興的,但‘名為實賓’,是身外之物,對個人不足輕重,由于書法是文化載體,因而對社會有雙重作用,所以我們既要字寫得正、寫得好,為書壇樹立一種正氣,又要通過內容,對社會起到推動和諧、進步的導向作用。”

講座最后,原旭東借助姚奠中先生的《論書十條屏》告訴大家,姚先生曾說,章太炎先生對他最大的兩個影響就是肩上有兩副重擔,一是民族精神,二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姚先生正是挑起這兩副重擔的實踐者,他對書法的思考,都基于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而正大氣象的書風承傳,一定是建立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的、建立在中國文化自信上的。

◇正大氣象好

在我市,著名書法家王陸、趙玉漢、陳曦等都是正大氣象書風的代表人物。

王陸先生說,一說正大氣象,首先想到的便是大唐顏真卿。顏真卿書風特點正而不拘,莊嚴而不顯,從容于法度之中,而有閑雅自得之趣,奇巍秀拔,乃魏晉隋唐以來之風流氣骨,而又不為古法所拘,蕭然出于繩墨之外,人稱“顏體”。而姚先生書法繼顏真卿之風骨,可謂當代書壇正大氣象實力派書家之一。

趙玉漢先生說,字如其人,從字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全部。姚先生的字,尤其是他晚年時期,對中國書法的貢獻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汲取優秀傳統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一生的修煉和學習,所以旭東的講座非常好,書法界也都在呼吁要回歸傳統。”他說,正大氣象是指路子很正、書風很正,中國書法傳統有著幾千年歷史,留下許多名碑名帖,都是正大氣象,值得我們學習。

陳曦先生說,姚奠中先生是我們山西的國學大師,他對書法的認識,尤其是“六要六不要”,就是他對正大氣象的態度,也表明了一個學者的文化傳承。正大氣象是中國文化的主流,永遠不能改變。首先要正,這樣才能大,必須正,才能夠清、秀、穩、拙、樸。

◇意義頗重大

對姚先生正大書風的研究,無疑對當代書壇書家回歸傳統、肩負使命,有著可貴的現實意義和珍貴價值。

運城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李清水表示,這次講座是成功的。“一是講座比較全面、系統地闡釋了姚老的書法思想,這些思想都體現了‘正大氣象’四個字,對于在我市書法界端正書風有重要的意義。二是原旭東同志作為我市年輕一代書法家,其治學態度、在書法理論和實踐的探索上,充分體現了嚴謹、進取的精神。三是姚奠中先生是運城人,是運城的驕傲,他的書法思想屬于運城,同時屬于全省、全國”。

 運城幼師美術老師程桂蓮告訴記者,她聽完講座后受益匪淺,原旭東講述了姚奠中先生的藝術主張和治學理念,“讓人全面感受到了姚先生的人格和藝術魅力,也使大家明白了書法藝術追求的方向”。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