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大河之東》背后的“鼓樂”元素——訪省交響樂團一級演奏員、山西管樂協會副理事程澤民

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11-02

程澤民生在聞喜東鎮,是地地道道的河東人。

據《左傳杜預注》所載,春秋時,晉國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長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絳縣東北),其后以邑為氏,稱程氏,是為山西程氏。程澤民的祖祖輩輩都生活在晉南這片土地上,他們逢年過節或祭拜祖先時經常舉辦稷山高臺花鼓表演,氣勢磅礴、聲韻鏗鏘、粗獷豪放的絳州大鼓,更是社火活動中最流行的節目之一。

在觀看過運城大型鼓樂舞詩《大河之東》的精彩演出后,程澤民對于其中的“鼓樂”元素有了一些思考。

他說:“鼓樂,這種具有文化標志意義的歌舞元素從田間地頭提煉出來,并且以現代藝術品的方式進行包裝和提煉,形成舞臺化的民族藝術品,這也許就是現代人所需求的文化消費?!?/p>

傳說“鼓聲雷動可降雨”

據程澤民介紹,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民間就有“鼓聲雷動可降雨”之說,認為鼓聲有助春耕或農作物生長,因而鼓藝術的產生和遠古農耕文明血脈相連。

在人類生存之時,他們不會消極受自然環境制約,而是根據自己生存需要改造自然環境,從而使自然打上了人類文化的烙印。古河東地區的氣候和土地條件決定了該地區形成以農耕為主的生產模式,農耕文化也隨之產生。對于依靠農業生存的人們來說,四季風調雨順,莊稼長得好,糧食大豐收是最好的光景。如果遇到干旱,莊稼顆粒無收,人們食不果腹,就會直接威脅到人們的生存。因此讓莊稼得到雨水的滋潤,成為當時人們的一大愿望。

如何實現這樣的愿望,是人們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當時,先民們發現鼓的聲音與雷聲十分相似,在求雨、求生存的愿望驅動下,用人特有的聯想力,以擊鼓的方式與天上神靈溝通。

《呂氏春秋·古樂》就有記載:“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鞈置缶而鼓之,乃附石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獸?!比藗冃枘7掠晁穆曇?,擊鼓、附石擊石模仿電閃雷鳴的聲音,所有的行為模仿無一不飽含著想要雨水滋潤作物的渴望?!兑住は缔o》也有“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之說。因此,鼓的出現與農耕文化密不可分。

古時,鼓被當作與天通話的神器。從已出土的文物來看,最早的鼓是在距今4500年的唐堯時期出現的,“麋鞈置缶而鼓”中所說的鼓也就是19世紀80年代陶寺出土的土鼓。在原始生產生活中,先民們為求得大豐收,祭祀活動也愈加繁盛,在祭祀過程中,凡人要想與天溝通,得到上天的理解,就要模仿天的語言,于是,人們開始模仿萬物的姿態,這就是早期巫舞的形成,也是在求雨的活動中,有了鼓與舞結合的表現形式,從此,鼓舞扎根于這片土地,晉南也因而被稱為鼓舞之鄉。幾千年來,鼓舞文化在晉南地區繁衍、發展且多姿多彩。

坐落在河東大地上的稷山縣,是中華農耕文明最早的發源地。近年來,稷山高臺花鼓憑借其“高、奇、險、絕”的藝術表演形式享譽華夏,成為稷山花鼓中一支瑰麗的奇葩,且屢獲殊榮。

絳州大鼓鼓舞士氣

程澤民認為,絳州鑼鼓與稷山高臺花鼓均植根于黃河流域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

中國的鼓之淵源,歷史悠久。在春秋時期,即有“晉鼓秦箏”之說。1980年山西晉南襄汾縣陶寺龍山夏文化遺址出土的單面髦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最重要的文物,也是迄今為止我國出土年代最早的鼓。它可以證實,鼓至少在6000多年以前就已有之,比國外發現最早的埃及第三王朝時期的鈴鼓壁畫圖早2000多年。

《山海經》黃帝戰蚩尤的故事就發生在河東,里面就有關于鼓的記載。民間傳說黃帝就是用絳州大鼓鼓舞士氣:鳴鼓而攻,卒滅蚩尤。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率唐軍大破劉武周,收復并州、汾州兩地,為了慶祝勝利,當地百姓用民間鑼鼓奏出了《破陣樂》。《資治通鑒》188卷載:“(武德二年十一月)秦王世民引兵自龍門乘冰堅渡河屯柏壁,與宋金剛相持。”從那以后,這里的人們便與鼓結下了不解之緣。

貞觀元年正月,唐太宗李世民大宴群臣,在大殿上演奏了經過加工整理并精心排練的《秦王破陣樂》。樂工120人,舞者身披銀甲,手中持戟,以往來擊刺動作為主,歌者相和。此后,《秦王破陣樂》在民間廣為流傳,絳州鑼鼓便是隨著這樣的歷史事件產生的。

河東大地無處不鼓

在程澤民看來,絳州鑼鼓以粗獷豪放、酣暢淋漓、鼓舞激蕩的表演形式與風格表達出了黃河兒女意氣風發建設小康社會、奔向美好明天的豪邁氣勢。稷山高臺花鼓充分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蘊藉了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內涵,表達了黃河兒女敢為人先的豪邁氣魄,既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遠古烙印,又是后稷百姓五谷豐登的精神圖騰。

兩者是河東文化歷史和現實的一種完美結合,是興盛和強大的一種具體體現,是河東民俗活動中最具民族性與地域性的文化品牌。

千百年來,從有了第一縷文明曙光開始,河東大地便無處不鼓,無處不舞。晉南的鼓舞文化至今為止,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鼓與舞的結合相得益彰,表達了人們炙熱的情感和生命基調。它為環境所生,又為環境所用,兩者在矛盾統一中度過慢慢的歷史長河。這種鼓舞的形式滿足了人們的生存和心理需求,同時也為中華文化增添了燦爛的一筆。

他認為,“鼓舞”不僅是一門藝術形式、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精神的代名詞,在古代的戰場上鼓可以鼓舞士氣,而在當代社會,鼓舞也有了多種含義,一提到鼓舞,人們會想到加油、鼓勁,振奮人心。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