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19-11-08
記者 鄭 菲

魏風小學后稷校區一年級學生在學習沙畫創作 鄭 菲 攝
兩個會場,8個分論壇,4個專家報告,8個分論壇報告,70多位代表發言,來自全國二十幾個省份的近2000人參加……10月20日—21日,由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運城市教育局、鹽湖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全國新樣態學校論壇暨鹽湖教育創新峰會”在我市召開。
2016年4月,新樣態學校的概念正式提出。2017年年初,中國新樣態學校聯盟成立。兩年多來,全國共發展兩批39個實驗區,近1000所實驗學校。作為最早加入新樣態學校聯盟的實驗區,鹽湖區目前已有18所校(園)成為新樣態實驗校。兩年來,各實驗校都能較為深入挖掘本校的文化基因,確立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并且初步構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課程體系。
新樣態是什么?為什么要走這樣一條發展道路?近日,記者走進幾所新樣態學校,了解它們的成長故事。
一所學校一個樣子
“后稷左手舉著麥穗,寓意他嘗遍百草,終于獲得了農作物的種植方法,后稷右手拿著鋤頭,寓意他教會人們耕種。他的一生都在跟農作物打交道,后稷教民稼穡,開啟了人類歷史上農耕生產的先河,推動了華夏民族的進步與文明。”這是鹽湖區魏風小學后稷校區小小解說員袁浩軒在講解校園里后稷雕像時的一幕。
2018年9月成立的魏風小學后稷校區,從去年建校伊始,就在第一批新樣態實驗校魏風小學的辦學經驗基礎上,整體設計構思后稷校區的頂層文化理念、課程架構、美麗校園環境創建等,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樣態。
孟子曰:“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后稷校區的文化基因便是農祖后稷,后稷校區以“勤耕文化”為源,遵循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和人本主義思想,結合新時代核心素養要求,梳理出學校的辦學理念。
執行校長許彩麗告訴記者:“每所新樣態學校都有自己的樣子和特色,新樣態學校建設能夠給學校準確定位,挖掘文化內生點,明確特色,梳理課程體系,我們學校根據后稷文化,梳理出獨特的‘種子課程’。”
許彩麗介紹,后稷“種子課程”從四個維度設置了四級課程,也稱種子“四季”課程。分別是“春種”基礎課程,“夏長”拓展課程,“秋收”選擇課程,“冬陽”綜合課程。“春種”基礎課程,是指每一個學生都需要掌握的國家規定課程;“夏長”拓展課程,是指每一個學生都要體驗的提高性課程,其中包括學校的特色校本課程;“秋收”選擇課程,是指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可以自選的課程;“冬陽”綜合課程,是“春種”“夏長”“秋收”三大課程融合后的表現形式,主要以節日活動的方式呈現。
后稷校區注重特色課程的構建,如在“秋收”課程板塊,注重對勤耕文化的傳承,開設木工、沙畫、扎染、毛麻繡、種植、氣象研究等課程。“冬陽”課程板塊設置了獨屬后稷校區特色的節日——三月種植節、十月豐收節。
什么是新樣態學校?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如平認為,符合教育理想、教育理念、社會發展和時代要求的學校,也可以說是那些“止于至善”的學校。在他看來,要讓學校呈現出新樣態和精神面貌,必須從整體育人、文化內生、課程再造、系統建構四個方面下大力氣,最終形成“學校要有學校樣,一個學校一個樣,校校都有自己樣”的生態多樣性格局。
一個學校一個樣,校校都有自己樣,不同于舊樣態學校,新樣態學校要突破以往的發展方式,強調立足學校的文化傳統、內生基因和自身基礎,走內生式發展之路,創建原生態、去功利、致良知、“止于至善”的現代學校。
同樣作為一所新成立的學校,紅軍小學特殊的學校背景決定了從建校第一天起,就烙上了鮮艷的“紅色烙印”。傳承紅色基因,發揚民族精神,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新時代接班人,成為學校的育人目標。
“教育的本質就是人,新樣態學校就是要關注孩子、關注校園里的人,回歸教育的本真,通過課程為抓手,做好新樣態學校建設。”紅軍小學校長肖靜說。
結合國家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遵循“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圍繞學校“面向未來,培養內心充盈、行動積極的紅星少年”的育人目標,紅軍小學構建了“紅星”課程體系,通過基礎、拓展、選擇、綜合四大課程的設置,培養學生樂助人、會學習、強體魄、善審美、勤實踐的五大品質,真正通過課程育人,讓每一個孩子都閃耀自己的光,成為優秀的紅星少年、合格的民族接班人。
打造特色育人模式
每周二的下午,是后稷校區一年級學生走班上選修課的時間。下午的兩節課,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沙畫、舞蹈、武術、非洲鼓等課程。
記者走進沙畫課教室,教師正在給學生演示“蛋糕”的畫法,從鋪沙、揚沙、勾沙等手法開始,一步步引導學生在沙畫臺上畫出蛋糕。
教務主任李娟告訴記者:“沙畫課是學校的特色課程,教師是外聘的專業教師,喜歡沙畫的學生,每周二在沙畫教室里,跟著教師學習沙畫。”
站在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幾乎每所學校都設有選修課,但是卻大同小異。為了挖掘具有本校特色的課程,后稷校區開設了沙畫課。
“學校從勤耕文化出發,找到特色課程的切入點,把沙畫納入選修課,沙畫課不僅僅是簡單的用沙子作畫,而是把德育、美育、紅色教育等納入課程,用沙畫演繹我國歷史發展過程,讓學生了解歷史。”許彩麗說。
美麗校園、魅力課堂、智慧校園、課程再造、創新管理、家校共育是新樣態學校建設的主要方面。紅軍小學以家校共育為重點,打造新樣態學校。
在肖靜看來,家長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力量,學校教育需要家長的參與。建校兩年來,紅軍小學的家校合作一直在不斷的優化和升級中。
運動會上是裁判,學科闖關活動中是考官,上下學時是安全義工……無論是活動還是課堂,家長們以多重身份活躍在各項活動中。
肖靜介紹,為更好地做好家校工作,學校建立了校級、學段、班級三級家委會,成立了綜合事務部、活動策劃部、家長社團部、生活安全部、教育支持部五個部門。在明確的定位及原則指引下,學校基本形成了家校同育的民主管理、家長教育、家長是學校課程資源的有力支持者三大特點。
肖靜告訴記者:“家校合作從本質上來說,并不是把家庭變成學校,而是讓家庭更像家庭,積極地讓家長通過參與學校活動了解孩子。現在,我們還在積極嘗試和社區合作,參加社區的敬老節、志愿者活動,走進社區觀察植物、尋找春天等,希望下一步成立‘家庭、學校、社區’三方合作的模式,讓孩子的世界更廣闊。”
探索創新發展之路
兩年的發展,新樣態學校的變化有目共睹,它不僅使學校有了目標,教師有了方向,也使學生的成長有了健康的發展軌跡。
許彩麗深有體會。她說:“新樣態學校建設使學校有目的性,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復制名校的理念、做法,通過新樣態理念傳達、課程再造,讓教師看到未來,使教師有凝聚力,學生‘有事可做’,養成這個階段需要養成的習慣,學習這個階段需要學習的勞動技能等。學校目前還處于課程再造階段,下一步我們將把課程體系再進一步深挖、細化、完善,讓學校特色更鮮明。”
“兩年多的新樣態學校建設,最大的意義在于打開了通道,凝聚了人心,匯合了力量。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新時代學校建設,邁出了萬里長征第一步,美麗校園初具規模,智慧教育剛剛起步,家校共育漸成風尚與共識,課程再造還需深入和豐盈。掀起‘課堂革命’、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是我們下一步要著力的重點工作。”第二屆全國新樣態學校論壇暨鹽湖教育創新峰會上,鹽湖區教科局局長杜尚衛說。
成立“家庭、學校、社區”三方合作的模式,讓家校共育更好地服務教育,深入挖掘學校內生文化,完善課程再造,掀起“課堂革命”,改變學生學習方式……不一樣的階段,新樣態學校立足本校實際情況,打造自己學校的樣子,讓教育回歸本真,讓學校回歸本位。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