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11-02
“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大型跨界融合項目《大河之東》,是一部濃縮的河東文明史詩、首部系統展示河東深厚文化底蘊的原創舞臺劇,集中展示了運城市悠久燦爛的優秀文化成果,生動再現了河東人民新時代奮勇前進的豪邁氣概,是新時代運城市文化建設又一新成就。該劇以鮮明的時代特征、濃郁的地域特色、新穎的編排手法,使其在全國眾多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成為山西省第一部獲得國家藝術基金立項資助的大型跨界融合劇目,而且是第一次申報即獲成功的項目。”省文化和旅游廳創作室副主任、副教授謝永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該劇的成功推出,為進一步促進文旅深度融合,作了極好的嘗試。”
以新形式展現河東鼓史
黃河之東、中條山下、鹽池之畔,古老的河東大地,因運鹽之城而得名運城。悠久的傳統文化、多彩的民俗文化讓河東文化在三晉文化中,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圈。
這里是華夏文化的搖籃,180萬年前,西侯度人在此點燃了華夏文明的第一縷曙光,堯、舜、禹在此建都耕作、教化民眾。這里人杰地靈,關羽、衛夫人、裴矩、王維、薛仁貴、柳宗元、裴度、司空圖、司馬光、薛瑄……名臣將相、文人墨客輩出,交相輝映。這里有最古老的戲曲、鑼鼓、雜戲,有婉轉動聽、聽之入迷的眉戶,鮮艷奪目的地方小戲道情、線腔等,梆子聲腔鼻祖慷慨激昂的蒲州梆子隨著晉商從這里走向全國。這里是鼓的故鄉,天下第一鼓——黃河夔鼓誕生于此,絳州鼓樂、高臺花鼓、軟槌鑼鼓等具有濃郁地域風格的鼓樂藝術享譽全國。
《大河之東》以河東名人故事為主要內容,以鼓樂鼓舞為表現載體,融鼓、樂、歌、舞為一體,輔以聲光電多媒體多種手段,以恢宏大氣的演出場面、大氣磅礴的舞美設計、歡快優美的舞段、鏗鏘激烈的音樂再現了河東多彩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
在新時代奏響河東鼓樂
與此同時,《大河之東》在展示與升華中、在形式與儀式中,實現了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奏響了一曲壯麗的河東人民新時代奮進之歌。
全劇采用河東最具特色的鼓樂為切入點,由“鼉鼓啟農”“戰鼓英豪”“花鼓傳家”“年鼓鬧春”四個篇章及序和尾聲構成。農神教稼、刀耕火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那是悠遠神秘的遠古神話,天邊飄來悠揚的歌聲,“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那是堯天舜日的上古盛世,山林狩獵、植桑養蠶、條山巍巍、鹽池清清……一幅幅天人合一的美麗圖景,讓人流連忘返。
鏗鏘激昂的鼓樂中,重耳興晉、關公出征、大河聽鼓、秦王破陣、三清朝元,一個個精彩的歷史畫面輪番上演。晉文公文治武功,城濮之戰、退避三舍,成就春秋霸業,諸侯百官來朝賀儀;忠義關羽、武圣關公,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威震華夏;秦王披甲執戟,河東討逆破陣,氣勢非凡、打造鼎盛大唐。
美輪美奐的詩意中、恢弘大氣的《朝元圖》中還原華麗輝煌的世間奇珍——永樂宮壁畫;春去秋來,寒來暑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河東人民在花鼓傳家的鄉俗中繁衍生息,鑄就了樂觀向上、勤勞善良的淳樸民風,風趣的“老鼠嫁女”、走獸高蹺、扭秧歌、耍帽翅、舞水袖、劃旱船、踩高蹺、高臺花鼓……濃郁的風俗場景、生動的人物扮相、詼諧的情景表演,喜慶五谷豐登、國泰民安。
從新視角推廣河東文化
在他看來,文化自信其根本來源于對自己民族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同時也是繼續前進的不竭動力和信心源泉。
近年來,運城市各縣、各團深入挖掘地方歷史文化,創排了一大批優秀劇目,諸如蒲劇《棗兒謠》《風雨鸛雀樓》《巡鹽御史》《晉國公裴度》《鐵面御史姚天福》《黨的女兒》《梁軌治水》、曲劇《核桃灣》等,有的獲得省級獎項,有的參加省級展演,為弘揚河東文化作出了貢獻。
這次市委、市政府抓住機遇,大手筆打造獨具運城風格的大型鼓樂舞詩《大河之東》,旨在從新的視角、新的樣式宣傳推廣河東文化,一經推出,即在國家級大平臺上展演,先后參加了深圳文博會、上海藝術節、西安絲綢之路藝術節等大型活動,反響強烈。
謝永峰說:“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這一系列展演宣傳,社會各界對運城人民的新時代、新風貌會有新的認識,必將掀起運城文旅事業發展的新高潮。”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